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手里有教授的电话,黎阳试着拨打过去。
结果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卡尔教授和他的合作伙伴在郊外有自己的实验室,是非常规范的科学研究基地,不是黎阳他们的地下室能比的。
黎阳他们三个带着东西过来,一个逆变器在实验中出现了毁坏,另外一个虽然成功了,但是得到的数据也跟预想的有差距。
卡尔教授并没有干涉他们的实验过程,直到结束,才问道:“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
黎阳点点头,“还是半成品……”
“很好。”听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卡尔教授道:“这种串联的设计不错,已经成功了一半,要尽早提交专利申请,保护好你们辛苦的果实。”
黎阳三人愣了一下,接下来都高兴坏了,这无疑是对他们研究和学习的肯定,接下来要更加努力!
在学校时,卡尔教授接触起来并不是多么热心的人,但是这次不仅借实验室给黎阳他们用,还主动提出让他的秘书帮忙准备申请材料。
黎阳表示感谢的时候,卡尔教授说也需要他的帮忙,希望黎阳能够帮他在国内寻找一位朋友。
黎阳答应下来,但是等他拿到那张发黄的照片时就愣住了,照片是两个勾着肩膀的少年,栗色头发的那个他不认识,黑色头发的那个可不就是年轻时候的许琰老师。
而他曾经见过跟这张照片一样的另一张,就摆在许琰老师的办公桌上。
作者有话要说:
卡尔教授的爸爸是原来苏联援助的那批人,回到俄国后,去了被苏联影响的东德,一直没联系上小伙伴
原来大纲他和许琰老师是一对CP,后来想了想放弃辽,现在是多年未见的好盆友
第142章
三十多年前, 卡尔的父亲是苏联第一批援建项目的工程师,跟许琰的父亲是同事,卡尔教授是在东北出生, 跟许琰一起长大, 直到六几年的时候,他们一家回国, 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见过。
黎阳手拿着电话, 听许琰老师在对面说话,“我还以为他在俄国, 托人找了快二十年……”
卡尔的母亲是一位德国的姑娘,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们一家回国后不久又辗转到了当时东德, 卡尔也曾经寻找过儿时的小伙伴, 可阴差阳错的是,许琰的父母病逝后,他改成了名字,随母姓,从北方搬到了海城, 这些年卡尔的寻找也都落空。
因为父亲的影响, 两个人小时候都对汽车着迷, 约定好以后一起去德国和美国留学, 分别汲取两个国家的长处后在一起造最厉害的汽车……
少年时候的梦想炙热而又天真, 长大后两个人都遇到了很多事情, 虽然万分艰难,但依旧记着曾经的诺言。
但戏剧性的是, 按照约定应该去美国留学的许琰为了找小伙伴去了德国, 因为同样的原因, 卡尔在德国等了几年后,去了美国,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错过了……
回国后,一直奔波在各种项目之间,许琰多次去往俄国,都无功而返,直到黎阳给他打电话,这才知道找错了地方。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许琰曾经在报刊上看到过卡尔教授,上面介绍的是卡尔教授和他的团队的新成果,许琰甚至还跟自己的学生讨论过相关信息,他压根没想过那大胡子下面是一直要找的人。
别说他了,就是一周要听卡尔教授三次课的黎阳也没认出来,大胡子和照片上的清秀少年相差太多。
卡尔教授已经坐上了去往B市的飞机,许琰挂了电话去接人,黎阳心里一时难以平静。
但有一堆申请材料等着完善,黎阳也没有感慨太长时间,收拾心思,又投入到实验之中。
1995年农机厂在谭帅的带领下开始展露头角,十几种农用机械销量猛增,除此之外,生产的柴油发动机和压缩机备受好评,还登上了海城的报纸。
通过电话,黄立安将报纸上的内容读给黎阳听,然后按照黎阳说的,将报纸保存下来。
因为黎阳在读书,谭帅少跟他提厂子的事情,只有大的变动说两句,俩人通话时间一般都很半夜,黎阳在电话亭里站着,因为周围的住户都睡觉了,他只能压低声音,有时候说着说着,电话那边就传来了谭帅的呼噜声。
兼顾着农机厂和物流公司,谭帅的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吃住在工作单位,忙的不可开交。
黎阳当然清楚他的工作繁重,他分担不了,干着急也没用,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学期,黎阳他们听课顺畅起来,从中国回到德国的卡尔教授终于刮掉了胡子,英俊的脸庞露出来,不光黎阳,其他同学也都是目瞪口呆。
新学期,课业依旧繁重,随着逆变器的专利申请成功,黎阳又开始翻译各种刊登出来的技术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