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力拨转乾坤,一切尚未开始。
朱由检人在宫中,整个人愣愣瞌瞌不能言。
外面嘈杂声浪突然惊醒朱由检,他猛地一眨眼,从恍惚中回神,声音高昂:“何人喧哗!”
老太监从门外踉跄进来,看着朱由检,眼眶泛红:“爷……”
他想要咧开嘴笑,却又只能哽咽着流泪。
朱由检眼中略过一丝惊诧:“你……难道你也回……”
老太监晃晃脑袋,让自己清醒一些,然后迅速道:“爷,不止奴婢,所有人!所有人都回来了!!!”
“所有人吗……”
朱由检静坐片刻,不管外面喧哗,然后,他摸着怀里那个破碗,道:“你将刀拿来。”
“刀?”老太监诧异。
朱由检露出一个嗜血笑容:“去杀一些人。”
*
朱由检如何,朱元璋也不清楚,因为他没能和朱由检一起留在崇祯十七年正月。
“神女,我们这是……”
他还想看看能不能帮那重孙子平稳一下局势,甚至如果神女允许,他还能调兵过来。
但现在,他们怎么在一个陌生地方?
神女没有回答,只是看着一个地方。
难道有情况?
朱元璋也看过去,发现是一群流民,面黄肌瘦,直愣愣地行走,四肢摆动如同行尸走肉。
他们看到小水洼也不敢踏脚进去,哪怕多迈几步也要绕开路。
朱元璋穷过,他知道为什么。
流民不敢踩水,有鞋子就怕踩湿鞋裤生病,没鞋子就怕脚滑摔水里,全身浸湿乃至生病。
他们生不起病。一生病,就会死。
朱元璋转头看神女,拱手一礼:“元璋明白了。”
神女是天上神女,而非朱家神女,与神女缔结缘分的是朱元璋,而非朱由检,朱家王朝如何,与神女何干?
若朱家王朝倒行逆施,让起义军推翻,那也是大明该受的。
而让神女将乾坤拨转回数月前,必然是有什么事情迫切要发生,那事情使神女不愿意看到。
是什么呢?
神女说:“你有更重要的事去做。”
朱元璋茫然地眨眼,又看看周边,问:“这里是哪?”
“扬州。”
扬州十日的扬州。
第461章 五月飞雪
朱由检如果有能力压下农民起义, 那也不失为明君,如果他没能力,就把天下让给有能力之人去拥有。
在那个位面, 明末注定是群雄并起。
是龙是虫,就看谁能从战乱中脱颖而出了。
而青霓带着朱元璋,来到另外一个位面。
一个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一统天下失败, 满清终究还是入关的位面。
明弘光元年, 隆武元年,满清顺治二年。
“明皇。”神女居高临下望着朱元璋:“看好了。”
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
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足足抵抗清军八十一日之久。
看好了, 汉人是如何被剃发易服,被践踏文化的。
*
朱元璋以为神女是要他看朱明皇室如何失去民心,百姓喜迎满清。
因为, 一开始清军确实不曾受到太多抵抗,对于百姓而言, 不论是跟着哪个国家,他们都要交税, 跟着朱明,有“三饷”,有沉重徭役, 倒不如跟着满清,这时候的清军非常舍得下表面功夫, 入关之后, 不杀无辜, 不掠财物, 不焚庐舍, 百姓纷纷依附,大军所过州县未作抵抗,接连投降。
看得朱元璋默然而立,看得明初众臣掩面叹息。
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而后,满清颁布“剃发令”。用一句比较通俗知名的话来概括,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明初大儒纷纷跺脚痛骂:“亡国灭种!蛮夷狼子野心,这是要我华夏亡国灭种,文化消亡!”
有人一边看一边着急地喊:“让我们过去!让我们过去打他们!我们能打!头发不能剃啊!”
亦有人摇头叹息:“我们就是过去又如何,末年的百姓会帮我们还是帮清军,岂非显而易……”
“你怎么不说话?”
那人却指着天,惆怅地说:“是吾非黑即白了。”
一个又一个人抬起头,安静下来,眼中含光。
在他们认知里,已经投去清军那边,放弃抵抗的明民,对于剃发令恐怕也会保持无所谓态度——只要能活着,改风易俗又如何?
但,明末那些百姓,用自己行动狠狠给了他们一大耳刮子。
*
剃发令宣布之后,原本心悦诚服,甚至将书写“大清顺民”黄纸张贴门上,喜迎清兵的明末百姓都愕住了。
不是说……从俗不剃发吗?
再然后,令清政府骇然之景发生了——
“大清顺民”面对剃发令,毫不犹豫拿起武器,汹汹反抗,那些已经归顺的城市再次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