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从中使劲,配合着许老他们,宋幼湘没那么快能回来,毕竟这世上总有人看不得年轻人出头。
“也不是,只是有些突然。”宋幼湘忙道,“先开会吧,开完会再说。”
回到家里,师母看着宋幼湘没说话,只接过她的手拍了拍。
师母同许老几位关系一直不错,跟宋幼湘有关的消息,当然会很快知道。
能调到京市来,对宋幼湘来讲肯定是好事。
但事情正好发生在魏闻东排除万难,申请分配到郑市之后,就由不得人不多考虑了。
这事师母还没有跟魏家说。
“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先开完会再说。”宋幼湘刚知道是有些头疼,但现在已经恢复乐观。
要是真被调回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郑市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交接收尾的地方,器械厂好办,合资厂那边比较麻烦,最快也得是年后走。
到时候什么都不管,先把证领了再说。
这回就是天上下刀子,宋幼湘也得拽着魏闻东把证给领了,去他的好事多磨。
要是不马上被调回来,那就更好了,她能更游刃有余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上的事。
宋幼湘打起精神,先去经改办那边跟许老报个到,然后开始准备会议的事,并抓住在京市的时间,多查资料搞数据。
调动和结婚这两件事,真没论文给她的压力大。
宋幼湘每天查数据查得她都要没脾气了,她才查到八一年的数据,就已经满心无奈。
仅八一年一年的库存积压产品,也超过了六十多种,价值百亿元以上。
“这种为了生产而生产的恶性竞争,地方上都察觉不到问题吗?为什么不叫停!”宋幼湘看着火气很大,许老安排给她打下手的师妹,都不敢开口说话。
好在宋幼湘的火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后,话就变得少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统计资料上。
两天后的会议本来应该是宋幼湘这次返京的主题,最后沦为抽空去一下。
宋幼湘没有额外准备发言,打算直接就她跟许老汇报的定向失调这个问题发言。
她的论文已经有了雏形,数据都存在了心里,这次会议相当于一次她的论文答辩。
在跟许老汇报之前,宋幼湘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许老布置作业后,宋幼湘更是把前几年的数据都翻出来看过,包括今年前半年统计局统计的数据。
只能用触目惊心形容。
宋幼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失调问题不引起重视,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国民经济突然崩溃。”
真相总是有些血淋淋。
宋幼湘的结论直接被另一派代表批评为危言耸听,目前经济形势分明一片大好,证明现行的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
第九百六十三章 美妙的误会
宋幼湘没有跟他们吵,虽然她保持了理智,但对他们直接无视她的论据,直接对她下危言耸听的定论十分不理解。
有了脓疮不挑破,非要到严重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再调整?
“她啊,还是太年轻!”会议前排,许老同乔老坐在一起,小声沟通。
太年轻,也太有能力,因为她的能力,宋幼湘一直高歌挺进,掌权者对她都多有包容。
不怕得罪人固然是优点,但若不够圆滑,有些暗亏就无法避免。
许老这是先替宋幼湘在乔老面前铺个路。
“有能力的同志都是这样,放心吧,小宋有分寸。”乔老倒是对宋幼湘十分有信心。
现在学者界普遍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收缩、再发展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这实际就是出现问题之时,不及时干预,导致问题不可收拾,然后政策强势干预,进入一段停滞期后,再发展。
前两年的政策大收紧,就是陷入了这样的循环。
再往前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两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这样的情况,还容易导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政策与人心之间的博弈。
一张一收,每次政策变化都极大,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这就导致上下间的关系敏感。
政策频繁震荡,地方上下意识地会对政策可能的变化做出预防性措施。
但说句心里话,乔老对经济发展的前景并不担心。
因为国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了狠心要把经济工作抓起来。
大船一旦确定方向,就会坚定不移朝目标走去。
或许会有走错路的时候,但只要灯塔在那里,很快就会归航。
乔老担心的是如今经济学界的现状,只抓理论,不讲事实,一味地歌功颂德,未能起到原本的监督批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