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寒听说宁怀瑾上门时,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恭亲王跟陛下闹了好几天的别扭,今天是从宫里搬出去,明天又是告假不上朝,别说是他,满朝文武都看得分明。只不过有两年前阮茵的事情打底,这些人分不清到底这俩人是真的闹了别扭,还是像两年前一样“做戏”套人,所以才没敢传出什么风言风语罢了。
加上他名义上是因为劝谏宁衍才在紫宸殿门口跪晕的,于情于理宁怀瑾都得走这一趟。
江府的门房事先就得了吩咐,见是宁怀瑾来了,没赶人,而是好好地将他迎进了门。
江晓寒是称病不上朝的,不大方便出来迎客,于是是江府的管家江墨亲自出来,将宁怀瑾引去了内院。
一进屋,宁怀瑾就见“身染风寒”“起不来身”的江大人披着件外衫,正坐在榻上伏案写着什么。
宁怀瑾还以为他在公务,走近了才发现,江晓寒桌上摊着的是一本《千字文》。
宁怀瑾:“……”
“王爷来了?”江晓寒客气地道:“王爷先坐坐,还差几个字就抄完了。”
宁怀瑾也没想到江大人做戏做全套,还真在自己家里装起病来,于是干咳一声,硬着头皮坐在了榻边。
“抄的什么?”宁怀瑾问。
江晓寒说着话手也没停,将最后几个字写完一收尾,顺手搁下笔,将整张小桌往旁边一推,挥手示意下人来收。
他闻言似无奈似难为情地抿唇笑了笑,张嘴吐出俩字来:“家法。”
宁怀瑾:“……”
“江府家风严谨。”宁怀瑾努力道:“不愧是文臣世家,家法也如此……别致。”
“家里颜先生定的规矩,病了就要抄书,王爷见笑了。”江晓寒说。
宁怀瑾心说这真是治家够严,连装病都要挨罚,真是可怜见儿的。
“咳,昨日的事儿本王刚刚知晓。”宁怀瑾说:“陛下年轻不懂事,偶尔有处事不当之处,左相也别太往心里去。”
“哪里哪里。”江晓寒面色如常地跟他客气道:“是臣自己上了年岁,身子又不好,这才病了,与陛下不相干。”
然而江大人面色红润,中气十足,也不知道哪里跟这几个词儿沾边。以至于宁怀瑾看了他两眼,硬是客气不下去了。
“王爷客套也客套完了,不如放松点,我瞧着您都把自己绷成条弓弦了。”江晓寒说着挥了挥手,示意下人过来上茶。
年轻的小厮埋着头过来,手脚麻利地把江晓寒抄完的书拢成一捧带走,又各自上了茶,端了盘精致的茶点上来。
宁怀瑾跟他同僚十多年,彼此知道脾性,于是也不再多绕弯子,直言问道:“陛下这两日如何了。”
“还好,就是有点恹恹的,没精神。”江晓寒实话实说:“但王爷也知道,现在毕竟天冷了,等开春之后就好了。”
宁怀瑾短暂地沉默了一小会儿。
“其实王爷担心,怎么不亲自进宫看看。”江晓寒委婉地说:“毕竟不是两年前了……这次回京,我瞧着陛下和王爷如胶似漆的,有什么大事值当这样闹别扭。”
“陛下不肯见本王。”宁怀瑾低声道。
他扶着额头,手肘支在小桌上,看起来百般苦恼,显然这句话已经憋了许久了。
江晓寒也挺意外,他看出这俩人是在闹别扭,但是万万没想到,这次居然是宁衍挑的事儿。
江大人顿时觉得万分新奇,仿佛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他整个人来了精神,把茶盏往宁怀瑾那边推了推,委婉地表达了一下“快接着说”的催促之意。
宁怀瑾张了张口,也觉得这事儿有点难以启齿,不知从何说起。
“明远。”宁怀瑾问:“……你平时惹不惹颜先生生气?”
