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带刀(326)

作者:元灵宇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崔赫是太子胞妹城阳公主的夫君,本身亦是世家出身,其父在高祖时期任右仆射之位,故去后还被追赠司空、莱国公,崔赫本人不如其父,但也是位列公爵,授尚乘奉御之职,虽在政务上没有大权,但他负责圣人车马出行,对于圣人的行踪掌握得十分清楚。

韩王李珣是已故赵王李福之子,圣人念他幼失怙恃,所以允他自由出入宫城,他从小与太子亲厚,这次东宫被封,只有他仍旧能够出入无阻。

陈国公则是本朝开国功臣之一,身上有赫赫战功,曾任兵部尚书,后迁任吏部尚书,手上握有重权。

圣人将秦王接进了宫,这位铁了心要杀秦王的太子集结这些人,会做出什么来?李观镜单是想一想,便惊出一身冷汗。

管家见李观镜面色凝重,不由为杜浮筠担心,此时他别无他法,唯有尽忠职守,将话道尽:“三郎君说,若世子不知该如何走,他能为你指三条路,世子自行斟酌。”

李观镜忙道:“请讲。”

“下策,烝民;中策,马上谈兵;上策,借东风。”

李观镜茫然地看着管家,等了半晌没等到后文,不由问道:“什么?”

管家赧然道:“我努力记下了,但其中含义,三郎君没来得及说。”

李观镜登时心塞,环顾四周,竟无一人能商量,他只得离开了杜府。奔波了一早上,李观镜已然腹中空空,他便没有选择回家,而是来到先前去过的酒楼,点了几个菜后,坐到窗边开始沉思。

其实解出这三条计策表面的意思并不难,《烝民》是《诗经》中的一首诗,“马上谈兵”和“借东风”都是秦腔曲目,李观镜虽不是大学士,《诗经》还是背过的,而那两个曲目都改编自《三国志》,李观镜在云韶府散心时没少听。

问题是杜浮筠要借它们传递什么话?

李观镜反复默诵《烝民》,陈珂在旁边看着他念念有词,直站得腿也酸了,才见他缓缓停了下来,顿了片刻后,李观镜眼睛一亮:“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啊?”陈珂不解。

“我明白了,下策是明哲保身!”李观镜笃定说完,才注意到陈珂一直侍立在一旁,便让他坐下一道吃饭,自己则继续往下思考。

回府自保则性命无忧,但在这样的变局之中,保守便意味着李观镜会一无所获,所以杜浮筠认为此举为下策。

理解了第一条,后面便容易得多——“马上谈兵”又作“刘备借兵”,这一出唱的是曹操围攻徐州,徐州牧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麾下兵将不足,便向公孙瓒借得大将赵云和两千人马,此后,刘备和赵云交谈甚欢,彼此之间流露出仰慕之意,最后赵云出战,徐州之危解除。

李观镜就是那“兵微将寡”的刘备,所求对象是知交好友,也就是出城巡营的李璟。寻常时候,李璟在长安没有兵,但这几日不同,现在他正与郎詹一同领着左卫,一旦宫里生了变故,李璟或许能够从左卫调走一些兵,不过事涉皇子夺权,李璟不便出手,所以只能由李观镜带着借来的兵进宫救驾,成功了,则李观镜居功甚伟,但失败的可能也很大,甚至李璟有可能根本带不走左卫的人,所以只能位列中策。

上策“借东风”,便是学习诸葛亮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让一个同样可以从中获利的人出头,虽然好处会被分走一些,但李观镜却可稳操胜券。

那么,这个“东风”又是何人呢?

李观镜思忖片刻后,目光再次落在故事人物身上:周瑜和诸葛亮既是盟友,亦是仇敌,在大破曹军之前,周瑜是想借机杀诸葛亮的,所以李观镜将要求助的人很可能是他的仇人,思及至此,李观镜不由看向长街的那一头,或许“东风”还有指方向的意思,而在杜府的东边,除了朗府,还有另一家——

柴宣,北衙禁军。

--------------------

作者有话要说:

①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烝民》

②“刘备借兵”的描述来自戏曲百科同名词条。

第148章

李观镜放下笔,又细细地将奏疏通读了一遍,确定自己将江南运河案和银两去向都写清楚了,便把关于李珣所为的信件证据都整理好,封为一沓,又将云落留下的纸团则与另外一封信放在一起,作为李照影和朗詹以贪墨的银两养私兵的证据封作另一沓。等将所有的文书装到木盒中时,李观镜听到侍墨在旁边打了个哈欠,他扫了一眼水漏,不由顿住,问道:“侍墨,这水漏是怎么回事?”

“啊?”侍墨放下墨条,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水漏,没看出端倪。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