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番外(372)

作者:意元宝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李治就是要看李贤的表现。如果李贤表现出一个太子,该有的气度能够听得谏言,也做出利于自己,也利于大唐的事,那么他依然还会是太子。

如果不能,他既然觉得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听别人的出谋划策,那么他也一定可以和武媚娘抗衡。

“父亲,那是大唐的太子。相比之下,显儿和旦儿,他们更比不上贤儿。”有些话虽然不想说出来,却不得不说出来,自家的弟弟各自都是什么模样,李初看得分明。

“在这点上初儿你错了。为人王者,只要能够听得进旁人的谏言,而且有开阔的胸襟。那么他就一样可以利用贤才治理好天下,而不需要自己有多能干。”显然李治是认为李哲和李旦都有纳谏言的胸襟,不会像李贤一样,不管旁人说的话是利于他或是不利于他的,都听不进去,堵塞言路,这可是不利于天下之事。

……有道理的话李初不能否认,尤其李治的心里自有一杆称。李贤的本事究竟如何,从一开始李治就比谁都清楚。

只是有些事情李治也没有想到李贤会蠢到那样的地步,才成为太子,竟然就敢和武媚娘叫板,最后将事情闹到现在这个地步。

眼下的事情还是要看李贤怎么做,该劝的李初肯定都已经劝啦,如果李贤能够按照李初劝的去做,一切还有转寰的余地。反之,也就是李贤应该退位的时候了。

李初感叹地道:“还请父亲多给他一次机会。”

“现在不是我不给他机会,而是你的母亲愿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事情的主动权不在李治的手上,而是在武媚娘的手里。这件事是李贤和武媚娘之间的争斗,看谁更技高一筹。

李治只是不掺和,不插手。就算那是他立下的太子,但是这个太子短处太多了。

早在李弘还活着的时候,李治就想李贤安安分分,他用过太多的办法想要磨练李贤的锋芒,让李贤能够懂得什么叫做韬光养晦。

可是终究失败了,李贤不仅没有明白李治要培养他的用意,更是怨恨上李治和武媚娘。

这样的儿子如此的愚蠢又不能听进劝谏。

从前他是王爷的时候,就已经让李治很是头痛啦,到如今他是太子。作为一个太子呀,多少人盯着他,多少人盼着他能出差错。

他自己不想着怎么稳扎稳打的坐稳太子职位,既然还主动挑事和武媚娘斗起来。

从和武媚娘争斗开始,李治就明白李贤这个太子是不可能继承他的帝位,因为由此可以看出李贤是一个根本分不清谁敌谁友的人。

武媚娘是生育李贤的人,李治是他的父亲,如果不是因为武媚娘挡在李治的前面,李贤想对付的人更是李治吧。

李贤啊,他到现在都不能明白,太子始终是太子,只是储君而不是皇帝,一步之遥天渊之别,仅此一步多少人摔下去永不得翻身。

李贤却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的和武媚娘叫板,这是什么,这叫自毁长城,把原本站在他这边的父亲母亲都推到了对立面上。

“从前的时候你就说过他是一个张扬的人,相比之下,你的哥哥,弘儿确实好的太多,只是天妒英才……”提起李弘,李治是老泪纵横,不自觉地落下了,可是很快李治又抹过去了。

“初儿有能力,将来,你定要帮我看好大唐的江山,守好你的弟弟们。至于贤儿,他虽然不堪为太子,你也要护好他。”就算李贤不适合成为太子,但他始终都是李治的儿子。作为儿子,一个父亲都会想要护好他。

将来的事,李治不确定自己还能活多久,只能寄希望于李初。

李初郑重的答道:“父亲放心,我一定会护好他们的,任何人都休想在我的面前伤害他们。”

李治要的就是李初这句话,满意地点头道:“好,好,我相信我的初儿可以做到。”

*

至此,所有人都在等李贤的表现,可是,李贤和从前并无二样,依然没有半点和武媚娘道歉的意思,只是相比起以前来,更急于笼络朝臣。

这样的举措落在李初的眼里无疑于自寻死路,联合臣子意味着什么?李贤的脑子啊,真是等同没有。

就这样为李贤担心着,然而李初再不可能帮李贤做到什么?

