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姜女士搭乘火车从京都来的时候遇上了拐子佬,小铁柱差点儿被人抢走了。所以这次回去,黎恕特意拜托了一个准备进京办事的战友。这位战友会一路陪着姜女士和赵阿姨,不会再像上次那样,因为中转站而分成两拨人接送陪伴,最终一趟车晚点,造成后面的旅程无人陪伴。
栀栀一家在招待所里对付了一晚。
第一天一早,她带着铁蛋、和黎恕一块儿把姜女士、赵阿姨和铁柱送上了火车。
铁柱懵懵懂懂的,在分离的那一刻,小家伙觉察到悲伤,扁着嘴儿想哭,还眼泪汪汪地看着哥哥……
铁蛋抱着他爹大腿,奋力爬高,然后在他爹的帮忙下,直接骑在他爹的肩膀上,努力让他和坐在火车车厢里、透过窗子往外看的弟弟的视线平齐。
“弟!多吃饭饭、多跳高高、多说话话!快点长大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铁蛋清脆地说道。
铁柱想哭。
“弟!不哭不哭,我们都是男子汉,不能哭的!”铁蛋又说道。一岁半的铁柱小朋友便又把眼泪憋了回去。
火车鸣笛。
栀栀红着眼圈儿朝着婆母和小儿子挥挥手。
姜女士也哭了,“栀栀啊,你身子弱你要照顾好你自个儿啊……铁蛋,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还是个男子汉……要好好保护好妈妈啊!念之,你一个人呆在海鸥岛,也别嫌麻烦,休息时间自己做做饭吃,你还年轻,一定要把身体照顾好……”
栀栀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黎恕扶住她的后腰,以用力的臂弯安慰着她。
火车咣且咣且驶向远方……
栀栀一家三口站在月台上,朝着远去的火车洒泪挥别。
离开火车站,一家三口去刘八萍的鱼汤面摊上吃面。
一九七八年的林市火车站集市,和一九六八年的火车站集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大约唯一的变化就是……
所有的房屋全都更残旧了些。
但人流量大了很多。
想想也是。
六八年的时候还不兴让人在街上摆摊做生意。
那会儿刘八萍之所以能在这儿开鱼汤面摊,还是她村里给开了极贫证明,她才能在火车站附近摆摊的。同时有关部门还规定她,一碗鱼汤面的价格,允许比国营饭店里汤面的价格贵,但有规定不能贵出多少多少……
除此之外,只有在赶集日里,才能允许老百姓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在集市上售换东西。
现在呢,这些规定仿佛悄然不见。
就比如说今天吧,并不是赶集日,可街上多了好多挎着篮子、摆着地摊热情叫卖的小贩……倒是将这破破烂烂的集市衬托得热闹非凡。
十年过去,刘八萍的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最近已经开始谈婚论嫁。所以刘八萍让他在集市上又支了个摊子卖油炸红薯饼、土豆饼、油炸、油烧饼之类的,生意还挺不错的。
栀栀和刘八萍聊了几句。
刘八萍对目前最大的感触就是:
——大批的知青因为返城政策、高考政策而离开农村,感觉农村一下子就空了。
——现在的生活水平还是要比十年前强,十年前是真的会捱饿,顿顿都是豆子饭。现在呢,吃肉自由谈不上,好歹米饭能管够了。一大家子一个星期吃上两次肉也不是不可以……
——现在国家又支持教育了,真好哇,连农村娃娃也有机会上高中考大学了。刘八萍的一女儿就准备考高中!
栀栀笑眯眯地对刘八萍说道:“以后还会越来越好的!”
刘八萍点头,“那肯定的!”
然后她又笑道:“我啊靠着这个面摊儿,好歹挣到了一家人的进项!所以我就盼着啊,以后能有更多的进项……能让我们家想吃肉吃肉!”
“一定会的。”栀栀笑道。
——明年就是七九年,改革开放的春天即将到来。越往后去、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不过,像她这样的学者,就更加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搞好科研。
告别刘八萍,栀栀一家三口赶到了林市入海口。
棠娘一家已经到了,正在等栀栀一家呢!
“吃了么?”棠娘问栀栀,“金枝奶奶做了饺子,我们带了一大盒。”
栀栀笑道:“你们吃吧,我们在八萍那儿吃了面了。”
棠娘便道:“那走吧,饺子当今天的晚饭。”
从林市划船到淮安入海口,就算顺风顺水,那也要走上整整一天一夜的水路。
出发时棠娘和栀栀商量好了,夜里不走水路,在附近的渔港歇一宿,大家可以住在自己的船上。
对于铁蛋和金枝来说,这都是全新的体验。
当天天黑时分,棠娘和黎恕将各自的小船停靠在渔港附近,下了锚、给水箱加满了水以后……两家人就一块儿下了船,上岸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