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他这么问,只是寒皇后自从摄政后变得六亲不认,就连他这个大周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倒是对陆砚这人青睐有加。如果不是他知道陆砚的为人,加上寒皇后宫里养着各种男宠美婢,他都会以为寒皇后是不是看上陆砚了。
陆砚摇摇头,“这倒没有,只是微臣听闻寒皇后近来身子不便,恐怕是时日无多。”
文武帝一听这话,顿时收起了那些调侃打趣的心思,神色有些严肃。
大周与寒国虽未结盟,可自寒皇后摄政以来,两国也做过非常之多的交易往来,不似结盟胜似结盟的关系。若是寒国换人的话,他并不担心寒国会不会乱起来,他担心的是下一个皇帝是不是好战之人。
他们大周好不容易趁着这些年发展起来,兵力确实比以往强盛,但还在发展阶段,虽然他们大周如今已不惧别国侵犯,但能少一些战争还是尽量避免。
战争,永远受到伤害的只会是无辜百姓。
“陆爱卿可有何想法?”
陆砚点点头,“寒国这些年看似平静,实则水下波涛汹涌。依微臣看,寒皇后近年所为,并非有率国昌盛之意,倒似欲举国殉葬……”
文武帝听闻,结合近些年来寒国各种根本不考虑国家子民的行为,顿时也有了解释。
文武帝惊骇非常。
他身为一国帝皇,从小他所接受的所有帝王之术,帝皇教育,都是在告诉他如何治国,如何治民,如何将国家变得强大,他实在想不到居然有人已经坐上了那个位置,却完全不在意自己国家的子民和世后功名,就为了拉所有人陪葬!
文武帝震惊了,他下意识喝道:“百姓何其无辜!?”
作者有话说:
小可爱们节日快乐!
第42章 亡国将军7
“庆和三年, 长皇子溺殁,寒皇为德贵妃开脱,对外声称长皇子命不详,撞国运, 万民指责怒骂;庆和五年, 二公主涉及后宫倾轧毒杀身亡,正逢旱灾之际, 万民声讨, 寒皇后禁足于皇家寺,青衣如素数载, 为民祈福;庆和八年, 寒皇后为天下遭受欺凌女子不平发声, 堂堂一国之母被拘于城门,受百姓声辱……”
这一桩桩一件件, 寒皇后本该为苦主,却不敌党派和男权之争,成为所有灾难的罪魁祸首。
此后凡是天灾人祸,无一例外都绕不开寒皇后。更有激愤之民, 将寒皇后生平之事拉出来详剖,一一公之于众,供世人唾骂侮辱,疯狂的病态的以此抨击为乐。
皇室视她为外戚手中的棋子,外戚视她为利益的牺牲品,百姓视她为灾星,没有人会在意她是否无辜, 每个人都在与她为敌。
百姓虽被蒙蔽, 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帮凶。
文武帝难以想象, 若是自己处于那个位置上,以万千人为敌的情况下,恐怕也会失去理智。
国家与我何干?万民与我何干?谁又曾在意我是否无辜?
如此,多少也能理解寒皇后为什么会有这种偏激作为。
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子民,确实不值得拯救。
理解归理解,但处于一国之皇,肩负的责任使他不能苟同。
文武帝沉默了。
陆砚叹了口气,“万民虽恶却罪不至死,微臣恳请前往寒国一赴。”
如今的大周,在陆砚的有心培养,及文武帝的支持下,已经有无数能臣勇将接替他的职位,不用外担心出现若是他出了意外,无人可替代的场面。
文武帝还是有些担忧,近年来寒国虽与大周交好,但寒国局势不明,他如何能放心这位世世代代皆为大周,奉献了无数代人,奉献了无数生命的将门功臣,前去淌这趟浑水?
“陛下无需多言,微臣此行意已决,若是事成,我大周领土将会壮大几倍,天下大统就在眼前!”
陆砚话到这个份上,不论于公于私,都缺他不可,文武帝只能在一个夜深无人下,独自为陆砚送行。
没有人知道陆砚去了哪里,陆家人和诸位大臣只以为陆砚像无数个往常一般,被文武帝派遣外出,渐渐消失在世人眼前,徒留他曾在战场上,力挽狂澜守卫大周,及推动各个变法改善民生的种种传说。
陆砚带着几位心腹,轻车简行来到寒国。
此时的寒国皇城局势严峻,大街上随处可见森严的侍卫把手,无数来往皇城的商贩百姓不再随意放行。百姓们怨声载道,却无人敢发出异议,因为那些发出异议之人,已经被挂在城墙上成为典型。
以往繁华的皇城,顷刻间已成为吃人的牢笼。
陆砚在出行前,就已经跟寒皇后联络过,也不知道寒皇后是如何作想,倒也欣然同意。他刚入城,便有得到消息的宫人上前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