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齐姜都护大司马耿默果然已控制了世子荻穆,令其连日昏迷,不能理政。又以齐姜百姓为「生人」炼制了「人傀」,悄悄朝山阴、胶西源源不断地输送。只两三日间,他便成功除去大晟两位藩王。
此番出击琼州,恭王又全线溃散,耿默正在自喜,就遭遇了乐熠的顽强抵抗。耿默只觉胜券在握,求胜心切,便果真如乐熠所期望的那样,同时出动了山阴、胶西的力量对他进行两面夹击。
乐熠方面倍感压力,但王左干与萧鸢却都腾出手来。
第136章举步维艰
王左干抵御百乌同时分兵组建一支精骑,随侍待命以呼应建州。萧鸢更是铁了心,两度增兵赵钺,令其誓将山阴之「傀人」蚕食剿灭。
如今各方势力都只当萧鸢已然割据建州以南,自立为王,耿默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萧鸢是在与他争夺山阴之地。是以,他仍将力量的重心放在追击乐熠,夺取琼州上。因为只有在琼州站稳了脚跟,才能真正将手深入中原腹地。
元帝当机立断大胆放出风声,泄露自己在琼州的行踪,以防耿默警醒脱钩,同时也是在向攻打晟京的东郡王萧茂之释放信号。
耿默证实了元帝在乐熠军中之后,果然中计,对乐熠一路穷追不舍。一直以来的胜利和所向披靡大大刺激了耿默的野心,所有的利好消息更是让他萌生了取舜纯而代之的想法。他深信只要他能诛灭元帝,则他在暗族中的声望必然可以压下舜纯和王吉符一头,成为新的暗族首领。
四百里且战且退,乐熠所部死伤过半,若不是他常年带兵,又对剿灭傀人颇有心得,只怕现在早已全军覆灭。东郡王萧茂之则得知了琼州战况,愈发不计得失对舜纯发起强硬猛攻,将舜纯牢牢拖住,令其无力分身去断元帝后路。
乐熠无后顾之忧,领残兵五万越战越勇,耿默所部则长途跋涉,兵力分散,更有部分从齐姜驱赶而来的「傀人」开始逐渐腐溃,新炼制的「傀人」虽可以作为补充,但终究不成规模,再加上被乐熠剿灭的部分,「傀人」数量急降,耿默的推进速度渐渐放缓。
虽然如此,初苒还是感受到了乐熠的强弩之末,须知除了「傀人军团」,耿默手中还有齐姜几十万雄兵,这可都是活生生的人,调配得宜,机动灵活。只须待乐熠被拖到无力,便可蜂拥而上将其撕碎。
元帝为鼓舞士气,随军作战,与士兵同餐生食。初苒日日在马背上颠簸,也瘦了一大圈,若不是有穆风,只怕她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紧急撤退中掉队。荻泓则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研读残篇上,可惜初苒问过数次,荻泓都一脸木然不见进展。所幸建州传来讯息,山阴之地以尽数为赵氏军团控制,萧鸢也正调整集结精锐兵力伺机与王左干一道给耿默致命一击。可北线的聂焱仍是沉寂无声,一味守战不出。
元帝渐渐焦急,初苒却微笑劝慰,聂家三代簪缨,聂焱出身高贵,断然不会在这种时候做了孬种。况且,聂焱在军事上乃天纵奇才,被称为战神,可不是徒有虚名。他不声不响,必然有他的考虑,起码现在威远关、朔城一线岿然不动,稳如铁铸,令东郡王可放心与舜纯对峙。从来都是旁观者清,在这一点上,荻泓也持同样的看法。
又东退二百里,元帝一行距离晟京愈发近了。乐熠满脸胡茬,眉宇之间尽是疲惫,初苒已经疲弱到不能单独骑马,只能日日与穆风同乘,她肠胃极度不适,若不是穆风常常度以真气,初苒便要病倒了。
到晚间歇息时,元帝每每搂了初苒在怀,觉出她日渐消瘦,都愧疚不已。初苒却眼见得元帝日夜操劳,还事事亲力亲为,对她悉心照顾,心中顿觉满足。所谓患难真情,自她与元帝相识以来,多少次一同面对危机,又多少次化险为夷,两人都是数度生死徘徊,而后浴火重生之人。这份相知相惜,非经历如此沧桑巨变,断不能体会。
