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夫妻在逃荒+番外(272)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新上任的大司农涂寿,离京前,还特意来了一趟忠勤伯府,在种植双季稻的问题上,请教了忠勤伯一整日。

黑娃当然翻了不少书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涂司农记了满满十几页笔记,与忠勤伯真是相见恨晚!

大夏朝在孟夏与仲夏俩月,被蝗虫十面埋伏,啃了一个昏天地暗,除了崖州府,其余知府大人们都上了请罪折。

当然,罪请了,还得问朝廷要救济啊,官仓的粮食可不敢轻易放,而且就是开了官仓也顶不住几个月呢。

翠花庄子里的小麦、蚕豆、辣椒和魔芋都抢救无果,正式宣布全军覆没。

唯一收获的,就是那加起来一共有五千多只的鸡鸭鹅,个个跟吃了膨大剂一样,一下给催肥到了三斤以上。

天气炎热,张氏的孵化土炕也不好用了,暂时停止了。

两位老爹对着光秃秃的良田叹气,要不是知道他们家不差钱粮,换个纯地主身份,这得直接倒下了啊。

可不是倒下了嘛,牛大妹已经哭不出来了,她的二十多亩稻田啊,啃得只剩下水面以下的桩桩了。

「姑,姑,你多少吃点吧!」牛喜儿端着饭碗,看着已经躺了好几天的姑姑,害怕得不行,他们兄妹俩实在还扛不起这个家,姑姑可不能倒下了啊。

「姑,你别急,这蝗虫祸害得不止咱们一家,全县都遭殃了,朝廷可不会不管咱们」

牛大妹望着房顶发呆:她这会,要还在胡家当如何呢?小姑子的庄子那么大,不可能不管娘家,她都不用开口,肯定能安排妥当,可,胡家,她再也回不去了啊

她想的倒也没错,翠花这会正在安慰两个老头:

「爹,你们可别发愁,咱们庄子我每年都留够粮食了的,哪怕五年没个收成,也饿不着咱两家人,你们都愁成这样了,那让村里的百姓还活不活啊?」

胡老爹点头:「说的也是,我光想着你这庄子大,损失惨重了,虽然知道肯定有存粮,但是你们府上人口也不少哇,这辛辛苦苦种下的,说没就没了!」

老袁头点头:「咱庄稼人,最怕这天灾人祸的,哎,要咱这会还在老家,指不定又有不少人逃荒了!」

翠花安慰道:「咱青县如今好很多了,瓷砖坊里每月都按时发工钱呢,二弟他们可说了,上下游村好几十人在瓷砖坊里做工呢!」

两位老爷子这才舒了口气,人啊,但凡有条活路,总还不至于背井离乡,人离乡贱!

第一百六十三章 捐粮与捐法

对面注定缺粮的天顺五年,每次大朝会,议的最多的,就的如何度过眼前难关。

除了让商户们捐粮,或是继续派水军去海外买粮云云,总之就是慷他人之慨,不损自己半分。

夏洪棣登基五年,发了3年的赈灾粮食,官仓的余粮是不可能够今年大夏百姓口粮的,有银子没粮食,这还不乱套了?

卫国公这时候出列:「陛下,臣府上,留下够府里人口吃上一年的粮食,其余愿全数捐给朝廷,虽是杯水车薪,但愿能多让几个百姓吃上几顿饱饭!」

这,这,上朝的大臣们没料到,这把火居然烧到了自己身上。

「好!卫国公忧国忧民,不愧为朕的肱股之臣!」夏洪棣乐呵呵,他的岳丈真能急他所急啊!

「陛下,臣附议,愿捐出家中余粮!」

卫国公开了这个头后,无人敢落下,文武百官们纷纷抢着要给百姓捐粮,这会,捐钱都好不使啊,粮食才是硬通货。

上行下效,京城里其余勋贵富商也纷纷慷慨解囊,忠勤伯府一反常态,没有跟风。

翠花这段时间,都带着府上的小劳动力在大梨村呢,他们忙得不行,不但白日要去田野里抓蝗虫,傍晚还要帮着撵鸡鸭回家。

大梨村小孩儿还能用蝗虫去袁府换铜板,庄稼地里抓完了,就去林子里抓。

趁着天气好,翠花让厨娘把蝗虫过一下开水,就开始晾晒起来。

这些高蛋白,不仅人可以吃,喂鸡鸭也是好饲料。

粮食不够,肉来凑!如若大夏百姓,每家有几十只鸡鸭,有蛋和肉吃,能省下多少粮食?

谁说养鸡鸭一定要用粮食的?除了蝗虫,翠花还有绝招——地龙(蚯蚓)!

「你说啥子?闺女,你要养地龙?」胡老爹不可置信,这地龙还能家养的?

「这地龙要打洞啊,你养不家啊!」张氏也不赞成,她闺女怎么异想天开呢?

「娘,我打算挖大坑,然后用砖和水泥把坑的底部和四周给抹平,这样地龙就不能逃跑了。

反正它们吃的就是些腐烂的肥土,连草料都不用,眼下,用这个养鸡鸭,鸡鸭下蛋或吃肉。

若是这法子成了,咱娘能孵化鸡鸭,咱还能不费太多粮食就把它们养大,这等法子要是给献上去,能救多少百姓啊!」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