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番外(480)

作者:意元宝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但在李初的心里,武媚娘早就已经不像一个母亲。

作为一个母亲,不应该否定自己孩子所喜欢的一切,更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她喜欢的人见死不救。

而且武媚娘现在的表现更证明在武媚娘的心里什么最重要。武媚娘自己的喜欢与否才是武媚娘最最看重的。

可惜了,李初并不是一个因为畏惧武媚娘成为皇帝,因为武媚娘是她的母亲就愿意听从武媚娘摆布的人。

管天管地管到李初喜不喜欢武媚娘的男宠,明摆着挑事,李初才不管武媚娘心里有多气,就算是气死武媚娘,李初也绝不可能如武媚娘所愿。

“陛下息怒,还请陛下息怒。公主只是一时口不择言,并不是有意冒犯陛下。”薛怀义汗淋如雨,生怕这两个女人斗起来,最后吃亏的是自己,所以第一时间就是安抚住武媚娘,千万不能让武媚娘在这个时候因为他而责备于李初。

按照薛怀义从前的性子,当然是谁让他过不好,他就让谁过不好的,但是这个人不包括李初。

跟在武媚娘身边那么多年,薛怀义比任何人都清楚,武媚娘心中最重要的人一定就是眼前的这位安定公主。

哪怕安定公主处处和武媚娘作对。话说的更不留情扎的武媚娘心肝疼,但是武媚娘依然最看重的是这个孩子。

现在在气头上或许武媚娘会生气的对付李初,一旦气头过了,武媚娘一定会把李初放出来的,到时候依李初的性子……

他们第一次见面,李初就把他打了一顿,更将他送进大牢,薛怀义能不担心自己再有下一次招惹李初,连命都丢了吗?

战战兢兢的想要安抚住武媚娘,就想让武媚娘和李初不要再争执下去。

“滚!”武媚娘气的心肝都痛,指着门口让李初滚。

当李初想留下不成?要不是武媚娘把李初叫来,李初早就离开了,虽然和武媚娘吵得厉害,当然,都是武媚娘单方面挑起的,李初仅仅是怼回去,但人要走,李初恭敬地道:“陛下,初告退。”

都把武媚娘气到这个份上了,还能记着规矩,也不怕武媚娘真把她生吞活剥了。

可是对于李初来说,不落人以柄,这可是最佳保命的办法。和武媚娘吵,那是意见不同,吵吵没什么,可是如果李初不守规矩,武媚娘可就能够趁机发作,就算再据理力争,错了就是错了。

武媚娘眼见李初如此,半眯起眼睛透着思量,从来不管在什么时候,李初都不会忘记规矩,更不会授人于柄。哪怕是武媚娘想抓李初的把柄都太难。

看看把武媚娘气到这个份上,李初可没有半点得意的样子,恪守君臣之礼。愣是让武媚娘在想怎么对付李初都无从下手。

本来是想拿李初来杀气的,没有想到却被李初戳得肺管直疼,算了算了,往后还是不要想找李初撒气。撒气不成,反倒气着自己太不划算。

武媚娘打定主意也算吃一记教训。

而李初如愿以偿的气着武媚娘潇洒的离去,只往政事堂所在。

她这一到,本来一群正在七嘴八舌商量事情的人,齐刷刷全都看向她。

李初就好像完全没有看到他们的眼神淡定自若的吩咐道:“你们忙你们的,这几日我会调看所有的文书,有什么事,等我把这些文书看完之后再议。”

所以说,人家虽然第一天来报道,压根不想和眼前的这些人争权,而是想要了解这天下状况。

不了解,李初就不会动手,更不会管他们怎么处理。

武敏之一眼撇过李初,不错,这就是李初做事的风格。

“不知公主想要什么文书?”总有管文书的人,这个时候就得问问李初要的是什么。

“自光宅元年所有的文书,六部及政事堂的批复,所有奏折。”李初大概算了算时间,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李初再没有机会碰朝中的奏折。

所有人都听的一清二楚。李初要的就是从光宅元年开始的奏折,而不是在光宅元年之前的也都要。

有聪明人就想到了一件事,莫不是李初从很多年开始,就如传闻说的一样帮着李治和孝敬皇帝李弘一道处理奏折?