“那次数可多了。”江晓寒诚实地说:“不然王爷以为家法哪来的。”
宁怀瑾:“……”
“不过按臣对陛下的了解,陛下也不是轻浮的性子。”江晓寒话锋一转,说道:“想来也不会真的跟王爷置气,否则这些天也不至于跟朝臣们明里暗里地争了。若王爷这么说,这其中大约是有什么误会。”
宁怀瑾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从“闹别扭”的那次重点下手,他想了想,将那天跟宁衍的争执掐头去尾,省了些私房话,大概挑着重要的跟江晓寒说了说。
江晓寒最初还认真听着,后来越听脸色就越微妙。
“其实本王也不明白。”宁怀瑾看起来有些落寞地垂着眼:“明远,你自己也是男人——若是陛下想,本王都愿意忍了和其他女人共同侍君,自认已经足够让步了,陛下到底还有哪不够满意。”
江晓寒心说这还有哪不满意,不满意就不满意在宁衍是真心的。
这俩人,若是一个有情一个无意也就罢了,他这听来听去,明明两边都情谊不浅,怎么偏偏就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得如此拧巴。
“王爷。”江晓寒沉默半晌,终于没忍住,诚恳地说:“您干脆把忠君爱国四个字忘了,就安安心心做个宠臣得了。”
第212章 “都是经验之谈。”
宁怀瑾:“……”
他被江晓寒这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说愣了,你你我我支吾着,半天没反应过来。
“本王晓得明远这句话是开玩笑的,但无论如何别再说了。”半晌,宁怀瑾才低声道:“为人臣子的,忠君爱国是本分,否则若玩弄权柄,仗着陛下宠爱肆意妄为,那成什么了。”
“怎么,王爷会害陛下吗?”江晓寒反问道。
“那当然不会。”宁怀瑾笃定道。
“那王爷怕什么?”江晓寒说:“这几个字对心术不正之人是威吓,对趋炎附势之徒是震慑,但是对王爷来说,这四个字有什么用?”
江晓寒顿了顿,轻描淡写地说:“王爷跟陛下之间的情分,非普通君臣能及,就算不提什么情情爱爱的,也有相依为命,互相扶持的情分在。对臣子来说,陛下是陛下,但是对王爷来说,陛下是什么人,王爷还需我来说明白吗。”
宁怀瑾微微一愣,他听出了江晓寒的言外之意。
“既然王爷的情分本就不是来源于君臣之意,那把忠君爱国四个字儿抛了有什么要紧。”江晓寒没敢直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于是拐了个弯,委婉道:“难不成没了这四个字,王爷对陛下的心意就有变了吗。”
歪理,这是纯粹的歪理。
但是宁怀瑾硬是找不出可供反驳的地方。
他自然不会因为宁衍的身份有变就对他有什么不同,正如江晓寒的言外之意所言——就算宁衍不是皇帝,那宁怀瑾对他的情分也不会有办法减少。
那如此说来,反正宁怀瑾对宁衍纵容也好,爱护也罢,本来就是出于私情,那忠不忠君又有什么区别。
江晓寒总有这个本事,能硬生生从“正统”旁边破开一条小路,黑的说成白的,没理也能说出三分道理。
“本王……”
宁怀瑾刚一开口,自己就停住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反驳是其一,不想反驳也是其二。就在刚刚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自己似乎隐隐约约一直以来就等着这么一句话,等着有个什么人来点拨他一二,从他的心底里揪出那点最隐秘最自私的东西,然后告诉他,这“没什么”。
这样从外界寻找自我的行为是很软弱,但他不能去问宁衍——因为宁衍太爱他了。
“说句实话,明远。”宁怀瑾缓缓开口道:“有时候,本王也会觉得,比起陛下来,自己确实软弱得过分了。”
宁怀瑾点到为止,没去掏心挖肝地剖析自己是如何“软弱”的,但江晓寒明白,凭恭亲王的性格,他能说出这么一句,就已经是在没人的地方把自己从里到外的心意翻出来看了好几遍了。
他将所有犹豫和彷徨都搓成了一团,用一种再随意不过的态度捏进了这两个字里,以至于这句话听起来比什么肺腑之言都要轻,但又比什么都要重。
江晓寒也是世家子长大的,从记事儿起就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混。京城这巴掌大的小地方,从城门楼上丢块石头下来,砸着十个人,有五个都是拐弯抹角的宗亲,剩下五个里两个世家两个重臣,能剩一个普通人家都算是丢得准了。
权势和地位在京城里是最随处可见的东西,也是最不值钱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