赵政看到一个考生见他驻足后竟然吓得笔都拿不住掉落在地上,不禁摇摇头,让人捡起来还给他后,意兴阑珊地准备回去。
一转身,正好看到一个考生笔下正在写:“始皇并吞六国,可以止矣,恣心快意,复征南越,曾不止骊山之役围城,而二世子婴已被害而就擒矣,此以好战而伤也……”(注2)
他一下子驻足不前,定定地看着这个考生下笔千言,洋洋洒洒,从中兴之因到宋金形势,从朝廷吏治到边关榷市,竟然无一不谈,原本每人六张大纸足以写五千字的试卷都不够他写的,连虞允文看了都倒吸一口冷气。
赵政没有往下再看,反正等最后此人的试卷若能中选,还会呈到他面前,此时此刻,只看这一句,就足以让他心神震颤,不能自已。
而那考生恍若未觉,根本没在意是考官还是其他人在旁观看他答卷,而是恣情纵意地大书特书。
反正,连皇帝出题,都已经将自己祖上三代皇帝都骂了,那他还怕什么?压抑了多少年对徽钦二宗的怒火,对高宗的怨气,对秦桧的痛恨,此时此刻,尽情从笔下挥洒而出。
其实他心里也很清楚,哪怕会试时的成绩再好,殿试虽不会拙落名额,但一甲三人,二甲十名,三甲三百余人,这进士与同进士的区别,依然是天渊之别。
他在会试是三甲之列,殿试时原以为十拿九稳的前三,可看到皇帝这道考题,他一时激动,还是没忍住,一口气将心中报负尽数吐露,无论成败,他相信,这是自己有生以来写的最好的一篇策论,没有之一。
身边那人影高大威严,令周围人噤若寒蝉,他不是不知道,却依然连头也没抬地继续写稿。
因为他知道,若是抬头看一眼,对上天子之威,或许他就真的写不下去了。
一鼓作气,他连草稿都没打,从上午写到下午,一直到掌灯之后,才终于写完了这篇万言书。
等他再抬起头来,站在身边的人早已不见踪影,高高的殿堂之上,也没有皇帝的身影。他摇摇头,叹了口气,自古以来,虚心求谏的皇帝比比皆是,可真正虚怀纳谏的皇帝,那真是凤毛麟角。
而当今……谁知道呢?
反正他这次殿试,答题写得爽了,痛快淋漓,至于最后的结果,已经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十几年前他就曾经参加过科举,只是当时秦桧当道,他与太学生向皇帝上书进言被驳回,还累及同学被贬谪,死于边荒之地,当时他就心灰意冷,哪怕考上也不想入朝为官,宁可归隐乡间教书育人。
可没想到,当今新帝能够在金人南下之时挺身而出,北上抗金,甚至奇迹般战胜金帝,夺回汴京,重开科举,他这才又萌生了从政之心,不远千里北上汴京赴考。
以他的资历,无论南北考生,三甲必有其名。
可皇帝的这道考题,却着实难住了他。
是吹捧新帝谄媚佞上,还是直言己见放手一搏,他只想了一刻,便放弃草稿,直接答卷。
若能真正想要中兴大宋者,不会在意他有没有草稿,对策是否工整,因为选中的是他的能力和对策,否则就算他写的天花乱坠,同样毫无用处。
这份万言答卷在考官们手中传阅了一个遍,众人有击节叫好的,也有唏嘘感叹的,还有瞠目结舌的,可最终谁都没敢在上面批语,由虞允文亲自送到了赵政面前。
赵政足足看了一夜,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之后,认认真真地圈点批示,最后批曰:“此人对策虽不甚工,然上自朕躬,下逮百事,无所回避,敢言敢任,今科首选,非此子莫属也!”
(注2)
三日后,皇榜登出,今科状元,张九成。
作者有话说:
注1:宋朝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励学篇 》,全诗是: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注2:出自《横浦集》卷一二,《状元策一道》,作者水平有限,从南宋殿试考题中引用,原作者张九成,绍兴二年状元,其《状元策》为南宋殿试的代表作,因为篇幅太长没能在文中引用,大家可以自己去搜来看看。然而张九成在秦桧和赵构手中官途不顺,辞官办学,成为横浦学派代表。作者改了历史……想把他留给政哥,咳咳,反正是小说,大家就由我任性一下吧!
第四十九章 孝宗不肖父(13)
赵政对于新科状元的印象十分深刻,哪怕这位状元已过不惑之年,并非一般人眼中的年轻才俊,可在他看来,简直是这个咸鱼朝廷里难得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