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有板栗树?”
“有的,不过我们捡了,剩下的不多。”
不多也有啊,于是便有人打算明天去那边瞧瞧。
回到家后,先把板栗全部倒出来就均匀地铺在地上,然后烧水洗澡,简单地吃了鸡蛋面,便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正好是艳阳天,封映月和元蛋就在楼顶守着晒板栗。
这个天的阳光并没有夏天那么火辣,反而暖洋洋的,今天晒被子的人也不少,楼顶还是坝子里都是。
翻晒了一天,傍晚封映月下楼做饭,元蛋坐在那守着。
等唐文生回来后,他就上楼顶收板栗。
“还得晒两天才行。”
“我看这两天都有太阳,不会下雨。”
“那就最好了。”
元蛋还举起手:“我会守着的!”
“真乖。”
封映月给他舀了一大勺蒸蛋,“今天辛苦元蛋了。”
元蛋小脸红彤彤的:“不辛苦。”
等吃过饭后,封映月才打开唐文生带回来的红封,这是李主任请他带回来的。
成本还是两块多,这个红封却有九块钱。
“怎么这么多?”
封映月惊讶道。
唐文生将装有温开水的搪瓷杯放在她面前:“你织得多好啊,还送了一顶小帽子,李主任看了后喜欢得很,还说得空让文文过来,请你给她织两件毛线衣。”
封映月确实在小孩子那件上花了不少心思,她摸了摸那几块钱,眉眼都是笑:“文文来我也送她一点小东西。”
这两天她还钩了头绳呢。
至于她投出去的那个儿童小故事,一直没有后续,封映月想应该是落选了。
这都快两个月了,邮政局那边也没个信儿。
就在板栗晒好,她准备装三十斤出来送回老家的时候,吴大爷在楼上喊她:“有你的信!”
“我去拿!”
元蛋立马起身往楼下跑。
“慢着点!”
封映月大声道。
“好!”
元蛋拿着信回来时,封映月接过一看,发现是那个文社寄过来的,里面有一张小小的汇款单,六块钱,然后是一张纸,手写的她的那篇故事会被安排在什么时候发表。
这属于有些惊喜了。
封映月小心地把信放好,又收拾好东西后,才带着元蛋骑着车回老家。
唐文慧正和章淑芬在晒坝那边晒冬豆子呢,听见元蛋的声音,唐文慧跑到边上往那边的路一瞧,可不就是元蛋吗?
“淑芬,你帮我看着点啊。”
说完,她就往封映月他们所在的小路去了。
“好嘞。”章淑芬应着。
“这么多板栗啊!”
看着封映月带回来的板栗,唐文慧惊讶极了。
“爹带我们去捡的!”
元蛋手舞足蹈地说起那天的事儿,唐文慧笑着点头。
“这几天地里也没啥事儿,听说大姐反应挺大的,所以爹和娘过去看看,早上刚走。”
又说起唐二嫂和唐二哥,一早就进山找板栗了。
“大堂嫂现在能吃能喝,整个人结实了些,之前看着瘦巴巴的,让人心惊。”
回到家放好东西,封映月又带着元蛋去看大堂嫂,大堂嫂正在家织毛线衣呢,见他们回来也高兴,阿壮跑过来拉着元蛋去玩儿。
封映月叮嘱他们别玩水。
“放心吧,才挨了打,记得清楚呢。”
大堂嫂扑哧一笑。
原来阿壮出去偷摸玩水,被他爹正好撞见了,于是就一路被收拾到家,阿壮哭天喊地地叫着不会再玩水。
大伯娘也在家,她拿出烤好的红薯,让封映月吃。
红心的红薯,十分香甜。
配上一碗温白开,也不噎人。
聊着聊着,就聊到唐三叔家唐文强议亲的事儿了。
“相看了两个,人家都不愿意,说他们的房子太旧了,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没修房子,那事儿就不行。”
大伯娘也表示理解:“都是为了姑娘以后日子好过些。”
“三婶为了这个事儿正愁呢,毕竟重建房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加上彩礼钱,这就是把家底掏空了,也不够啊。”
大堂嫂微微摇了摇头。
要说借钱,倒是好借,可还钱就不容易了,人家把姑娘嫁过来,也不是为了住着新房子,然后和大伙儿一起还债的。
所以唐三婶心里着急也没办法,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日子,大不了再让唐文强熬两年,等家里的房子起来了,再去相看,家里也不用背债,以后的日子也好过。
在大伯娘家坐了一会儿后,封映月便先回去了,元蛋和阿壮在他们院子里继续玩儿。
唐文慧已经从小菜地里找了菜回来:“三嫂,今年的冬瓜个头挺大,带回去吃点。”
“好。”
封映月点头,坐下身帮着一起理菜:“我带了几个头绳回来,你待会儿和二嫂一起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