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汗颜。到了县衙,有遮风挡雨之处,他们才觉得暖和些。而没时间闲聊,县令命人将正仓的账目拿出来给邺沛茗过目。
每个县都会在乡里之间设置一个粮仓,将从百姓那儿收的税都存放进来,除了向本县的官吏提供廪给外,还会用于补给军饷、上交州仓、郡仓等。而自从将土豆、红薯等作物推广开来后,粮食的缴纳就有了分歧。
以往是夏秋两次收税,夏税收钱、绢等,秋税收苗米。而红薯等作物尚未能作为赋税上缴,百姓为了减少赋税则减少了稻米的种植,这样一来便不利于仓廪的增加。
“这都是几年前实施的政策,自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后,每年的税收都在减少,眼下战事多,军需量大,在这么下去会撑不下去的。”高天纵道。
“不过都督年前就命人准备实施的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这种方式可推广开来。”孙良朋道,他之前为上佐,帮邺沛茗处理和发布了许多政策。
租庸调的赋税制度已经随着各地战事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而土崩瓦解,各地的赋税也极为混乱和繁重。而越忠王仍在世时的赋税方式也只是为了试探,时至今日随着红薯等作物的推广而出现漏洞。邺沛茗虽专心军务,可民政方面也有所提防,故而早在年前便着手准备更好的赋税方式了。
“什么方法?”有人问。
“保留户税和地税,重新划分户等。地税按亩数收,只能用苗米缴纳,至于户税可用绢帛、稻米等作物来代替钱币……”
一系列举措细分下来有七八项,这都是邺沛茗根据她印象中的两税法、青苗法等联系眼前的情况和众人商议过后最稳妥的赋税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人心的同时增加税收。
“都督,南岭村的稻产量颇高,属下认为可将那儿的青苗出借给别处的百姓耕种,待稻米的出量高了,那我们的赋税便也可提高。”这时县令说道。
众人面面相觑,谁不知道南岭村是邺沛茗的地盘,那里的田便是邺沛茗的田,而那儿的税收也是最低的。
邺沛茗摸了摸下巴,她以前都将重心放在红薯等作物上面,倒是忘了她耕种的稻谷产量有六七石,比寻常的稻谷多出了四石。而南岭村的赋税何止是低,在越忠王减免赋税期间是免税收的,可以说南岭村的人才是最富庶的。
“言之有理,即日起,官户之家也得按户等纳税,即便是南岭村也不能例外。”
邺沛茗能以身作则,让底下的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只是官户之家也得按户等纳税这一项怕是会遇到许多阻碍,毕竟手握权柄,欺上瞒下也是可能的。
明旭看了邺二好几眼,待夜深众人散去,他才来到邺沛茗的门前打算找她。他左思右想最后退去,决定先去找邺二。
他之所以有此举动是因为他身为韶州刺史府的长史,对于登记在册的邺家产业都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邺二借用职权、并购职田以及减少自家田地的赋税一事,他自然也清楚。不过碍于之前邺沛茗出征讨伐徐知行,将韶州府的事务交给邺南处理,而邺南虽敲打过邺二,但是邺二也是阳奉阴违,所以他才迟迟没有揭发他。
事到如今,他不能再这么看着邺二败坏邺沛茗的名声了,但是又不希望直接让邺沛茗知道以免让她为难,所以先来提醒他。
邺二没想到明旭胆敢来警告自己,心中虽不舒服,可也明白邺沛茗不是一个会纵容族人知法犯法的人,他忌惮可又不甘愿就这么将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地交了出去。
“大哥今日所言我已经知道了,不管如何我都会照办的。”邺二先稳住了明旭,日后怎么做他再来想办法。
明旭叹息,邺二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而眼下没有办法遏制豪强乡绅采取各种手段逼迫百姓买卖田地,迟早有一天,富人的地越来越多,穷人却会被逼得没了田地只能另谋出路。
他正要离去,开门的一瞬间却看见了立在门外默不作声的邺沛茗。邺二的脸“刷”地白了!
第107章 邺二
静谧的屋内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屋外的寒风声甚至都将其遮盖了过去。对于邺二而言这恍若处刑的刑台, 绳索勒得他喘不过气来。
“我却是不知三叔父的职分田仅在韶州便有十五顷了, 加上南哥儿向我报备的那些, 加起来有四十顷了吧?”邺沛茗的声音很平静, 只是她抬眸的瞬间却让邺二的心儿直打颤。
依照朝廷给官员的俸禄中的其中一项便是职分田和永业田的租税, 而职分田是在官员致仕后需要交回给朝廷的,但是永业田却可作为私产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