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照也连连点头:“正是呢,我吃两碗都嫌不够!”
欧阳氏笑着客气几句,一边打量她们,一边问:“你们三位是结伴出来游玩吗?可近日并没有庙会呀。”
宋敏道:“我们回乡探亲。”
“探亲?原来是回娘家。”欧阳夏切入正题:“怎么夫家没人跟着一起呢?”
阿照好笑道:“我们尚未成婚,哪儿来的夫家?”
这下他们母子难掩诧异,那张贵脱口道:“生得这般模样,居然还没嫁人?”说着指向宋敏:“她看着年岁稍长些,难道也没成亲吗?”
意儿眉尖蹙起,心里顿时生出几丝反感。
欧阳氏拍他的手:“没规矩。”
张贵又往她们脸上打量几圈儿,轻笑道:“娘,你说这年头,什么怪事都有,安分守己的女人越来越少了,再这么下去,男人娶不到媳妇,天下岂不大乱?”
欧阳氏叹气:“谁说不是呢,相夫教子乃女子本分,如今全都乱套了,她们一会儿闹着要做官,一会儿闹着要婚嫁自由,新花样层出不穷,真不知君上怎么想的,竟如此纵容。”
意儿听得刺耳,脸上倒没显出什么,仍假笑着,问:“何为女子本分呢?例如这乡约之位,从前只能由男子担任,老夫人对此如何看待?”
欧阳氏并未言语,张贵反驳道:“我娘是对村里有大功劳的人,她德高望重,即便男子也不能相比,你们可以瞧瞧我家正堂的匾额,那可是知县大人亲自题的。”
意儿挑眉问:“不知是哪位县官?”
“瓜洲城前任县令章举涛章大人。”
意儿险些被呛住。
原来是他呀。
章举涛,章巨贪嘛,意儿心下嗤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她从小便知此人是个狗官,在瓜洲城掌印十数载,臭名远扬,几年前终于被监察御史弹劾,听闻他被贬后,瓜洲城的百姓放烟花庆祝了整整三日。
欧阳氏家竟还悬着他题的匾,并且引以为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意儿不再搭腔,喝完汤便放下碗筷,独自离席,走到院子里纳凉。
厢房的窗子开着,筠姑坐在窗下,正抱着一个三、四岁大的娃娃喂食。
意儿见孩子可爱,走近了,打着折扇,一本正经地问:“请教阁下台甫。”
却是筠姑被逗乐,莞尔笑道:“他一个娃娃,哪有什么字号?”
意儿听她口音并非本地人,暗暗打量几眼,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你看上去与我年岁相仿,今年多大了?”
筠姑瞅她:“你多大?”
“二十四。”
筠姑笑:“我比你小五岁呢。”
意儿闻言愣住,脸色微变:“什么?”
筠姑低头给孩子喂蒸蛋,稚气未脱的圆脸混杂着成熟与母性,显得异常怪异。
“这么说,你十五、六岁就生孩子了?”
筠姑的神色不大自然,像是被冒犯,抿了抿嘴,眼睛里浮现几丝烦躁,语气变冷:“那又如何?大家都这样,有什么好奇怪的?”
意儿眨眨眼,立马咧嘴赔笑:“没有,不奇怪,我妹妹与你同龄,还没嫁出去呢,家里催得紧,你帮我劝劝可好?”
筠姑道:“这个我可劝不着。”
意儿转开话题:“听你口音像是吴都人,我前几日正好经过吴都,指不定到过你老家呢。”
筠姑轻笑:“我老家在落英县,说来你也不认得。”
意儿惊道:“怎么不认得,落英县我可熟了。”
筠姑抬眸瞥她:“哪有这么巧的事。”
“还真就巧了,落英县有个温府,你知道吧?”
筠姑一听,不由的背脊挺直,眼睛睁大:“岂会有人不识温家,那可是县里的名门望族,你果真去过?”
“可不么,温老爷的外室如今已搬入府内了。”
筠姑的魂儿仿佛被她勾走,忙问:“真的吗?杜姨娘终于入府了?怎会呢,温夫人怎么肯?”
“温夫人几年前已离世,你不知道吗?”
