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收拾好,去刘家叫上刘二郎。
他更简单,连水壶也没拿,除了人啥也没有。
他们前往车行,许意迟大手笔租了辆驴车。
几个人坐在驴车上,安哥没赶过车,讨稀罕赶车,后来发现这驴子不爱听他的,赶车这活就交给明七了。
刘二郎坐在车上发愣,他以为这一路要走过去,脚程快也就走一个半时辰就到地方,结果竟是坐车。他还从没坐过车回刘家庄,有点恍惚。
许意迟看他那样子,还是给解释了一下。
他们一日往返,出门时候又不早,若是再走过去就已晌午,没玩一会儿,就得匆匆往回赶,不然城门上锁,自是回不去。
她和安哥不常出来游玩,自然是想多尽兴,好好玩耍一番。
她没说,他们走一个多时辰,走得灰头土脸,筋疲力尽,哪还有力气玩耍,只想坐着歇脚睡大觉了。
因这是他们习惯的距离,她就没说。
总不能给人留下他们是一群好逸恶劳、吃不得苦的纨绔子弟印象,那别人知道了,定会讥讽一句“真是没有少爷小姐的命,还要摆少爷小姐的谱儿”。
她是不在乎人说,安哥早晚要走科举路,名声容不得有失的。
刘二郎一听,也确实那么回事。
他每回来回来去,也累得很。
坐车就不一样,很快很舒服。
刘家庄靠山靠河,又有良田。
他们坐在驴车上,远远就看见房屋座座,麦田青黄,青山耸立。走得近了,还能听见蝉鸣蛙声,以及各家的鸡鸣狗叫,一派初夏田园风光。
那一刻,真的有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感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驴车暂存刘大郎家。
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见刘大郎,对方很热情好客,邀请他们在家中用饭。若非刘二郎一再说他们有意想吃山货,一定推却不掉。因为在来的路上,刘二郎也知他们带了一堆调料罐。
简单休整,喝口水,他们就上山了。
作者有话说:
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引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提醒:拒绝吃野味,人人有责。文中是时代限制,不可模仿
第16章 016
山上野果很多,有刘二郎和明七这两个野外生存家在,许意迟也不担心他们不小心入口毒果而一命呜呼。
紫红色的野桑葚随处可见,摘几串,安哥吃得连牙都变了颜色。这时候,刘二郎从大郎家拿的背篓就派上用场,吃不完又摘下的野桑葚,小心放在背篓里。
明七也背着一个,叫他们先把东西往他背篓里放。
大山富饶,野果众多。
除了野桑葚,他们一路还见有野枸杞。这时候非枸杞成熟时期,许意迟采摘些枸杞叶,说是回去做汤喝。
还有树莓蛇莓野草莓,红的白的橙红的,他们一人摘一手,摘了吃吃了再摘,酸酸甜甜的,汁水丰润,再有阳光从茂密的树隙穿透过来,映在草上果间,和乐而自在。
他们在山里逛游一圈,仍觉意犹未见。两人背的背篓几乎也满了,里面装有各种果子,除了果子就是枸杞叶、香蒲根根、洛神花、沙棘、糖叽叽等,这都是可入饭食的食材,许意迟看到就舍不得挪开眼。
安哥到底还小,还想再往深处走走。
许意迟不太放心,还好这时刘二郎提出下河摸虾捉鱼,这也是安哥未有过的体现。总是故作老成的他,面上露出欣喜,许意迟则趁机提出下山,他也没异议。
明七没和他们一道下山。
他往深山走,想打些野鸡野兔或别的,这几天他不痛快,打算靠此发泄一番。
许意迟很能理解他的心情,道:“那你早些回来。”
明七有功夫,只要不遇上豺狼虎豹,基本没大碍。
刘二郎也说,这山里村民常去,没见有那些凶悍之物。
许意迟就不担心了。
小河就在山边不远。
许意迟爬山累了,不想再下河,找块阴凉地坐着,边吃果子边看安哥和刘二郎捉鱼。
看着安哥捉到一条小鱼,就献宝似的拿过来,眼睛亮亮的求夸奖。
也是这时候,她才意识到安哥其实才九岁,在现代该衣食无忧地生活,在古代就早早面临肩负家庭重任的负担。
转念一想,她又不感慨了。
她虽然在现代成年了,可她在古代也是个孩子,就比安哥大了不到两岁,也得开始想法子讨生活,面临恶霸权势压迫该怎么求生,她也很辛苦的好吗?
于是,她往树上一靠,小风吹着热乎乎的,忙了一早的她就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