该劝的她都劝了,该帮李贤得她也帮了,别人如果害李贤也就罢啦,可是谁能想到李贤会自掘坟墓?

就在这个时候东突厥突然反唐,在东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带领下起兵,李治竟然下令让李初领兵出征平乱。

虽然朝中的臣子都有异议,然而李初可是有战功在前的人,此时出兵平乱,就算有人反对,李治依然一意孤行,非让李初领兵出战不可。

这下子李初也没办法啦,只能领兵出战事平乱。

历时三月李初终于平定东突厥作乱,同时,李初更以进言,以夷制夷之策。

换而言之就是效仿后世的自治区自治之制度。

洋洋洒洒的一番夷制夷一亮出来,朝中的臣子都大惊失色,显然没有想到李初不仅会经商,会算人心,更懂得如何打仗,就连制度上面,人家也是样样的精通的。

虽然大唐的国土随着这么多年的征战不断开阔,但是,掀起的叛乱也从来没有停过。

如果按照李初的提议,那么接下来他们就不需要再派兵平乱,而只需要用他们本国的人来牵制他们。

“好,这个办法太好了。”不少人都看明白了这个主意的好处,虽然还是有人对这个办法表示质疑,然而李初也不是行事莽撞的人,对于他们的抗议。李初指出不如就用东突厥作为试点,如果试验成功证明这个办法可行,那么就在大唐的各处实施。为期就用三年来吧。

试点这个词,不少人都表示不错,可行的,就按李初说的办。

这下来就有人想起一件事了,这个试点,最后指挥人是让谁去的好?

李初立刻举荐了一个人,姚元崇。

由李初举荐的人,李治自然是要见一见的,所以召见了此人,随后定下此人,让他前往东突厥,具体如何的实施李初提出的政策,但有不解者,直接去问李初即可。

姚元崇自然没有异议,他是由李初举荐而得以担此大任,而且此事更是关系重要,一但行事不妥,最后可是影响重大的。

自知肩负重任,姚元崇郑重与李初保证,一定在三年内做出成绩来,令天下人都认可李初的主意。

东突厥的叛乱起得快,平得也快,可是洛阳再起动乱,明崇俨死了,随李治和武媚娘并往东都洛阳,却在洛阳内被人行刺身亡的。

消息传回长安李初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是不是李贤做的?

但是与之而来李初更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连她都怀疑会不会是李贤做的,那么所有人包括武则天和李治都会有同样的念头。

萧太后:“虽然听起来李贤是有这样的动机,但是他不会蠢到这个地步吧。”

宣太后:“难道你们今天才知道李贤是个蠢货吗?”

够扎心的,谁让李贤这些年的表现却是越来越蠢。

吕太后:“你想啊,李贤这么多年一直都不喜欢明崇俨,因为明崇俨不断的在李治和武后的耳边说他的不是,引起了他们对他的不满。杀人的动机,李贤完全有。”

孝庄太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到了最后真的都会变成假的,假的也会变成真的。”

萧太后:“现在最重要的是群主你要不要救李贤?”

这件事就看李初想要怎么样,如果李初想帮忙,那么李贤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李初不想事情可就大条了。

李初:“这件事先缓一缓。”

她得让人去查,查清楚明崇俨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虽然第一反应认为李贤有杀人的动机,可是她的心里明白,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

萧太后:“怕只怕我们愿意缓一缓,可是有的人是不会给李贤缓一缓的余地的。”

第一个想要把握机会,除去李贤的人是谁?

武媚娘啊!

李贤一直咄咄逼人,武媚娘一直也在等待机会,现在就是一个机会。那么接下来就看谁的动作更快。

李初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越在这个时候我越不能乱。就算有人想要把握机会把贤儿拉下马来,那也要等证据。如果我能赶在他们拿到证据证明贤儿有问题之前,这件事就能够由我来主导。”

上一篇:清穿成康熙表妹下一篇:永明女帝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