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南安郡王当初偏偏就被王妃算计生下了嫡子,便是他再不满意嫡子,为了家族也只能把世子之位给了同样平庸的嫡子。
而霍二的日子也因为王妃有了嫡子做靠山,越发艰难了起来,好在世子出生的时候霍二都已经四五岁了,南安郡王干脆借口读书启蒙,把他放在了前院去,王妃寻常也遇不上他,对他的事情也轻易插不上手。
可从小没了亲娘的霍二日子过得并不顺畅。不然他也不会至今在读书上头没什么天分,就连迎娶探春,都是老太妃见不得王妃太糟践他,又听说探春在家的确不被嫡母所喜,她的生母被禁足至今,就连他们成婚也没放出来。
霍二身上有了正经官职,便能顺带给探春请封诰命,让探春自己也能挺直了腰杆子,对世子妃之流也不必一味避让了。
第152章 开始变得无聊
王晴身边的丫头又换了一茬,贾母已经在准备九十大寿了。
宫里的太上皇当年还不等穿上内务府制成的羊绒衣便因风寒,于腊月里薨逝,太后伤心了一会儿,便只在外头做出一副伤心的样子来,也不见宗室女眷,开年之后,便是皇后跟元春都发现她老人家精神都好了不好。
因着太上皇薨逝,平熙帝下旨京中一年不许见喜乐。所以贾兰贾环和贾琮的婚事都推后了一年,也叫黛玉跟宝玉的第二个孩子晚出生了一年。
林如海等到那个过继给林家的孩子过完三周岁生日,便一病不起,最后拖了大半个月,看着可爱聪明的孙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而贾珍,他断了腿,又因为贾敬没有好生给他找个大夫医治,瘫在床上混过了五个年头,便在一个夜晚摔下床,脚踏上磕破了脑袋,又因为下人们有意疏忽,第二天尤氏并秦可卿去看的时候,人都硬了。
贾珍去世之后,贾敬伤心不已,压着贾蓉父子给贾珍大办了丧事,又亲自把贾蓉父子送到扶灵的船上,这才回了道观。
只是那之后他便更加迷恋丹药,贾珍去世才大半年,他便将自己炸死在丹房里。
而贾蓉也只能马不停蹄带着妻儿又回来跟贾蔷一起主持贾敬的丧事。
贾母看着东府贾敬跟贾珍相继离世,又听说王子腾身体都不大好了,心里也落下了心结,等贾敬的灵枢又上了回金陵的船,她转头就大病一场,过了年都没怎么好起来,唬得贾赦都不敢去外头喝酒,还千方百计寻了个大夫养在家里,就怕哪一日贾母突然也跟着走了。
如此过了几年,贾母头上的头发都再无一点黑色,连花园里也走动不了了,王晴便做了轮椅给贾母送去,让贾母能不费力气地去游园。
因着贾母要大办寿宴,一直在外头的探春夫妻拖家带口也早早进京来。
因着贾兰早早生下了长子,让贾母得享五代同堂的大喜,贾母对贾兰的长子就分外喜爱。
若不是知道她自己已经无力养一个幼儿,她怕是要把孩子抱到自己跟前养着呢。
贾兰的妻子是他座师的幼女,姓傅,傅氏跟李纨一样,都是极为标准的书香人家的闺女,从小被家里教过诗书。
但总得来说还是念着三从四德长大,王晴一开始不是很喜欢她拘谨的性子,但也从来没有为难。
只是后来这傅氏跟李纨接触多了,又见贾环的媳妇孙氏家里只是个从五品的小官,还是庶子媳妇,都能王晴喜爱,便也觉得王晴十分偏心,心里就添了疙瘩。
贾环的媳妇孙氏,娘家跟贾政还是多年的同僚呢,能定下孙氏,也是看在同僚的面子上,还是没想到孙氏的性子跟王熙凤差不多,都是大方会来事的。
所以就显得把贾兰媳妇傅氏给比下去了一样。
而贾兰呢,他虽然也名列二甲,但排名已经在七八十名的地方了,家里又有宝玉在翰林院,因此他只能外放出去做个县令。
可这就跟贾环贾琮两个只中了举人的一个样儿,出去都是正七品的县令,他心里也不是没有意见的。
贾环跟贾琮两个在读书上头本就没有贾兰那般天分。所以头悬梁拖着尾巴中了举人之后,便从来没有妄想过进士出身,也就是这两年家里事情多,等贾母寿宴一过,他们小兄弟俩便要考虑去外地某个差事了。
至于贾兰跟傅氏的不平,王晴不甚在意,根本没发现;
黛玉倒是发现了,但她自认对贾兰也好,对傅氏也好,都已经尽到了长辈的责任,提点了两次没反应,也只能由着他们去了;
贾政跟贾环倒是也看在眼里,只是还是那句话,孩子大了,心思多了,再说贾兰又是个孤拐的性子,他们也不是没有提点过,只是没效果,也只能让他们夫妻自己去外头闯一闯,经历的多了,有些事大概自己就想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