虽然心存疑惑,但是谁也不敢说出来,至于其他人,赶紧按李初要求去办,很快将李初要的所有文书还有奏折全都给李初搬上来。

“这一些都是手抄的还是原本?”李初看堆满一桌子都不止,地上还放了一堆的奏折还有文书问。

“奏折都是原本,文书都是手抄的。”

这话听得李初点点头,“我要调用这些文书应该办的手续,你给准备好,我会配合,奏折我不会拿回公主府,这些文书我要借出宫去。”

“是,公主,下官这就为你准备。”李初想做什么,眼前的官员都只有配合的份,毕竟这也是宰相们应该了解天下的渠道之一。

这些历年来记载的文书,还有各级官员递送上来的奏折,都能够看出天下的问题所在。

想要上承下启,还要调和阴阳就得知道天下到底都有什么问题?

虽然李初手里也不是全然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肯定没有朝廷这么齐全。

“另外,我要再问一句。我要的是所有的奏折,也就是说,不管是经过陛下批复的,还是被人压下的奏折都要给我。这里面确定都齐全?”李初想了想,倒是真想起一件事来,为求确定的问上一句。

送奏折的人想来没有想到李初要的那么多,神情一僵,而且显得不好意思地道:“被压下的奏折并不在此列,公主要的话下官立刻去找。”

“有劳。”果然,有些事就得问上一句。莫要以为被政事堂压下的奏折就没什么用,有些问题更能从这些奏折里体现,毕竟每一个人可能会压下奏折的原因都不一样,或是为私,或者是政见不同,但是李初想要查看的就是在这之中有多少的能人。

真的没有一个人能想到李初连被人压下的奏折也想看,武敏之道:“陛下让我等尽快商量科举的考题,公主是主考官,请公主以此为重。”

换句话来说,武敏之并不希望李初把所有的精力浪费在从前已经发生的事情上。

“魏王是在教我怎么做事?”虽然拿不准武敏之为什么会有此提议,希望李初能够转移注意力,但是李初并不打算给武敏之面子。

仅仅就是这么一句反问,让武敏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教李初做事,借武敏之三个胆子武敏之都不敢。

“下官只是提醒公主事有轻急缓重。”武敏之思量再三,终是低声地解释。

“看来我和魏王之间认定轻重缓急态度并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为王对我处理事情有所不满,可以上折子奏请陛下。让陛下把我这个左相撤了。若不然,在我没有把这些文书看完之前,所谓科考的题目我不想议。科举考试取天下之才,所谓考题,应当直指天下问题,令考生就天下之事而议。我对天下尚且不了解,却敢主持出题。你以为这样的题目有什么意义?”

先是反击武敏之所谓的事有轻重缓急之说,接着更是说出考题的意义。也更说明李初需要仔细查看完这些年所有的文书,还有奏折之后再决定出什么样的考题是有原因的。

这一下,武敏之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看来他也没有想到李初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现在魏王还有什么问题?”李初已经说明,想必有了武敏之出头,其他人也不会再敢挑李初的毛病。

但是李初依然得征询一下眼前这位武敏之的意见。

“下官无惑。”武敏之也会说话,一语定论他刚刚对李初提出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解惑。也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了。

李初又不是这个时候就要找武敏之的麻烦,只要武敏之不挑李初的刺,李初压根不想理会他。

除了一个武敏之会催促李初,其他人还真不觉得李初调文书,看奏折有什么不对的,出考题的事再重要,也得先了解清楚大周如今的情况吧,否则的话,题怎么出得好?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初只管埋头查看文书奏折,上朝除非武媚娘问起,否则她也从不轻易开口。

这样的李初是让武媚娘惊讶的,一向口若悬河的人,既然能在朝堂上那么安静。十分让武媚娘不可思议,但是,武媚娘同样知道这些日子李初究竟在干什么?

上一篇:清穿成康熙表妹下一篇:永明女帝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