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是啊,都七年了,也只有你们还会像以前那样子喊我。”邺沛茗道。
“不只是这七年,未来的十七年、二十七年、七十年甚至是生生世世,我都不会忘记初心的!”
邺沛茗笑了笑,又有些遗憾:“可惜了吴充隆。”
“他自己想岔了、走歪了,生出了背叛公子的心,这怪不得公子。公子是为了百姓,为了天下,我、锋哥他们都十分清楚,所以我们是非常赞成也遵从公子的吩咐的。若连这小小的诱惑都舍弃不了,又怎能成就一番大业?”
马良才的话是在告诉邺沛茗,像吴充隆那样想的人只有少数,而他们是没有因此而埋怨邺沛茗的。或许有,但是他们的目光不能只放在这一小块地方上,等日后成就了大业,还怕邺沛茗苛待他们吗?!
第111章 贼灭
朱徽与各路孚军联合之下加紧了攻打京都的步伐,而在黄化及被四面围困、断粮的情况下, 与孚军连战三日, 节节败退。被逼无奈只能退出了京都, 但是当年几十万大军的他如今只剩十五万大军, 而且兵士们饥肠辘辘, 根本就不是孚军的对手。
为避免被追击,黄化及只能命人放出消息称他们会从同州而走, 但实际上转移了孚军的注意力后从蓝田关撤出经山南道的商州等一路往东去。而他也深知孚军的弱点,一路放下辎重, 让追来的孚军为了抢夺财物而放慢了脚步。
最终孚军放弃了追击黄化及, 而黄化及得以喘一口气,在颍州找到了安身之所。颍州是孚帝赐给朱徽的辖地之一, 黄化及此举无疑是带着挑衅的目的的,而朱徽虽气恼,却也明白那处不是一日就可夺回来的。
邺沛茗收到这个消息的同时还特意问了一下周氏的下落, 罗源道:“上一次都督命属下转告她好之为之后,她便没再与属下的人联络。而在孚军围攻京都之时, 京都内一片混乱, 那周氏的下落便没了。”
“没了是什么意思?”邺沛茗问道。
罗源斟酌了一下:“黄化及撤离京都时,只带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两个姬妾, 而两个姬妾中都没有周氏。孚军入城后以追查逆贼的名义大肆抢掠、奸-淫-妇人,城中情况混乱,也有不少人趁乱逃出了城去的,所以没人留意到那周氏去了哪里, 是生是死。”
“知道了。”
“都督,还有一事。福州那边来了消息,说叶隐士已经到广州了,相信不日便可到达韶州。”罗源又道。
邺沛茗心中一喜:“到广州了?那你可得命人护好他的周全,让他安然无恙地到此来!还有什么困难,可找兴业帮忙。”
“是!”
叶克是经不住邺沛茗隔三岔五地来信询问他一些问题,她的人又在他面前说外面的事情透露了邺沛茗的举措,他终于心动了,最终决定来投奔邺沛茗。
他之所以下如此决定自然不是因为邺沛茗软磨硬泡,而是邺沛茗在给他去信的时候曾问他:“我虽为韶州刺史,可眼见天下生灵涂炭实在是哀伤,我该如何怎么做呢?”
叶克暗暗吃惊,邺沛茗言明自己虽只是一州之官,可却有放眼天下的目光和体恤天下苍生的心。她眼下只有微薄之力,却不能拯救天下苍生,为此而难过,可见她实际是有问鼎天下的心思的。
再观邺沛茗的为政举措,不正是他所期待的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其效力的“明主”么?他深思熟虑后便回复了邺沛茗,他愿为她出谋划策!
亲卫护着叶克一路从福州、泉州、漳州进入潮州,而经过广袤的田野、聚居的村子时,看着生活还算富足的百姓,亲卫自豪地说:“这全靠都督当年和江判官力劝越忠王,才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叶克欣赏地点点头,他隐居在福州,没有官职在身,若非万安的县令敬仰他,而免收了他的杂税,他的日子恐怕也不会太好过。正因为身居乡野,才知道普通百姓的日子有多难过,然而世间又能有几多“叶克”呢?
在广州乘船而上,七日后便入了韶州的边界。只见两岸郁郁葱葱,山峰此起彼伏是连绵不绝。再过一日便过了这万重山,开阔平坦的平地一下子跃入眼中,让人豁然开朗。
叶克一路上作诗不少,带着这怡然的心情,很快便到了韶州城外的码头处。岸上站着十名兵士监督码头的情况以免发生乱子,而在他们的监督之下,往来的船只都不敢生事,脚夫们也在东家的敦促下搬运着货物。
叶克发现随着船只下船的有不少头戴方巾的书生,疑惑没有问出口,亲卫便领着他上了马车。他道:“我走路便可,大可不必如此招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