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忍心把谢淮的消息告诉颜慧。
因为……谢淮竟然主动领去了探明渤海地形和各处守卫的任务。他正在天气多变地形复杂的荒郊野岭山中林间风餐露宿、摸爬滚打,靠商队带回来的有限的情报,冒着生命危险探索。
林棠不敢想象,一旦谢淮被渤海军民抓住,他将会面对的是什么,那可能比她曾经对高廉做的还要残忍百倍。
她更是觉得震惊,一个才入军营不到三个月的年轻士兵,是怎么经过重重选拔,领到了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重要任务。
在宁西军三年让谢淮学会了这么多吗?还是说他的天赋终于在他正式从军后得到了发挥?
和谢淮分别后,林棠常反思自己,她是否在和谢淮相处的过程中越界过,给过谢淮不该有的暗示和错觉,她是不是不应该一直把谢淮带在身边。她为什么没有早些察觉谢淮的心思?现在回想,谢淮从很早就开始一步步试探她,从小事上接进她,在关键之处却又格外注意分寸——比如在贝海府时主动和杨树住在倒座房,连同一间院子都不肯和她一起住。
她给谢淮的本来并不比给别人多。林棠非常确定,就算再来一次,她也未必能做得比现在更好了。
她本来应该问心无愧。
她也不必心中有愧。
谢淮只是她义父兄弟的孩子,她没有义务对他像和对黛玉一样仔细认真。
她记得黛玉在谢淮这个年纪的时候,她曾查阅过许多有关青少年心理的资料。最近她又回去复习了一遍,少年男性对年长一些的女性产生朦胧的感情是正常现象。
或许不必等三年之后,谢淮对她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所以,她不应该因为担心就去平东军看望他,就算是为了二叔二婶安心也不可以。
她不能再给他更多错觉……也应该相信他自己的选择——毕竟他还算她亲自教出来的。
而且他已经长大了,从军建功是他从小的愿望,他应该对自己的负责。
林棠把谢淮唯一的一封来信留在了京中,没有回信,带着织造司下属和她挑选好的女官下了江南。
沈明淑今年十六岁了,今春经过了林棠亲自笔试和面试,如今在贝海纺织厂任九品司库,正好和她哥哥作伴。
而王巧姐也到了十四岁,在王熙凤的强烈要求和她本人的意愿下,林棠把她也带在了身边,先实习两年,再视情况安排职位。
比起金泉织造局是从头开始建设,金陵、杭州两处织造局已有规模,只需改造,工作的开展却并不比直接建设更顺利。
江南各大族、官员、大商之间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进行人事上的变动,将两处织造局改为直属织造司便要动摇他们利益的根本。林棠才到金陵第一日,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表面对她恭迎下的暗流涌动。
只可惜金泉织造局的成功是实打实的,这两年给朝廷带来了不少收入,百姓生活的水平些许提高也让当地官员有了详实的政绩可以呈上。皇上要彻底改造江南两处织造局的决心不仅体现拨调给林棠的两千禁卫上,也体现在了赐给林棠的尚方剑上。
在官场数年,林棠早已对离间拨火、借刀杀人、拉一派打一派等手段甚为熟悉,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更别说她还有全副武装配备火·器的两千禁卫,哪有人敢和她硬碰?
一年过去,金陵落马了三个高官,家有百万之财的皇商和民间富商家破了六七个,连江苏布政使都连降三级,调往偏僻之地做知府去了,金陵织造局上下为之一新。
又过大半载,杭州织造局也顺利开办了两处工厂,绫罗绸缎源源不断的在港口装船被运往国外,给大周带回大量的财富。
黛玉虽然和她一同南下,两人的工作却几无交集之处。几年前在西北,林棠并没有觉得黛玉不在她身边竟然会让她觉得这么孤独。
为了让自己忙起来,不要多想,林棠借江南临港的地利之便,差人到世界各处搜寻粮食蔬菜的新种良种。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才会有更多女性可以到工厂工作,未来新打下来的领土也才能尽快掌控在朝廷手中。
她还改进了印刷机,方便将来她和黛玉刊印书籍。
到了江南两处织造局一切稳定,不需林棠操心的时候,已经是她和黛玉离京第三年的秋日了。
中秋前一日,林棠又收到了谢淮的来信。
这两年,每隔四五个月他都会给她写信,但她从没回过信。这次他的信中依旧只有寥寥数语,照常问候林棠安好,又说他因功被晋为正四品指挥佥事,没有丢她的脸。
林棠沉默许久,终于第一次提笔回了他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