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得慷慨激昂,心想反正我的政论已经交上去了。
日头最高的时候,白金色的阳光散发出炽热的光芒,将地面与房屋照得一片雪白。
高恭知准备起身送客,正在这时,门外通报,来了一个小黄门,令高恭知立刻进宫。高恭知还茫然无措,正准备打听一下消息的时候,小黄门见他家里聚集了一群大夫,笑道:“正好诸公都在,那便一起走吧,免得我再单独通知。”
十几个人被安排进马车里,浩浩荡荡朝紫微宫里走,高恭知试探地塞了点银子,问那个小黄门:“陛下这是何意?还请透露一二。”
小黄门没接银子,说:“你们进宫之后,自然就知道了。”
他们还遇到了另一抬轿子,两队马车在窄路上遇到,小黄门二话不说就命令马车退后,给对方让路。
高恭知好奇地往对面看去,正好一阵风吹过,掀起了车帘,露出张来潜那张漂亮的脸,丹凤眼半眯,眼底下一圈乌黑,表情很不好看。
张来潜显然是知道陛下忽然召集群臣的原委,不过他懒得和这些大夫打交道,错身而过的时候,高恭知本来想和张来潜打声招呼,张来潜头也不偏,连一个眼神都没给他们。
马车内另外一个大夫气愤道:“这大司农未免太猖狂了一些,不过是仗着他姐姐得来的圣眷,先帝已去,他张家又能嚣张多久。”
高恭知摇了摇头,叹气:“当今皇上,也宠爱张夫人啊。”
那个大夫立刻露出愤怒羞耻的表情:“竟有如此秽乱之事,陛下实在有违圣人之道……”
张来潜走在他们前面,很快进了紫微宫前殿,皇上周镇偊高坐上位,脸色阴沉,手里握着一枚灰色的小石头。
旁边霍屹和李仪并排跪坐着,慕容远和赵平安也在,不过他们脸上都是一副看似镇定实则迷茫的表情。除了他们,三公九卿具在,还有更多人在往里走,来的人比早朝还多。
直到所有人到齐,李仪不着痕迹地拉了拉霍屹的衣袖,给了他一个眼神:陛下这是想干什么?场面也太大了。
霍屹眨了眨眼:窃换军粮事关重大,背后另有元谋,陛下要杀鸡儆猴。
李仪:……?
传达的意思太复杂了,他没看懂!
等所有人到齐之后,霍屹在进来的人中看到了一个熟面孔,赵承身着侍御史朝服,笔直地跪坐在廷尉身边。
“都到了。”周镇偊手里把玩着那颗奇形怪状的小石头,冷声说:“诸位爱卿,朕自登基以来,一直相信,诸公是大越的支架。虽然对北伐一事,诸位可能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家都是为大越百年传承着想,归根到底,都是自己人。”
其他人一句话不敢说,大殿之上一片寂静,周镇偊伸手指向王弼:“丞相,你觉得呢?”
王丞相谨慎地说:“陛下所言极是。”
“但依朕亲眼所见,恐怕有人不是这么想的!”周镇偊将手中的石头扔到王丞相面前,咯嘣一声脆响,王丞相抖了抖:“陛下这是何意?”
他确实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皇上的怒气,完全是冲着他来的。
难道皇上要在群臣面前羞辱他吗?!
周镇偊挥了挥手,便有内臣拖出来一个麻袋,用利刃割开,粟米混杂着小石头滚落出来。王丞相很快便想明白了,毕竟军中少点粮草少点衣物都是正常的。
但故意用石头替换,这绝不正常,找石头换成等量粮食那也是要费心力的,一般官员贪点军粮,何必做这么麻烦的事呢。
或许是因为克扣的太多了?但谁会需要这么多军粮呢……
“朕想北伐,你们有意见。朕意欲改制,你们也有意见。”周镇偊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大越起于微末之间,内部百废待兴,外部有蛮夷窥探,西北匈奴,东南蛮族,内忧外患不绝。大越立国百年,先后有诸国之乱,七国扰中,匈奴蛮族亦不曾停止骚扰边境。大越先辈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正因为如此,朕才要寻求改制强国之法。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时至今日,如果不能解决匈奴的问题,朕对不起大越子民,你们在坐诸位,亦是千古罪人!”
