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夫子。”三人下意识的回道。
说完,三人一怔,表情复杂。
夙心笑着起了身,准备离开,走到夏侯淮英身边,看着那盘点心,道:“我既然说过一定会改了夏侯家的运数,便说到做到,这点心,你最好想清楚,要不要吃。”
这三人,其实非常聪明。
夏侯淮英特别擅长背书,说是过目不忘都不为过,夏侯淮卓上蹿下跳精力充沛,若能耐下心来练上几年武功,本事不会比如今的宋榆兴要差。
而作为国公的夏侯淮信的确是最笨的,但这人倒也不是一无是处,看得开、懂得杂,但凡能多点心眼,守这国公府一辈子不成问题。
但运数不改,他们的本性就难变。
“大哥,为什么她话说的如此平静,我却觉得她在威胁我……”老二手拿着点心,想放进嘴里,不敢。
他堂堂一个夏侯家的二爷,竟然连口点心都不敢吃,说出去都没人会信!
“二弟,现在你吃不吃点心不是最重要的。”夏侯淮信一点也不感同身受,“她总说要去祖坟看,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觉得咱们家这倒霉的运数是被人动了手脚?”
第203章 祖地风水
夏侯淮信总算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而其他两人一听这话,也都诧异又震惊:“不可能吧?这么几代都这样……不是说咱们老祖宗拿子孙命数发誓,这才活不久的么……”
“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又觉得……冷夫子不像是胡说……”夏侯淮信有种不安的感觉。
这一时,都不知道该将事情往哪处想,是希望祖坟出了问题,还是不希望……
如果真如冷夫子说的那样,那这么多年来,家中这等情况,也太惨了吧?但倘若真能改……
能好好活着,谁想这么糟蹋自己,浑浑噩噩过日子?
“大哥,那咱们明天……”老三有些紧张了,“要乖乖听话?”
夏侯淮信想了一会儿:“听,看看她到底想做什么。”
三人心情一时都沉重了不少,夏侯淮英再看那点心,瞬间没了胃口,这事儿关乎家族世代,哪里有心情吃东西……
第二天一早,夙心早早让人备好了的车马,需要的东西也都准备齐全了。
夏侯家的祖坟就在京郊外百里左右的一处风水宝地中,四周都是夏侯家的山头和土地,附近住着的是夏侯家一些家臣之后,秉着忠心为夏侯氏守墓的,形成了个小村子,约摸几十户。
来的路上,夙心向三人问了问夏侯家老祖宗,那位夏侯慕璋的事迹。
一提到夏侯慕璋,三人的表情都多了些许骄傲和自豪。
……
前朝皇帝贪色无能,宦官冯彧当朝,代理政事,天下大乱。
南方一城将齐蟠迅速占领几城,招揽巨富,势头颇猛。
北方天灾连连,百姓流离失所,处处都是难民,接连不断往京城涌进。
冯彧代皇帝下旨,让守关大将萧城镇压难民,逼难民守乡土,然而赈灾的银钱粮食却少的可怜,萧城不忍伤民,却被冯彧诬告谋反,被逼无奈,萧家不得不反。
当时北方处处艰难,比不得南方富庶,萧城为了赈灾,几乎是倾尽所有,当地又有许多土匪四处横行,几年下来,那位萧老将军心力憔悴而亡,萧家长子,也就是开国太祖萧谓扛起大旗。
萧谓知人善用,很得人心。
当时的夏侯家,是个落魄氏族,乱世之中,夏侯家的人早就死完了,就剩下出门学艺的夏侯慕璋这么一个正经后人在世。
萧谓钱粮不够之时,正遇学艺归来的夏侯慕璋,拿着祖辈藏起来的宝藏,投了萧谓。
那时,夏侯慕璋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太祖萧谓收了银钱,客待之,却不曾想,夏侯慕璋有一身的好功夫,文武皆通,更擅骑射,萧谓只给了他不到一千人马,夏侯慕璋便横扫了北地有名的一悍匪老巢!
一战出名,自那以后,变成了萧谓身边最能干的将领。
几次在危难之中救了萧谓的性命,他处事果断,好战勇猛,萧谓能稳定北方,最终有足够的能力拿下齐蟠人头、占领京城,皆是夏侯慕璋之功。
当时的太祖萧谓与夏侯慕璋,亲如兄弟。
夏侯慕璋连年征战,毕竟非神,身上有不少旧伤,天下太平前一年,征战途中病逝。
太祖萧谓听闻他死讯时,直接喷了一口血。
稳定江山的那一代人,日日呕心沥血,太祖登基后点灯熬油一般坚持了几年,四海再不见叛贼之时,最终也病逝了。
夏侯淮信说起老祖宗,滔滔不绝,都不觉得渴。
“太祖在世时曾评价过老祖宗,说他如神兵天降、纵横红尘、大仁大义,为福万民。”夏侯淮信脸都红了几分,“这自古以来,无能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