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外人不太能理解,跳雪运动员在空中保持住身姿,以堪比高速公路行驶速度的时速飞行时,为什么还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松弛。
形象点或可理解为,把外形几乎看不出差别的一台部件拼插成的飞行器、和另一台用模具整体浇筑严丝合缝的飞行器,一起迎着合适的风,从悬崖上抛下来。
拼插的那一台,只要能不散架,往往飞得更远。
因为在它的各部件之间,有那么一点点的间隙,可以被外力动摇,可以被空气填充,从而增加它行进的弹性和韧劲儿。
这就是为什么跳雪运动员迎风飞翔,看似姿势一动不动,却绝对不是紧绷和僵硬的状态。
他必须要保持放松。
教练台上,方唐看看凌放,又看看盯着风场图、手持信号旗的叶飞流,担忧地皱眉,他想:但愿凌放这一次,顺利落地就好。
但跳台顶端的凌放,此刻心中想的却是:……既然膝盖好像没问题了。那这一跳,他要发挥出助滑后段增强训练的成果来!
教练台上的小旗挥下,凌放攥着横杆的手松开——后推借力,出发!
凌放在直线段平稳加速,在弧线段前半程,加速度达到极致时,开始快速下蹲。
弧线段后半程,重力加速度致使他的膝盖负荷增大,凌放稳稳顶住,继续他的下蹲动作,分毫没有改变动作的轨迹。
台端近在眼前了。
反向蓄力也到了极致。
起跳!
自动计速装置显示,他离开台端的速度,达到了93.4公里每小时!
这是凌放的离台起跳时速,首次超过93.2公里每小时。这标志着,现身高177厘米,体重55公斤偏轻的他,终于达到了这两年的世界杯积分前十五左右的成年男子运动员起跳均速。
教练台上,叶飞流也下意识攥紧了拳——很好,他们验证了,在加米施-帕滕基兴这块坡度偏大的跳台,凌放已经能达到不低于克努特的速度了!
这才是他们此行前定下的目标。
经历昨天突发的事件后,叶飞流今天赛前没有再和凌放多说过什么,而是一直叮嘱注意安全。
但凌放没有放弃。
他在按原计划执行。
第59章
高速之下, 凌放的高起跳再次顺利发挥了出来。
腾空、前倾。
仰角达到18度了,开始俯冲!
他可能还没有掌握到克努特那样,把飞行前期和后期的切换时间点、人体仰角角度的每一度每一分, 都往极致折腾的精细程度呢。
但关于飞行, 某些东西, 是他的天赋。
如果记录凌放的实时飞行姿势,可以看出, 凌放比前天的资格赛时, 提前了0.08秒开始准备俯冲,但人体仰角基本保持一致, 大概维持在18度20分。
他在维持仰角的基础上, 尝试了一下,提前开始俯冲。
这个技术,本质还是脱胎于奥维尔、弗朗克那一代人的高曲线技术, 也非常适合高起跳、高前倾的运动员, 如果练得好, 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能够有系统性的提升。
凌放现在,或许做不到克努特那样已经成熟的、比普通运动员明显提前的效果。
可贵的是, 他只是刚看了克努特、拉森的跳, 也没见过什么动态曲线身位图, 就有了这个意识。
才有些感悟就直接实操, 其实有点冒险。这不算大的变化, 倒不至于会摔,只是如果没掌握好分寸, 可能会导致飞行距离大大缩短, 影响成绩。
好在, 凌放在动态平衡上做得不错。
他很松弛地感受着风的托举。
90多公里的时速下,人有种通过鹰眼俯瞰大千世界的快感。
着陆坡的景致飞掠,风的嘶鸣灌入双耳。
每一条神经、每一个细胞,都在享受着这宝贵的、每一次都无法复刻的,飞行时光。
第一跳,凌放的飞行距离暂列在克努特之后,但他落地后心态出奇地好。
助滑达成预期,飞行也很快乐,落地同样是稳当当。
主要是,昨天大跳台的那一幕,竟然对他今天标准台的比赛没什么影响?
那还要什么自行车嘛!
——没错,而且决赛共两轮跳跃,他都非常稳定。
第二次飞行落地,凌放依然自觉很轻松。轻松到,他本人的面色都有点古怪了。
“……”速度减缓下来后,凌放低头看了看脚下的白雪。
雪,踏踏实实在他脚下。它们又是那萝白样的纯净、晶莹、轻灵,是最让他着迷的、最可亲可爱的大自然的造物。
随着雪板前行,地面上细碎的雪珠儿逐着阳光微微溅起,粉雪的柔雾轻扬,如琼珠碎玉。
昨天那样对白雪的恐惧和窒息感,像是幻觉。
凌放想过,最差的结果就是,昨天的大跳台训练,可能诱发PTSD,导致标准台也受到影响,尤其时间就只隔一夜,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