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的不提,宁国府没有比主子还主子的奴才大爷这一点,就叫惜春更倾向秦可卿的管家方式……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原本同进同出的贾家三春,就慢慢的走散了。
第一百六十章
人走散了, 心也散了,队伍就更不好带了。这一点坐在上首的贾母最有感悟。
早些年利用孝道压着两房都得捧着她,顺从她, 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 她越发的老了,她的俩个儿子也有了春秋后, 再回首这些年的种种,贾母不是不后悔。
可, 她能承认吗?
她不能。
她是做错了, 但那也不代表旁人不会错。阖家上下,谁又能比她更有眼光?
所以即使是她错了, 她也是整个家里最睿智的老祖宗。
视线在史湘云身上扫过, 贾母又一脸慈爱的转向探春几人所在的方向。
此时探春正热情的对史家其他几位姑娘尽地主之谊,她读过书,心思机敏, 又会察言观色,虽没有凤姐儿的长袖善舞, 但招待几个亲戚家的小姐妹却是再轻松不过的事。
探春虽然是庶出,但她却是太妃娘娘同父异母的亲妹妹。太妃省亲在即,也是探春身份陡然上升的时候。
由探春这般热闹招待, 到也不叫史家几位姑娘生也被怠慢之心。
此时视线落在探春身上, 贾母想的都是这一次太妃省亲如何利用亲情捆绑销售一回探春。
太上皇那个年纪, 元春已经没什么指望的了。所以家族兴衰,子孙前程还是要放在当今身上的。
迎春年纪正好, 但那性子却立不起来。当初之所以没对二丫头多加管束,想的也是送迎春进宫帮衬元春,性子太强硬不服管教。现在看来, 到是棋差一招,失了一枚好棋子。
探春的性子倒是极好,只是年纪小了些。若今年进宫,定然是承不得宠的。可若今年不进宫,以三丫头的身份和太上皇的寿数,怕是以后想进宫也进不去了。
趁着太上皇还活着,元春这个太妃还算有些体面,先将探春送进宫去也是稳妥。
至于以后能不能上位,那就看她的造化了。
贾母其实是个非常狠心的人,在她看来探春一庶女出身,就算是外娶他人,也未必能嫁到好人家去。
就算是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也是庶子媳。在一个家族,庶子媳又能有什么价值呢?
她回馈不了娘家什么,还会白白浪费一份嫁妆。
而进宫去,拼杀一回,兴许还能搏个好前程,回馈家族的栽培养育之恩……
贾母心里已经决定利用过继这事,利用当初的教养亲情叫元春想办法将探春弄进宫。
除此之外,贾母还想到了一个更加两全其美的亲事。
她想让元春明白,她生的小公主如果不在当太上皇还活着的时候将亲事定下来,他日太上皇薨逝,当今一定会将小公主和亲番邦。
兰哥儿是她的亲侄儿,荣国府又是她的娘家,将小公主嫁回娘家,亲上加亲,也是一桩美谈。
但其实这么想的贾母,心里更加明白这门地位悬殊的亲事极难做成。但她一把年纪张一回口,就不相信那个被自己教养长大的孙女会将她的面子丢在地上。
这件亲事若是能成,自然皆大欢喜。若是不成,元春指不定心中愧疚驳了亲祖母的面子,那探春进宫以及宝玉的亲事也将会有个着落。
想到宝玉的亲事...心底对史湘云这个孙媳妇人选并不怎么认同的贾母在看到史家其他几位有爹有娘都算候门之女的史家姑娘后,心里又有了换个人的念头。但她同时也知道,她的心肝宝玉配史湘云这样的孤女也得元春帮忙,不然史家两门候府的当家人哪怕为了名声计也不会将长房独女嫁给宝玉的。
看一眼屋中的小姑娘们,贾母又有些遗憾黛玉不能亲至了。
算了,今儿才十四,兴许明儿林丫头的病就好了呢。
╮(╯╰)╭
时而清楚如今的荣国府再不是荣国公在逝时的光景,没落的速度都能赶上汉血宝马驰骋草原的速度。
时而又自欺欺人的不愿意相信荣国府早就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的继续维持表面的热闹和虚摆式。
但如今的荣国府会走到今天,贾母是要背负一定的责任的。这么个老太太又怎么可能承认自己的错。所以说来说去,她能做的事情就是稀里糊涂以及倚老卖老了,自欺欺人,拉大旗扯虎皮了。
.
贾母那些或切合实际,或痴心妄想的念头都不在林家的考虑范围内。有赐婚资格的除了当今和太上皇,就是皇后和太后,元春哪怕贵为太妃,她想要撮合一门亲事,也只能下道口谕说明自己的意思,或是去替男女双方请赐婚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