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这么顺利?
姜钧并不是盲目悲观,只是刚才看到画面的第一眼,她感觉到了一点不协调的地方,于是她打开了她的专用画面,紧紧盯着敌舰行进实况和各项数据。
与此同时,和参谋室里的骚动差不多,直播间的观众们也是情绪高涨。
“果然厉害啊!这么快就出现了。”
“这成功率哪里是2%,我看万刑联盟很轻敌嘛。”
“轻敌好,抓住他们的破绽一网打尽吧!”
“……”
观众们原本因为成功率测算对作战十分担心,真怕联合舰队一个不小心闹个全军覆没。
然而现在看到计划起步如此顺利,许多人都有了信心。
再加上之前在直播里看到的万刑联盟的舰长,完全是个情绪化的人,并没有什么抢眼表现。不少观众早就给她打上了“莽夫”、“疯批”的标签。
现在对方在诱饵计划中轻易现身,显然是坐实了这些有勇无谋的标签,这对之后的计划来说,绝对是大好事。
“接下来只要引他们进包围圈……”
弹幕发了把刀。
然后各路观众都刷起了兵器表情,一时间屏幕上全是各种武器刷屏,后边就连舰炮都刷出来了。
不过就在大家期待着星矢号诱敌深入的时候,直播画面上的星矢号却并没有急于逃走,而是和敌方开始了交火。
“我懂了,做戏要逼真一点。”
“有道理,一触即溃就太演了。”
“要先常规防御一会再撤退才真实。”
观众开始积极分析。
然而和大家的猜测相反,星矢号不仅没有撤退,反而拉来了在外围待命的机动舰队,三艘联合舰队的战舰和星矢号会合,一起迎击起了万刑联盟的舰队。
四打五的极限距离炮战一时间打得难舍难分。
“怎么回事,不是诱敌吗?干嘛连隐藏兵力都暴露了?”
“难道是严腾擅自行动?”
观众实在不理解眼前的画面,既然目标就在眼前,干嘛不继续作战呢?
难道?
有观众想到了一种可能。
“难道那不是万刑联盟的旗舰?”
虽说从逻辑上来说,有这种可能,但是那艘居中的战舰爬满了透明兽,狰狞可怖的样子实在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根本不会看错,那就是万刑联盟的旗舰。所以这种可能根本不成立。
“那是因为什么?”
参谋室里,正义小熊号的舰长同样很好奇,为什么万刑联盟旗舰出现后,姜钧没有下令推进计划,而是让严腾坚守前线,甚至还调动了后援部队去支援。她和观众一样做出了“不是万刑旗舰”的推论,然后被姜钧否定了,现在很好奇姜钧会给她什么样的答案。
“那确实是万刑联盟的旗舰。”
“但问题是,他们的舰长毕邪,应该不在舰上。”
姜钧用食指敲了敲桌面,继续盯着画面上那艘万刑联盟旗舰。
第171章
“毕邪不在舰上?”
参谋室里再次议论起来,不少人重新去翻报告和数据,想找到支撑姜钧说法的材料。
他们下意识觉得,或许是自己漏看了什么,才会造成误判。工作流程上的漏洞可要快快补上,免得后续研判战局的时候再出问题。
然而一番查漏补缺,并没有什么新发现。
“好了,咱们工作流程没问题,数据都在这里,我指给你看好了。”
姜钧说着站起来,将手上的投屏抛出去,放大到战术地图上,然后用身边的面板触屏操作,将战术地图上的许多数据高亮起来,再接着,她将自己调整好的数据模型放了进去,按照姜钧的模型计算,另一套战场数据在实时数据旁边跳了出来。
虽然偏差不多,但是高亮的数据都是关键部分,多个细节的偏差形成到图像上,就非常直观了。
“这是我们对毕邪在场时的行动预测。”
战术地图上,一个根据新数据模型虚拟出来的万刑旗舰浮现出来,这艘战舰被标成了浅黄色半透明状,跟在真实的万刑旗舰旁边。
“跟在旁边?”
