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差别都不大,如果底色不够好,遮掩住一部分颜色,那就更不明显了。
万琉哈氏感觉这是她做过最轻松的实验了,都不需要自己做什么,只要坐着喝茶吃点心,动动嘴皮子让人把配比好的青花料送去外边的瓷窑烧起来就行。
这一烧就要大半天,他们也不可能干等着。
好在宫外搜罗来的西洋书籍一部分被送进宫来,李德全支使着太监把书都小心翼翼摆上书架。
万琉哈氏随意拿起一本,发现这些都不是译本,而是外文本。
不过也是,宫外搜罗来的,不是从西洋海商手中,就是从传教士手里弄到的,自然还不曾找人翻译,直接就送进宫来了。
她手里头这本是英文的,再拿了一本却是法文。
对英语的话,万琉哈氏还是很熟悉的,毕竟文献和写论文的时候都会用上,看读写都没有问题。
当然如今的英语跟后世还是有点区别,不过大差不差,上下文看着也能猜出大概的意思来。
万琉哈氏对法语就有点棘手了,她最多用法语说几句打招呼的话,再多就没了,更别提是读写了。
她皱眉看了一会手里的法文书,正要放下,康熙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自己身后,接过这本法文看了看道:“能看懂吗?”
万琉哈氏诚实地摇头,康熙就笑笑道:“正好,朕来教你。”
她有点惊讶道:“皇上都能看懂这些吗?”
万琉哈氏能认出英语和法语,另外还有别的外文在,比如俄语和拉丁语。
康熙笑着摇头道:“朕只会一点皮毛,之前不少各国的传教士进宫来,就会说他们的母语,勉强会几句口音奇怪的汉语。”
可以说两边沟通是连蒙带猜,如今的翻译也大多不够正宗,说的还是算数这样深奥的东西,翻译自己不擅长,更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这种专业的词汇。
康熙索性跟着翻译学了一段时间,算是勉强会说会听,起码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了。
读写费的时间要久一点才能看懂大部分,不过他感觉只要抓住一种语言的规律,很快就能融会贯通了。
万琉哈氏对康熙佩服不已,为了能听懂传教士说的算数,他都开始自学外语,看着还学得挺好的?
外语这个,口语是相对容易一点,读写才是最难的。
显然康熙已经从口语学到了读写这里,才能看懂这些外语书籍。
万琉哈氏以为教学该是两人坐在书桌前,一左一右来教导,跟一对一家教辅导没两样。
唯一不同的是,她这家教是千古一帝的康熙,估计除了那位太子之外就没谁有这个殊荣了。
然而跟万琉哈氏想的不一样,康熙带着她没有往书桌那边走,而是直接上炕了。
上炕就上炕,康熙怎么把她抱在怀里了?
万琉哈氏有点懵圈,他们这是在学外语的吧?
除了姿势有点不对之外,康熙确实是手把手教她外语,先学的是法语。
法语的语法比较复杂,康熙自己总结了几条,既简洁又实用。
反正语法就是为了学习语言服务的,怎么方便就怎么来,没必要循规蹈矩,只能按照法国人的规矩来。
万琉哈氏低头认真看着桌上的这本法语书,康熙解释得很详细,会把句子拆开来解释,然后再融汇在一起。
不只是单单教导每个词汇的意思,而是整个句子联系起来,就容易记得多了。
康熙学语言的时间不短,早就总结了自己的办法,笑着跟万琉哈氏说道:“朕刚开始就是死记硬背,把整篇文背下来,也弄懂了意思,再慢慢一句句拆开。知道整篇文大概的意思,就能猜出每句话的意思,里头的词也能大概猜得出来。”
这样背下来,哪怕有时候想不起这个词的意思,但是整篇文背过,就能立刻想起那个句子,接而想起这个词的意思来。
万琉哈氏以前学英语的时候也是用这个办法,确实是个好法子。
她还不止背一篇文,而是整本书背下来,这样词汇量就变得很大了,之后没什么英语文献能难得到自己。
万琉哈氏分享了自己学英语的方法跟康熙差不多,身后的人笑了笑,后背贴着康熙的胸膛,她也感觉到了微微的震动。
说真的,这个姿势虽然有点太黏糊了一点,不过她感觉是真的暖和。
英华殿自然也是开了地龙的,不过比起重华宫要空旷一些,室内就不如重华宫暖和。
如今万琉哈氏被康熙圈在怀里,后背就像是贴着一个巨大的暖炉,还源源不断发热,让她手脚都暖和了起来。
两人一个教一个听,不知不觉学了好一会儿。
等李德全提醒的时候,窗外已经擦黑了,瓷窑那边的第一炉还没烧出来,万琉哈氏还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