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他们照顾、关爱她这么多年的恩情。
感念他们让她衣食无忧,提供了安稳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
江媛朝实在是太天真的,当年如果没有他们夫妻,她还不知道会是什么结局,或许会被送到乡下,也或许随便送到缺孩子的人家。
当然,也有可能送到比他们条件好的人家,但江父敢肯定,不会有别人,会像他和爱人一样,付出全部真心和疼爱。
想到这里,江父想起当初收养时给宋家的钱。
越想心里就越意难平,当初说好了跟这孩子一刀两断,现在又是做什么,这钱他得要回来。
到了下班时间,江父留在办公室,写了封措词严厉的信,寄往那个他们抗拒半生的地址。
现在也没什么好抗拒的了。
把信投进厂里的邮筒里,江父才回家,进家门前江父仔细调整了自己的表情,想让自己看起来愉快一些。
但进了家门后,他心情是真的变得好起来。
江母在大书桌边教桂枝写大家,但桂枝对学习真的是一点兴趣和爱好都没有,写得一塌糊涂不说,还一心想到逃跑,但又不愿意叫她江姨生气,就自己忍着。
见到他进家门,嘴都咧到耳朵后头去了,风一样冲过来给他递拖鞋、接外套和公文包。
“江伯伯回来了,我要去炒菜啦,伯伯,你陪江姨玩。”唐桂枝溜得特别快。
家里早上中午会按点开饭,晚上一般估算着江父快下班,才下锅炒菜,留个青菜到家再炒,最新鲜不过。
江父站在门口,看着爱人,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笑起来。
“桂枝今天学了几个大字呀?”江父笑着先去洗了手,才走过去看大桌上她们一天的成果。
桂枝在厨房都听着呢,但愣是没敢吭声,她怕江父抽查叫她背诵。
江母嗔了江父一眼,“你别吓着孩子。”
江父哭笑不得,他怎么就吓着孩子了,白天压着孩子读书写字的人是谁,那是为孩子好,他问问学习情况就是吓孩子啦。
这明显就是两套不同的标准看人待事嘛。
老两口绊了两句嘴,趁着唐桂枝炒菜热菜的功夫,江父也练了两笔字,然后就去帮着盛饭端菜。
吃过饭,江父和江母歇一会,喝喝茶,等唐桂枝收拾好厨房,老两口就要下楼去散步去。
散步这话是唐桂香安排的,唐桂枝完美执行。
江母喜静,并不爱往外走,以往一日三餐买菜就算是运动,现在就不行了,唐桂枝脑筋不灵活,有些事认准了就说不通。
唐桂香听医生说的,适当运动对老两口身体好,她就耳提面命,要求唐桂枝盯着两老每天出去走一走,动一动。
只要不是刮风下雨,以及生病不舒服,老两口必须得下楼。
开始江母还不习惯,但一直坚持下来,每天走这几圈,确实人要舒服很多,吃饭胃口也比以前好了。
跟唐桂枝相处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她有什么说什么,也听得进去道理。
江母发现,唐桂枝脑子反应迟钝,不光是因为小时候溺水的缘故,也跟她就此在家呆着,不学习不思考有关系。
唐家家里穷,父母也不懂,也没遇着个专业点的好医生,见唐桂枝想事脑子就疼,越发不敢让她多费心神。
如果小时候唐桂枝就进行康复训练,坚持复健,很可能智 力能够接近到正常人的水平。
“我看桂枝不笨,她就是懒得动脑子。”江母现在一大乐趣,就是跟江父交流培养唐桂枝的心得。
江父点头,正要接话,身后唐桂枝一脸委屈,“我很笨的,真的,江姨,我可以不要写大字了吗?”
写大字太难了,比以前在家里学洗衣做饭还要难。
江父江母被唐桂枝逗笑,然后江母冷酷地摇头,“咱们桂枝聪明着呢,一周才学一个大字,你现在是不是把咱们去医院的站牌都认识了啊?”
江母也不打算教个多厉害的孩子出来,就是希望唐桂枝多了些基本生活常识,会识字写字,走出去不会丢。
唐桂枝歪头一想,她好些还不太会写,总是缺胳膊少腿,但确实是认得了,还知道下错车应该怎么回,她还给她姐写了信呢。
“那我就学会认车站牌和写信就行。”唐桂枝开始还怕江父江母,但现在早不怕了,在学习上还特别会谈条件。
江母当然点头,全国上下车站牌那么多,要认全可得好好学。
唐桂枝一下就美滋滋了,摇头晃脑地琢磨着,下一封信,她要写给她爸妈,告诉他们,她在家里特别好。
五星大队那边,唐桂香刚拆开一封信,正着拿,看不出写的什么,倒过来拿,跟正着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