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见对方是很金贵的人。
被看透的于飞,转头看向波光粼粼的海面,笑了片刻道,“欧先生很有诚意,我会认真考虑一下。”有人能不心动吗。
摄影迟迟不能成为被公认的艺术,有人认为艺术是对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感情反应到视觉上的表现形式,是充分自由的创作,而摄影只是记录真实存在的事物。这刻于飞有点认同这种纯粹派艺术家的观点,至少眼前海面的闪耀,是直出摄影不会有的星芒,一闪,一闪。
上菜后,于飞吃得满嘴鼓起来,冒出了这句,“我们大学有个宗遥奖学金。”
欧立青平静的脸下,心被揪起来,疼得在外人面前还是皱了皱眉头。果然于飞的猜想没错。
于飞停下筷子,拿纸擦着嘴,“在天津除了南开和天大,很多人也拿着各省的高分进了来,我们,除了我之外,也都是很用功练书的那种,有一次舍友回来跟我们说起这个奖学金的评比。我记得有一个问题是拿到奖学金后你会和好朋友去干什么。
后来我舍友拿到宗先生提供的奖学金,更努力学习之余,毕业后也决定去西部开发,想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没多久传来宗遥先生病逝的消息后,也听说过教授们对宗遥先生的吊念。
宗遥先生会成为很耀眼的星。
半久后,欧立青点了点于飞面前的菜,“冬瓜排骨是他最喜欢的菜。”这道菜一出来,宗遥像炸毛的一样,眼神都能流出口水。
爱喝冬瓜排骨汤人多,但作为北方人能吃得惯广东汤的汤渣,于飞还是第一次知道。
于飞想问那你喜欢什么菜时,注意到欧立青的腕表,是英国腕表大师斯密斯·威廉的传世之作,手表的罕见在于大师只为有缘的情侣定制,网上说年产量不过5对左右。
于是于飞话锋一转,“欧先生,是看得起我的技术还是?”
欧立青没有拐弯抹角道,“只是因为那是我和他的合照,”人一走了,或多或少会带走这里的一些记忆,“宗遥说‘不喜欢拍照,因为美好的东西用心记住会更加深刻。’所以我们也几乎没有合照。”
能带人回到当时的环境,感受那时的情感。日常习以为常的事情,不是透过镜头,便赋以了不一般,而且某时某刻的真实存在。
欧立青想找回任何和宗遥美好的瞬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唯有爱是永恒。
--------------------
作者有话要说:
努力更新中,在写完结篇章……
第3章 两人独处
饭馆位于郊外的深山中,临走时老板不忘给于飞递上一袋自家茶庄的茶叶,拍着于飞的手,欣慰一笑。
丽姐转向已在门口的欧立青,说,“立青啊,山里往市里去的路临时封住,我看一时半会解禁不了,还是先回那边吧。”
欧立青表示别担心,“嗯,丽姐,我最近也有回去那边看看的想法。”
丽姐说,“那这孩子……”
欧立青:“他跟着我就好,不打扰您。”
没开几步路,就到了郊外的别墅区,是不同于五光十色清闲的享受。
有阿姨每周都来打理,看不出房子很久没有人居住的迹象,于飞一口一口呼吸到的是异域风情的温馨,房子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他。
于飞跟着欧立青身后,左顾右盼,逛博物馆一样,没有吱出一点声响。
欧立青停下来打开房门说,“今晚你就睡在这里,客房的东西都可以用,”于飞结实地撞上来。
模糊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欧立青忍不住勾起嘴角,呼出温暖的气息。宗遥说,自己是他的眼睛。
那天欧立青写完论文,从图书馆出来,打开车门时,宗遥就撞在自己身后,扭头看见一个乱糟糟的鸟巢下是白皙的皮囊,也衬出透红透亮的嘴唇,不顾学习资料散漫了一地,两人都久久没能移开双眼。五年后两人便一起回国发展。
于飞融进高度柔软的枕头里闻着清新的白茶香醒来,这一觉睡得很舒心。懒洋洋的光线慢散进房间,踏上软绒绒的地毯,套上昨天的衣服,走出客房。
飘来一阵甜甜的茶香,沏好的茶,一缕缕烟,放在客厅茶几上。本来用来放电视的位置,作成了一整面嵌入式的书柜,于飞从一堆外文书中,抽出一本泛黄的中文书。
扉页写着“于1985 春,从此是不流浪的羽毛。”,书尾处夹着“致儿子的一封书”。看起来书是以民国为背景,于飞便就靠在一旁拿着书,读了起来。
虽然书的容易很吸引人,肚子的咕咕叫,让于飞不舍放下书本,拨通了欧立青手机。
房子里连续响起细微的铃声,于飞还以为那头没有接电话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