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自己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所谓帝王将相,那种无形的威压和面前的林如海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林如海见面前的林清恭谨又从容,满意的点了点头:嗯,是个有定力的孩子。
他也受命担任过几任监考官,寻常学子被他问话,除少数回答的不错外,其他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被吓的惶惶。
科考考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即使准备的再充分,临场也很难发挥出来。而今看这孩子一副从容淡定的模样,心理素质倒挺不错。
且看他方才的谈吐,颇有涵养知进退,并非刘贵说的那般不堪。
反正他瞧着是比那贾府的哥儿强不少。
林如海问话也是点到为止,只让林清安心住着,好好准备二月的县试,他已为他请好先生。
是的,林清至今连个秀才都不是。
所以能理解林如海听到林清说要“济世天下”时会不由自主的笑了吧?
但凡济世大才,除少数天赋异禀外,哪个不是少年神童?
十二岁拜相的甘罗就暂且不提,毕竟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个甘罗。
就说科举制同样发达的明朝,名臣杨廷和与张居正。一个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一个十五岁中举,二十二岁中进士。
若想成为济世大才,应当以这二人为标杆。
所以现年十六却连个秀才都没混上的林清说出那番话,真的,让外人听见真会笑掉大牙,林如海还算是涵养好的。
不过嘛,今时不同往日,林清有了“金手指”,从某种程度来讲也算是“天赋异禀”,所以只要后续计划得当,成为济世大才也并非全然痴人说梦。
这不,才复习一个月不到,林清就顺利通过了县试,紧接着又在同年四月份前后通过了府试和院试。
三门考试完毕,林清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秀才。
虽然在林如海看来,考上秀才的难度并不大,但林清能通过的如此顺利也不禁让他倍感欣慰,至少这孩子没有他想像中的那般厌学。
今年八月整好是秋闱,林如海原本想让林清三年后再参加乡试,到时把握也更大些,谁知林清竟主动找到他,说要参加今年的乡试。
第3章 启发
林府。
林如海书房。
“你当真决心参加今年的乡试了?”
“是,我已经决定了。”
林如海默然,半饷,才开口道:“我是建议你不要急着参加,毕竟你现在的基础并不十分牢靠,贸然参加的话,会有很大的概率名落孙山。”
林清知道林如海深谙考场规则,他会这么讲必定有他的道理,要按平时他指不定就听林如海的了。
可如今只有他自己知道,时间不等人。
曹公并未在书中写明林如海是几时去世的,后世的专家经过一番考据得出的几乎一致的结论是,林如海大概是在黛玉十岁出头没的,具体是十几岁他们也不清楚。
如今黛玉已年满八岁,如果他不抓住这次乡试就得等到三年后,那时林如海在不在都还不一定,届时他就算中了举人也没法名正言顺插手黛玉的事。
毕竟自己一个远房族叔,也就看在同宗同族的份上罢了,哪里有人家的亲外祖亲?
所以在姑苏的这几个月,林清除了备考剩下的时间都在思虑林如海走后的万全之策,他必须找到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来阻止贾家到时来抢人抢家产。
林清一开始压根没任何头绪,愁的头发大把大把往下掉。
在得知自己考中秀才后,为了放松自己紧绷的思绪,便又去茶楼听说书。
本想着图一乐,没成想竟歪打正着给了他启发!
事情是这样的,那日茶楼说书的说了①《醒世姻缘传》中一则吃绝户的故事。
讲的是一知州任上暴毙,只留下一个小儿子和妻子。小儿子不久也因病去世,这下子便只剩知州夫人独自一人守着家产过活。谁知这知州族中人看知州家没了男丁,便起了吃绝户的心思,于是一拥而上,直接上门抢夺知州的遗产。
知州夫人哭天抢地然而却没有人同情她,反而还振振有词,说你家绝了户,这些家产合该由他们这些族人继承才不会便宜了外人,只把知州夫人气了个仰倒。
还是当地的知府途径于此得知此事上门劝说,才把这群吸血鬼劝走。
不过到底天无绝人之路,好巧不巧,这知州原先的小妾却在这时被诊出了身孕,且算月份,正好是知州还在世时怀上的。
于是由知府做主,把家产判给了知州夫人。不管这小妾怀的是男是女,到底也有了盼头,全然不似原先那般可任由他人抢夺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