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可以穿针引线织布裁衣,女人也可以打围墙搞建筑出去狩猎。
只可惜现在部落各方面的条件还处在初级阶段,肉类和乳制品比较少。
有,也只是优先供应给小孩子,想要进一步提高女人的身体素质,绝非朝夕就可以完成。
但即便如此,也要将这个事情放在部落的建设重点名单上。
除了身体素质之外,精神素质也要跟上,包括理想、信念、责任感和道德等,甚至还有自信心和事业心。
教育必须要尽快搞起来,想到这里,桑榆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从黑山部落换回来的麻皮,每一扎都码得整整齐齐的,算是比较用心了。
桑榆对这样的合作对象还是很满意。
但这些收过来的麻皮想要做成衣服,还需要经过漂洗、绩麻、成线、绞团、上浆以及纺织等几道程序,一道都不能少。
第一步要用水进行漂洗。
凤凰部落山上有引水下来,河里也有水,这一步算是极其简单了。
接着就是绩纱,其实就是把麻纤维接驳成线,主要做法是把漂洗好的麻皮撕成一缕缕继续泡在水中。直到泡软,然后捻成小麻纱线,再将这些小麻纱线进行晾晒。
晒干之后的这些小麻纱线绕成团。
纺织的时候,线是有经线和纬线之分。
先前在纺蚕丝的时候也是如此,绕成麻团的作为经线,绕成「麻芋子」作为纬线。
但是令桑榆比较头疼的是上浆这个环节,一般麻团在织布之前都要上浆,以使麻线柔韧顺滑,以前古代人们是用浓稠的米浆水来进行上浆,只是现在没有稻谷,只有黍,不知道黍米煮的粥能否上浆。
去年去交易会换回来的黍种下后,这两季都是在培育种子,还没得量产,今年好不容易才收了个七八筐,桑榆也没舍得拿来吃。
不过现在拿少量的来试试看。如果可以的话,未来这方面就不用发愁了。
没想到用水一煮,发现这种黍米居然无比黏稠,正是给这些麻线上浆最好的材料。
麻线放到米浆内浸泡一个晚上就算是上浆完成,晒干即可。
三十米麻布上浆要花费的黍也不过两斤,这让桑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经过上浆的麻线,晒干后就可以拿来进行纺织。
处理蚕丝的时候,桑榆就已经让角带着手工队,参照着自己做得简易织布机进行研究。如今也研发出了一个升级版的,刚好派上用场。
盼星星盼月亮,几个人的努力下。两个月后,部落的第一批麻衣终于问世了。
桑榆给大伙设计的麻衣,是做成到垂到膝盖下来一点的长衫,腰间拿根绳子绑着固定住,衣服就服帖地穿在身上了,这样一来,也不用费心缝制裤子。
毕竟现在没有缝纫机,针线活不好使,至于裤子,以后得空再说。
部落出产的第一件麻衣看起来相当的粗糙。特别是两边腋下两布相接的地方,歪歪扭扭。
袖子看起来还有点大小不一。
但比起平日里的树叶裙子,不知道好上多少倍。
而且现在这种三伏天气,批个兽皮能热死个人。
这件短袖麻衣,来得正是时候。
第一件是试验品,后面的就陆陆续续好了起来。
而这件珍贵的麻衣,也被桑榆收入囊中,成为了她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件新衣裳。
比起现代的这些衣裳,是挺扎皮肤,不过也仅仅对她而言。
其他的部落人皮糙肉粗,这样的麻衣已经是他们手能摸到的最好的布料了。
最重要的是,麻衣穿在自家首领身上那么好看。
桑榆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再丑的衣服穿在她身上都会让她给衬得高档起来,这一件米黄色的麻衣让她看起来多了几分文气,让其他人忍不住心动不已,盼着能快点也能快些穿上麻衣。
如今做衣裳的,除了之前安排两个人制作蚕丝衣,现在又加了五个人进来,这个小小的制衣坊就一共有了七人。
虽然人手不多,但部落里目前才两百六十人口,这些人手绰绰有余了。
不过这些人未来还要肩负着其他服饰包括鞋袜、被褥、旗帜,以及捕鱼的网等棉麻丝绸用品的制作,等达到一定程度,还要对衣服布料染色,一整套纺织系列工作下来,其实相当繁琐,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这么看来,才七个人,并不多。
遗憾的是,现在用的针都是骨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铁制品,只有能打造铁针剪刀之类的工具,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不只是制衣坊,其他每个队伍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更高效的工具,这让桑榆对铁制品有了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