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最终也没有找到为孟家开罪的有利证据,孟大人自己也没能为自己开罪。
所有的路,仿佛都被堵死了。孟大人无奈,为了昌平帝考虑,咬牙认下了罪名,也赔上了一大家子五十几口人的性命。
最后孟家判决满门抄斩,昌平帝自觉得愧对孟家,偷偷找人将孟子义救了出来。
并按照孟大人遗愿,将孟子义秘密送到隐士好友处,这才保下了孟家最后一条血脉。
行刑那天,午门围满了人,孟家所有人都没有哭,都淡然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连孩子也不例外。
刑场安静地可怕,人山人海,但是却没有人发出声音,大家都在默默地看着这一切。
陆洵和老三老四也偷偷遛出宫,他们听说了孟家的事,但是并不懂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有必要去看看。
他们去到孟府,大门紧闭,上面还贴了封条,随后见老百姓们都往午门去,他们好奇心强,也跟着去。
因为人小看不到人群中的景象,便退而求其次,跑到了理午门最近的酒楼。
在那里,他们第一次看到杀人的场面,那个儒雅的孟大人,温柔的孟夫人,慈爱的孟奶奶……
那些他们熟悉的长辈,一个个在他们面前被砍头。看着看着,三人都哭了,抱在一起,哭到不能自已。
这事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刺激,当时的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孟子义不在其中,他们都以为孟子义也被砍头了。
他们失去了最好的玩伴,当天晚上,三个人一同发烧,梦里还不停地哭泣说梦话。
可把太后和柔妃急坏了,昌平帝得知情况后,命人将三人的随侍都审问了一番。
当知道三个孩子目睹了孟家被斩杀的过程,当场让人把几个随侍拖下去了。
然后昌平帝也没有去看三个孩子,而是一个人躲在启明殿,暗自伤神,并下定决心,一定要还孟家一个公道。
孟子义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这里四面环山,人烟稀少。
这里没有家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这里的。
“有人么?有人吗?”他喊了好几声,都没有人应,心中有些害怕。
下床,光着脚走出去,印入眼帘的是一片竹林,不远处就是上山的路。
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有什么东西跑出来,所以孟子义也不敢乱走。
“醒了?”一名白胡子的爷爷突然出现,把孟子义吓了一大跳。
但是镇定之后,孟子义又有些兴奋,“徐爷爷。”
这名隐士,孟子义是认识的,有了熟人,这个陌生的环境也没那么可怕了。
隐士摸了摸他的头,带着他走进书房,完完整整,不加修饰,也没有隐瞒地将事情都告诉了孟子义。
“綦儿,从今往后,你就叫子义了,你还小,做不了什么。”
“今后好好跟着爷爷学东西,孟家的将来都靠你了,唉!”
“想哭,就哭吧,你还是个孩子,有哭泣的权利。但哭完之后,就好好长大,将来担起属于你的责任。”
“一切还有徐爷爷呢,你不要怕。”老人家将小小的孟子义抱在怀中,任由他哭泣,最后哭累了,睡着了,才离开。
孟子义十六岁那年,徐爷爷过世了,他将老人家安葬之后,又哭了一顿。
然后收拾行囊,一路北上。进过风流场所,也尝试过刀口舔血的生活,一路上跌跌撞撞,受尽苦楚,终于到了京城。
京城还是那样,没有太多变化,庄严古朴。
入京第一天,他便在城门口遇到了外出的陆洵,一眼就认出来了。
当时陆洵很快就骑马过去,并没有注意到像乞丐一样的孟子义。
同时,孟子义也松了一口气。复而又有些难过,多年不见,也不知道曾经的伙伴变成什么样的人。
他身份特殊,不敢轻易与人接触,自然也不敢联系曾经的好友,以免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偌大的京城,他若想站稳脚跟,寻找十几年前的证据,就必须要找个后台。
考量了一番,他盯上了当时并不显眼的康王,凭借他走南闯北的眼光与直觉,他认为康王不可能想表面那般无害。
那时候他猜测康王是京城中隐藏最深的人,而通常这样的人,手头都有不少可以利用的资源。