这日,元帝及乐熠率部已退至琼州与晟京交界处的青峰镇,这里对初苒来说可谓是故地重游,对于元帝来说却已是退无可退,乐熠所部如今已只剩两三万人马,且多伤者。
耿默仍是保守谨慎,步步为营,战机并不成熟,但是萧鸢与王左干皆明白,乐熠已难再支持了。当下议定,两军齐动,以洮城为界将耿默三十余万众截成两段。王左干所部兵力有限,又是两头应敌,是以与萧鸢汇合后只是固守洮城,阻截耿默援军。而萧鸢则亲率二十余万人马,预备向东支援乐熠,合围歼灭东段敌军。
熟料,耿默军人出身,精通兵法、老谋深算,官至齐姜国都护大司马的又岂是浪得虚名。王左干所部及萧鸢刚刚汇合之际,耿默便洞悉了萧鸢的真正目的。当即,耿默亲率大军增兵洮城,又命东段十余万人马掉头回防。王左干派出驻守洮城的那支精兵,只一日就被耿默大军碾碎,萧鸢顿时被困两军夹击之中,倍觉吃力。而王左干北川战事一直吃紧,再无力分兵援助。
只有乐熠略得了空隙喘息休整,元帝半点也不轻松不起来,只觉局面堪虞,举步维艰。
此时,任谁也没想到是,其实,战局早已因为一人而悄然颠覆。——「战神」聂焱忽然现身在距离威远关千里之外的百乌圣地!
一时间,百乌国风云色变,大地震动,民心浮动。
百乌圣地,并非百乌国都城,而是百乌族的发源。至今,百乌国圣主死去之后都要迁葬于那里以求重生。所以,百乌圣地就是百乌人的图腾,是所有族人与上天、先祖交流,并获得赐福的力量源地。因为这圣地神坛在百乌国腹地之中,距离大晟有千里远,是以只有一位神王率部守护。
聂焱驻守威远关,与百乌交战十余年,对百乌的风土人情知之甚深,更深知圣地对于一位百乌圣主意味着什么。
他佯装坚守不出,实则早已只身率万余人精骑,轻装简从,如一支无影箭一般,穿越荒漠绿洲,大纵深刺入百乌腹地,并一举夺下神坛,杀掉神王,故意放掉俘虏。
不几日,圣地神坛被捣毁的消息就传遍了百乌国每一个角落,且更令百乌贵族们更震惊愤怒的是,听说聂焱每日都会开启一座圣主大墓,掠夺其中珍宝神器,还将历任圣主的遗骸抛于烈日下曝晒、鞭尸。
百乌圣主听闻后,再不肯理会王吉符的百般游说,下令全线后撤,回赴圣地神坛。
第137章混战
王吉符到百乌国时日尚浅,根本不知百乌圣地对于百乌国君来说有多么重要。
百乌国不同于中原对于血脉传承的注重。在中原,国君都须是兄终弟及,或者世袭罔替,才算正统。而百乌国国君则是要经过「神授」,才能算是得到了神明的认同,百乌的贵族和子民才会承认。有些物竞天择,能者居之的意思!
当然「神授」大都流于形式,国家稳定时,国君基本都是世代相传,内乱时,国君之位也是由诸王中获胜的那一位取得。但是不管哪种方式,百乌的国君都必须在圣地神坛获得一位神王「神授」加冕,才可以顺利统治百乌。
如今聂焱捣毁神坛,杀死神王,翻掘圣墓,无异于是将百乌圣主推下王座。
国君之位都要即将不保,百乌圣主哪里还管得了大晟,急令数十万大军全线后撤,赶赴圣地。北川至朔城皆收到消息,所有兵将几乎倾巢而出,一路追击百乌军。一时间,烟尘蔽日,大地颤抖,大漠上的混战一处的骑兵如翻滚的黑云一般朝北覆盖而去。
那百乌圣主并不愚蠢,自是能料到全线后撤,必遭大晟追击。但他此时却不得不丢车保帅,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回圣地,护佑神坛,俘虏聂焱,给百乌子民一个交代。再者,大晟军队跨越百乌边境深入荒漠,并没有充足的补给,打击距离最远不过二三百里,则必然要回防,何况大晟国内还有内乱,断不会咬着百乌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