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寻坡[种田](46)

这次的信是他爸托人写的,去市里三天没检查出来什么,黎阳的大哥知道黎阳借了这么多钱,不想治病了,要让把钱汇回去。

黎阳他爸拿到这么多钱也很担心,怕小儿子嘬瘪子,也想汇回来,但是其中有一千多已经还债了,他想凑够了再往回汇,问黎阳着急不着急。(注:1)

黎阳太着急了,如果他们老家市里查不出来什么,那就得赶紧去首都医院。

做饭的事情先顾不上了,黎阳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信,他恨不得立刻就告诉家里面,自己现在挣的钱很多,如果能这样卖一个夏天的冰棍,得的钱跟谭帅平分,他也能有好几千!

因为今天的收入给了黎阳底气,他在信里一直说,四千多块钱他很快就能还上。

知道大哥一直为自己辍学的事情愧疚,黎阳也告诉家里,他已经借了高三的书看了一半了,以后还完债,回去继续读书,一点都不耽误。

写满三页纸,黎阳放下笔,看了看怀表,回头去炒鸡架,煮饭。

平日里,有事没事都能听到黎阳巴巴的说话,回来的路上就没停过,此时的安静,让谭帅有点不太熟悉。

“家里怎么样?”谭帅主动开口问道。

叹了口气,黎阳把信里的事情说了,谭帅道:“你写再多,他们可能也不咋相信,不如明天找人拍几张照片,跟着信一起送回去,他们看了可能会安心。”

黎阳回头看他,谭帅继续道:“我没啥用钱的地方,让你家里不用着急,来回汇钱得浪费多少汇费。”

被他这样一开导,黎阳心里好受点了,做好饭菜,让谭帅先吃,自己再接着写信,告诉家里面,如果把钱汇回来,他就再汇回去,特意写了,这样来回一次,汇费就得将近一百块钱。

此时的黎阳并不知道,他到海城后不久,家里的牲口就被债主牵走了,说是帮着拉点土,实际上就是怕黎家以后还不上钱,直接拿来抵债。

后来,黎阳开始卖红薯,隔三差五就往家里汇二三十块钱。

没种地这些日子,黎阳的妈妈在家里照顾儿子,黎阳的父亲去别的村子的砖厂背砖,每天也有收入。

村里的人都看的到,他们家的骡子这才被送回去。

前些天,黎阳的父亲带着黎阳的大哥去市里,他姑姑碰见了,说话十分不好听,黎阳的爸爸和大哥气的够呛,这才动用了那笔钱还给了她。

吃完饭,黎阳问谭帅,要怎么照相。

黎阳不到一岁的时候被带到了镇上,他穿着开裆裤跟大哥一起照了第一张相,照片至今还在他家东屋柜子的玻璃下面。

黎阳第二张照片是在初中毕业时照的,全班学生和老师,还有校长,班主任都在,照片上的人小的像是绿豆,但是家里人却能一眼找到他。

跟谭帅一起,是黎阳第三次照相,他和谭帅俩人坐在照相馆的红色幕布前,随着一道亮光闪过,照相馆的人告诉依旧笔直坐着的两个人,“好了。”

照片要三天后才能取,不过今天还没完,照相馆的人会跟着他们去南山,在那里再照几张,回来一起洗,不过这个要额外加钱。

今天有点不一样,到了南山开始干活,黎阳偶尔抬头看一眼照相师,年轻的照相师告诉他,“放心,我知道咋照。”

其实黎阳是看他手里的东西,好像跟照相馆里的不一样,不知道照出来啥样。

等到一群孩子呼啸着来拿冰棍,黎阳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开始忙乎自己手里的活。

忙完,黎阳却发现照相师已经走了,谭帅告诉他,照好了,过几天去拿相片就行了。

因为市里的雪糕厂还不能批发雪糕,来南山这边拿冰棍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不少已经退休的老工人。

从前,孩子可以顶替父亲母亲的班,读书少也不用担心,这些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了,很多工人家属都要自谋出路。

老人大都想的多,未雨绸缪,拿着退休金也不愿意在家歇着,总要找点事情挣点钱。

这些老人亲眼见证了海城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会跟黎阳感叹一些以前的事情,好的不好的都有。

听的黎阳心有感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跟谭帅说道:“谭哥,你说我们以后退休会是咋样的?”

谭帅刚趴在桌子上,听到这话,笑了出来,“你才十六,就开始寻思六十以后的事情了?”

因为要在南山这里整天做冰棍,中午能短暂的歇一会,可以趴着睡一觉。

黎阳搬着凳子到他跟前,手臂放在桌子上,支着脑袋看他,“你要一直在修理厂干活吗?”

“不会。”谭帅闭着眼睛,回道:“今天秋天就到时间了。”

上一篇:绿茶吸引法则下一篇:滚,离婚!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