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官员第一时间只会觉得这人疯了,在说疯话。
哪怕官员觉得这法子可行,但是当地的都是官盐,要失败了,往年用老法子出的盐减产了,他不被上头问罪才怪!
一般官员在当地呆三年,然后就换地方了,何必为了一个不知道哪里来,也不知道能不能可行的法子,坏了自己的前程呢?
他们不改变,前程未必有影响,但是如果着手去大改,就很可能出问题。
所以此人没能把法子呈上,愤愤不平写在书里,恰好被拖尔弼借回家,然后被顾凝宸看见,这只能说此人的运气还算不错。
要换做其他人看了,估计也不会在康熙面前直接就提了。
也就顾凝宸心大,觉得尝试一番,万一能成,就能给康熙带来好消息,增加盐的产量。
如果这事不成……估计她压根就没想到这一点,或者想了,再努力改进就好。
跟他们一起做研究的时候一样,没什么一开始就成了,总需要反复调整才是。
盐的事重大,康熙琢磨了一下,就让内阁当中相对年轻一些的李光地去福建跑一趟。
另外还增派了五千士兵,跟着李光地一起去福建,把海边一块地包围起来,不让任何人进出。
就连里面制盐的都是士兵,不让当地百姓掺和进来。
倒也未必是担心当地百姓泄密,而是晒盐此事还在摸索当中,如果能成,那自然好,以后也能推广,百姓们也就能受惠了。
如果不成,这还是顾凝宸的主意,叫人知道只觉得是劳民伤财。
还让提前得知的百姓一场空欢喜,实在没这个必要。
康熙让李光地收拾行装,第二天就出发。
他还把人召到宫里密谈了足足一个时辰,李光地这才出宫。
哪怕夜风再凉,李光地因为兴奋感觉浑身热乎乎的,恨不能立刻出发去福建!
要晒盐的事成了,那得是多大的功劳!
康熙也没瞒着李光地,晒盐的法子是定贵妃的主意。
定贵妃每次的主意就没有不成功的,李光地想到这个差事能落到自己头上,就跟天上掉下馅饼来了!
皇上估计也看出这个法子可行,才会让李光地跑一趟。
要不是地方不对,他都想朝着重华宫的方向给定贵妃磕个头来感谢!
顾凝宸后背一寒,感觉有人在说自己,鼻子也痒痒的想要打喷嚏。
这会儿已经是晚春了,宫里的地龙在昨天终于关掉了。
见她哆嗦了一下,康熙就有点担心身子怕冷的顾凝宸是不是冻着了,让人送来披风,亲自给她裹上。
顾凝宸感觉浑身热乎乎的,是真的热,快要出汗那种,赶紧把披风脱下来无奈道:“皇上,我不冷。可能是谁念叨我,鼻尖有点痒。”
康熙听着笑道:“想必是李光地在心里念叨着你,这次的差事要是成了,他就能更进一步了。”
李光地的功劳不小,在内阁里的年纪却不算大,资历也欠缺一点。
如今要是把海盐做好了,他在内阁就更能站稳脚跟了。
所以李光地哪能不念叨着顾凝宸的好,恨不得一天三顿来感激她。
顾凝宸听着就笑道:“我也只是大概说说,实际上要怎么做还得李大人反复摸索。”
每个池子晒多久,卤水的比例多少,哪怕是卤水要怎么完美做出来,也得李光地一遍遍尝试才行。
如今听着倒像是她随口说说就能成一样,却是忽略了李光地的努力。
康熙听着就明白顾凝宸的意思,好笑道:“要不是爱妃给李光地指明了方向,他就得从头开始摸索。哪怕只是个大概,却也给他省了不少事,这事要成了,那就是实打实的大功劳。”
“再说了,李光地要是什么都不需要努力,却能揽下这大功劳,那跟不劳而获有什么区别?”
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不劳而获,反而有很多是方向不对,怎么努力都不一定成功。
顾凝宸把步骤说得足够清楚了,方向已经有了,要李光地反复试过后还是没能做出来,那就是他不够努力。
难道不努力就能得到,才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顾凝宸被康熙说得眨眨眼,又听他笑着道:“这次李光地得了这个差事,不知道多少人羡慕他。”
其他人想着,这样的好事怎么就没落在自己头上呢?
尤其内阁的几个臣子,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毕竟李光地的资历确实不够,却又简在帝心,指不定是定贵妃随口一提此事辛苦需要年轻点的人过去比较好,康熙才会选了李光地。
当然这些他们就只是胡乱猜测,却是不敢说出口的。
定贵妃以后指不定有什么好主意,怎么都得让她记住些人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