就这样,孟子义一步又一步接近康王,凭借几次好计谋,站稳了脚跟,同时利用康王的资源,一点一点地尽可能收集证据。
他步步为营,谋划精准,最后不仅取得了康王的信任,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不再需要依附康王,还能让康王忌惮他。
那些牵扯康王的案子,都有他的暗中引导的手笔。
他想通过这些事,观察陆洵是否还值得他信任,他要开始筹备为孟家翻案,他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中间人,帮他走那最后一步。
几番较量下来,陆洵没有让他失望,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他的好兄弟,是个好官,从未让人蒙冤。
于是,在煽动康王提前造反之后,他主动联系了陆洵。
陆洵起初疑心,派了不少人去调查,最终证实孟子义并没有骗他。
从那以后,兄弟二人就不再相互怀疑,联手布局,设计让康王自投罗网,也将所有与康王有联系的人都诈了出来,一网打尽。
只是他们千算万算,却算漏了“巧合”这个变数,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切尘安落定,他们兄弟几个在一起喝酒时,也没有了意气风发,大家都更沉稳了,有了历经世事的成熟感。
昌平帝要破例让孟子义入朝,被孟子义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孟家人不需要特权,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入朝。
况且走后门虽然能体现昌平帝对他的看重,但也会让他陷入非议,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打拼。
没有意外,孟子义最终以新科状元的身份,从新进入京城这个贵人圈子。
也因为他与陆洵几人的关系,一下子成为京中贵人拉拢的香饽饽,更是京城人女婿的首选目标人物。
不过,他并没有飘飘然,而是守住本心,对于那些让人烦恼的饭局,他一次也没有参与过。
他并不需要讨好那些人,也不怕得罪谁,他只需要做好自己,做好昌平帝交给他的任务,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
他正式为官的第三个月,昌平帝为他指婚,是礼部侍郎府的长姑娘。
对于这门婚事,孟子义很满意,两人也算是门当户对。
那姑娘闺名苏清婉,二十岁了,还未嫁出去,是京中出了名的老姑娘,还有许多不好的名声。
她十六岁定过一次亲,是继母相看的,结果成亲前的一个月,未婚夫就病逝了,不知怎的,外面就传出苏家姑娘克夫。
当时未婚夫那边还以这个谣言为借口,要求苏清婉嫁过去,给那个未婚夫守寡。
苏大人心疼女儿,痛骂了对方一顿,要求退亲,对方不肯,还闹到昌平帝面前去了。
昌平帝听完之后,做主退亲,训斥对方:“如果朕没有记错,林爱卿家的公子自幼身体就有问题,怎么能怪一个姑娘家?”
“况且苏家丫头就是嫁到你林家,你林家小子没有福分,让人家丫头守寡,人家丫头也有权利改嫁,哪有没嫁过去就让人家守寡的道理?”
有了昌平帝的公正处理,林清婉如愿退了婚事,但是外面的谣言越演越烈,甚至说她不孝顺,不敬继母,不爱弟妹……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家上门提亲,她也一拖拖到二十岁。
苏大人心疼女儿,但是他拿那些流言没办法,最后还是昌平帝这个好皇帝帮他调查出来的。
乃是他的继室所为,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最后在其他子女的苦苦哀求之下,苏大人没有休掉继室,但再也没有以往的感情。
“綦儿放心,苏家丫头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朕可以打包票,她是个好姑娘。”
昌平帝生怕孟子义误会,下旨前特意找孟子义谈话。
孟子义微微一笑,点头表示认可,回道:“多谢圣上恩典,微臣见过那姑娘,确实是个极好的姑娘。”
是啊,他们确实见过,就在古寺的姻缘树下。
那姑娘着水蓝色长裙,面容温柔沉静,孟子义惊鸿一瞥,觉得那人宛如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