有人注意到了问题。
两者没有重合,说明两组数据的偏差已经非常大了。
“这就是连续的细节不同,造成结果的巨大差距吗……”
“等等,这个数据模型是哪里来的,模拟毕邪行动模式的模型不是还在运算中么?”
有人想起来昨天的万刑联盟舰长分析会,那是有人提出用作战系统去构造毕邪的行为模型,从而用模型运算的结果来预测作战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虽说作战系统确实有这样的功能,并且在进行兵棋推演的时候实际就是在调用各种行为模型。
但是分析会提出的要求是更精确更真实的行为模型,也就是需要联合舰队的算力去进行更深一步的处理,改进模型,提升行为模型和实际行为的贴合度。
只不过由于改进过程需要的算力过大,耗时过长,目前改进仍在运算中,还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
姜钧手上既然有更精确的行为模型,莫非是运算有结果了?
可是联舰委并没有收到结果报告啊。
“我调整了一下逼近的算法,今天才拿到的新模型。”
“目前新模型已经跑过了所有和毕邪交手的数据,比作战系统运算中的模型准确度要高一些。”
姜钧简单介绍了一下手上新模型的来历。
众参谋看着新模型的测试数据,这准确度不止是高了一点点啊,误差已经小到实战中可忽略的程度了。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新模型的适用场景并不是特别丰富,大概只覆盖了兵棋推演常用场景的30%。
有参谋遗憾,要是能够全覆盖,他们就能掌握毕邪绝大部分的决策行为,从而料敌先机、无往不利。
“咳咳,有这30%已经很了不起了。全覆盖的高精度模型就算在星盟,也只是在实验室阶段,现实一点,这30%已经给咱们大大增加了获胜筹码。”
有参谋客观评价。其他人立刻点头赞同。
确实,有一个覆盖30%兵棋行为的高精度行为模型,已经算是开了挂了。
就比如眼下的情况,只是运用到这30%的行为中的一部分,模型就已经帮他们判断出眼下指挥旗舰的不是毕邪本人。
若不是判断出这一点,盲目推进作战进度,恐怕就会陷入作战完全暴露的不利状况。
陷阱亮出来,却发现进陷阱的根本不是目标猎物。简直是上山打老虎,打到小松鼠,你说尴不尴尬。
“幸好幸好……”
参谋们捏了把汗。
另外一边,和身处作战之中的参谋们不同,比起关心作战,场外观众们此时更关心新模型的产生过程。
在吃了各种关于“兵棋”、“推演”、“模型”、“逼近”之类的科普包之后,观众们不止感受到这个新模型的作用之大,更是感受到做出新模型的不容易。
“姜学姐所谓的微调,是怎么做到的?”
“大概是像抄了近路那样吧。”
“我是说怎么抄的近路?”
“灵光一闪……吧?”
关于这一点,普通观众的画面确实看不到。因为大赛组委会认定,姜钧这部分操作有其独创性并且和大赛本身并不直接相关,属于个人知识产权受保护范围,所以赛事方决定将相关细节全部隐藏,只有在大会堂的观众,在签过承诺书后,才能看到姜钧的微调过程。
其实整个过程并不是姜钧自己完成的,苏棋和吕凤仙也有参与,后两人主要是负责系统使用部分。
就微调过程来看,姜钧对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熟悉程度显然没有她对作战本身的熟悉程度高。
不过对行为模型来说,对作战的感悟比对系统的了解要重要得多。
姜钧仅靠着和毕邪的几次交手,以及翻看其他队伍和万刑联盟交手的画面,就能够对行为模型进行微调,实属难得。
虽然回访画面上,姜钧说自己的微调更多的是依靠感觉,并没有什么根据。
但是就结果来看,她微调后的模型的确在很多场景下比旧模型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说实话,要不是星盟在逼近算法上有很多积累,就行为模型来说,所谓的不断运算逼近,其实和碰运气也没什么两样。”
“姜钧这个微调,就是那1%的灵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