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到前面榕树下放我们下来吧,我们走路回知青点。”拖拉机后车上,捧着一圈鲜花,编着两根漂亮麻花辫的女孩给司机打招呼,她的周围坐了一圈年轻男女,穿着干净的方领衬衫和长袖单衣,朴素却充满文艺气息,同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显然十分不一样。
来李家屯的这些年,知青们收获了农民们的热情朴实,却也极力保留着属于读书人的浪漫,甚至因为这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书生气使他们在村里年轻人中异常受欢迎。玩泥巴的小孩子们经常会在玩耍或帮家里割猪草时悄悄跑到知青点外面偷看,里面的青年们即使一样经营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却总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他们说话轻声细语,互相之间十分客气,经常捧着□□语录或者其他什么革命先驱的诗集拜读。而村里的哥哥姐姐们就不一样,他们和孩子们一样,从来都大大咧咧邻里之间毫无掩饰与界限,大家知根知底,奔放透明到令人失去任何探究的兴趣。
李小青远远听见拖拉机的轰隆声,挎着篮子站到路边树下,只见拖拉机停在村口的大榕树旁,车上的青年们跳下车各自拎起自己从镇子上换来的吃用品往知青点走。路过安静立在树下的李小青时,女知青笑着朝她打招呼,“小青又去山上摘果子啦?”
被瞩目的乡村女孩高高应了声,声音爽利清脆,同知青们的文艺全然不一样:“哎,是呢,山上的桑葚长得真好,你们瞧,我摘了一大篮!回头你们也赶紧去摘,都熟透啦!”说着朝知青们比了比手中的竹篮,当中垫了些玉米叶,翠绿的叶子里盛满了鲜嫩紫莹莹的桑葚果子。
“长得真好!”搭话的女知青十分熟稔地从李小青篮子里捻了颗出来尝鲜,她拉着身边的同伴往回赶,快活地道,“好甜啊,咱们把东西放回去,也快些去采桑葚吧!”
“许玉书,你不走?”男知青中有人问当中穿着白衬衫的书生气浓郁的青年。
名为许玉书的青年垂下眼,温和解释,“我等会儿就回去,你们先走吧。”
“成,走咯走咯,趁着午休,赶紧上山采桑葚咯!”知青们兴高采烈结伴离去。
静谧下来的石子路上,只剩气质文雅的年轻男知青,和捧着篮子安静立在树下的乡村女孩,许玉书提着手里淘换来的旧书,来到李小青面前,轻声问她,“小青,晚上吃什么?”
“窝窝头,”乡村女孩脸颊红红的,肌肤不太白嫩,却像多向阳而生的鲜花充满澎湃的活力,她眉眼都浓郁圆润,十分安分讨喜的长相,微肉的嘴唇被贝齿咬了下,对男知青说,“你晚上还来我家吃饭吗?”
男知青温和一笑,刚要说话,女孩连忙又道,“可是家里做窝窝头的玉米面不够了,今天可能不好招待你了。”
书生气浓郁的文雅青年愣了下,立刻很不在意地摇摇头,伸手为女孩撩开汗湿沾在额头的碎发,笑着说,“没关系,我只是想去跟阿姨和叔叔说说话,顺便,也多看看你。”
女孩自然满脸羞涩地低下头,虽然没明面宣告,村里人却都知晓知青点的许玉书与李向阳家的女儿李小青有些心照不宣的恋爱关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都没嘴碎乱传多余的话。“好吧,那你一定记着在知青点吃饱了过来呀。”女孩羞涩中不忘淳朴地再提醒了句。
青年似被噎了下,目光从李小青怀里装满桑葚的竹篮上扫过,“……好,我记着了。”
“我先走啦,爸妈和小弟还等着我的桑葚果呢。”女孩朝青年挥挥手,快乐地大步朝村中走去。
留下白面俊俏的文雅青年站在原地,肚子悄然叫唤着,他为了淘换旧书,将所有的大团圆和粮票都送给垃圾站了,其他知青都在集会上吃饱了肚子,只有他天没亮出门到现在肚中还空空如也,眼见乡村女孩身影远去消失,他连忙从手里布袋上解下搪瓷杯想灌口水垫一垫,打开却见水都在路上漏光了。饿肚子,水也没的喝,不过没关系,他淘到了旧书,许玉书坚信知识会带给他力量,能改变他的命运!
而他视野中,已经走远的乡村女孩李小青,此时大咧咧的步伐逐渐放缓,慢悠悠起来,将搭在肩头的粗麻花辫甩在身后,哼起轻快悠扬的曲子,一边走一边从篮子里捻丰满鲜甜的桑葚果吃,紫红的果肉浸染着微微嘟起的唇肉,无比鲜红娇嫩。
路上遇见同村的村民,便笑着招招手,打过招呼擦身而过。村里的李柱和他伙伴们望着李叔女儿李小青的背影,悄悄聚在一起说话,“李小青是不是长高了?腰细了许多!”,“还漂亮了,或许这就是人家说的女大十八变?”,“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