筠姑张着嘴茫然摇头:“我有四年没回去了。”
意儿紧跟着问:“此地离落英县不过几日路程,你怎么也不回家看看父母?”
筠姑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娘早死了,爹爹滥赌,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有我还值几个钱,所以被卖到这儿来……如今我也懒得见他。”
意儿沉下脸,待要细问,这时张贵却走了过来,吩咐筠姑:“孩子我来喂,那边吃完了,你去收拾收拾。”
筠姑闷闷的应了声,把孩子交给他,往前屋走。
此时月亮挂上树梢,阿照酒足饭饱,准备到后屋牵马,欧阳氏为尽东道之谊,继续挽留她们:“不如在我家歇一晚,明日再动身吧,夜里赶路实在不安全。”
阿照望向意儿,原以为她定会推拒,好尽快动身,谁知这人却笑盈盈地点头:“好呀,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多多打扰了。”
说完带阿照去车上拿行李,宋敏则与欧阳氏周旋,表明不好意思白吃白住,硬是给了些银子。
“怎么突然又不走了?”
“这地方不对劲。”意儿告诉阿照:“我们索性住一宿,看能不能查出点儿眉目。”
阿照目瞪口呆:“你发现这地方不对劲,想的不是尽早离开,而是留下来?”说着几乎跳脚:“万一真是个狼窝怎么办?!你还自己送上门来!”
意儿拿折扇敲她脑袋:“小点声,不是有你在吗,怕什么?”
阿照忙问:“这个村子哪里有问题?我怎么觉得很正常?”
意儿道:“欧阳氏家的那位儿媳,筠姑,今年才十九岁,是被她爹卖给张贵的。”
阿照惊诧:“她竟与我同龄?不对呀,按本朝律法规定,女子年十六以上才能成婚,她儿子都那么大了,难道……”
意儿望向黑漆漆的村落,心里幽幽沉沉,仿佛被迷雾笼罩,一种古怪且诡异的预感极为强烈。
“但愿不是我想的那样,这村子恐怕不只一桩人口买卖。”
第13章
长夜难眠,意儿已经记不起这是第几次,因为想《大周律》想得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在《刑律·贼盗》中有条款规定:略卖良人为奴婢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伤人者,绞。杀人者,斩……若假以乞养过房为名,买良家子女转卖者,罪亦如之。若窝主及买者知情,并与犯人同罪。
从律法条文来看,朝廷明文禁止拐卖良人,但在民间,仍然存在着普遍的人□□易,尤其自愿和卖者,属于民不举、官不究,被贩卖者也甚少反抗。
赵意儿对此深恶痛绝,即便在她们赵家,自愿签下契约,入府为仆者,少说也有上百人,而这样的交易却是合法的,主人家发卖奴婢也是正当的,因奴仆乃贱籍,契券买卖不在禁止之列。
两年前,因夏堪冒籍应试一案,皇帝曾打算将贱民开豁为良,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废除了部分贱籍,以及允许他们的后代参加科举。
一个多月前,皇帝颁布《新婚律》,禁止男子纳妾,并提倡婚嫁自由。
大周朝的开明和腐朽无时无刻不在交织着,其中的内在矛盾带给她极大的困惑。
自入仕以来,赵意儿时常想,自己效忠的是君上,是朝廷,还是百姓?她与历朝历代所有身怀抱负的读书人一样,都曾以“天下大同”为至高理想,而所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是否与皇权对立?既然“天下为公”,为何又有“贱籍”这种东西存在?
宏煜曾与她讨论这个问题,说,“大同”对每个人的道德要求太高,水至清则无鱼,仅靠道德维系的国家非常脆弱,还是需要严谨完善的律法,政令,以及执行。人群居而活,形成国家,产生制度,自然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身处其中的各个等级各司其职,在君为政,在民为事,遵守秩序,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才是实际的、可以追求的理想。
意儿明白,她的某些想法过于天真,人性时刻存在威胁,不可能毫无私心,人人自治;大周朝也没有富足到可以令所有子民享受平等待遇,天下大同或许永远不会实现,它或许只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完美口号,而真正推行此道的君王,如西汉王莽,以改制失败、亡国被杀告终,成为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