满堂寂静。
周镇偊的眼睛,如鹰隼般盯着下面的大臣:
“有人窃取军中粮草,这是在断大越命脉,此事将交由廷尉与廷尉史赵承处理,长安执金吾全力支持,不论王公贵族,皆可逮捕归案。上至丞相,下至运粮民夫,都给我查清楚!”
廷尉还没有反应过来,赵承已经越过他,高声道:“臣领命!”
这个赵承!
廷尉眼光凶狠,赵承是皇上空降下来的,在廷尉署呆了不到一个月,已经破了几十宗陈年旧案。案件之中即使涉及朝中大臣与皇亲贵族,他也毫不犹豫上门抓人,完全不顾忌官场人情。而这些案件之中,有廷尉破不了的,也有他不想破故意放起来的,甚至还有一些冤假错案,赵承也直接翻出来,推翻之前的论断。
廷尉对赵承非常不满,他觉得赵承愚蠢极了,明明是一个可以捞钱积攒人脉的好位置,他却如此行事,必然在长安城四处树敌,等他不再得陛下青眼,必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已经联合了御使大夫的两位下属侍御史,寻找赵承不妥之处,随时准备参他两本。
百官听皇上发了一通火,又被撵出去了。王丞相脸色冰冷地率先离开,今天这一通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皇上那些话,分明是对着他说的。廷尉也面色奇差,和赵承保持距离,给那两个侍御史投了个眼神,示意他们尽快抓住赵承的把柄。御史大夫年近古稀,走起路来都要人搀扶,不问朝事已久,多次上书致仕,都被皇上留下来了。
赵承独自走在殿外,他身边三尺之内都没有人,如一把利刃,割开了混沌的朝廷。
风雨欲来。
*
作者有话要说:
吃评论!
感谢在2020-11-09 22:49:35~2020-11-10 23:19:2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二号读者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10瓶;懒癌重症患者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三十章 长安紫薇
百官离开之后, 剩下的只有霍屹,李仪和张来潜。
周镇偊目光晦暗地瞥了张来潜一眼,说:“张卿,对于军粮调换一案,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来潜垂下头:“臣不知情。”
“你身为大司农, 此事从头到尾都是你来负责, 你说你不知情?”皇上的语气已经很危险了:“给我一个不惩罚你的理由。”
其实这件事张来潜的嫌疑是很大的,朝中有能力调换粮草的人并不多。就算不是张来潜做的, 他手下的某些人也参与其中, 至少有一个监管不力的罪名。
张来潜并不慌张,皇上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职责他,就是准备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军中运粮一事, 牵连很广,参与此事的不止是司农署,还有太尉下长史,以及御使大夫下御史丞。”张来潜侃侃而谈, 思路非常清晰:“陛下北伐,出动军队,出征前不仅要动用国库,还需向天下百姓征集钱粮, 司农署将粮草征集完毕,交由长史再送到军中分配,其中由御史丞负责全程监督。”
太尉是最高武职,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也作为皇帝的军事顾问, 但本身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真正有指挥权的还是将军和各校尉。长史是太尉下的附属机构, 协助太尉工作,并没有具体的职责。而御史丞则是御史台下的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各军队,校尉营。
所以军粮一事有很多人参与,官僚们素来有推卸责任,互相推脱的习惯,特别是参与人数和参与机构越多,事情便办得越糟糕……这次出事,调查起来一定很难。
霍屹心想,赵承说不定还要面临廷尉的阻挠,不过他脾气比石头还硬,不知道砸下去会在这潭死水中激起多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