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三国)+番外(150)

常人都还以为这小娘子无意嫁人,今日却见她与一个陌生郎君关系亲密,任谁都忍不住好奇。

周皎可不知道别人八卦的心思,只是与诸葛亮一起进了正厅拜见周夫人。

先前就有人给周夫人传信,说是周皎带着诸葛亮上门了,她便早早地在厅堂等着,让人煮了茶水端上来。

周皎一进门就欢欢喜喜地开口道:“阿皎见过母亲。”

周夫人笑了笑,道:“怎么还未嫁出去就先成了外人了?以往可不见你这么行礼啊。”

周皎嘿嘿一笑并不说话,倒是诸葛亮紧随其后拜见了周夫人。

周夫人让二人在一旁坐下,随后细细打量了诸葛亮一番,笑道:“我之前便听阿皎说过二郎了,今日一见,果然如她所说。”

诸葛亮与周皎对视一眼,见她脸上还有几分小骄傲,不由有些好笑,随后道:“伯母客气了,亮愧不敢当。”

周夫人眉眼含笑,随后对周皎道:“均儿还在读书呢,你去叫他来,他们兄弟二人许久未见,想必很是想念。”

周皎眨眨眼睛,意识到是自家母亲和诸葛亮有话要说,只好乖乖起身道:“我这就去。”

等到周皎离去,周夫人这才开口,温声道:“不知公瑾可曾和二郎聊过几句。”

诸葛亮恭敬道:“却有闲谈过。”

周夫人垂下眼睑,道:“她愿意为了你放弃她曾经十分渴望的东西,便足以得见她对你用情至深,只是她总归是孩子心气,为人处世总还是靠着一颗本心,还望二郎珍惜她的真心,不要辜负她的情意。”

说到这里,她微微眯眼,道:“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心中最重的就是我的儿女,若是二郎做事不合礼义,我也不会顾念太多。”

诸葛亮只是沉声道:“若我真的辜负她,便任由伯母与周郎处置。”

周夫人听他说完,脸上才重新露出笑容,道:“如此甚好。”

周皎不知道自家母亲与诸葛亮的交锋,只是去后院找了诸葛均。

诸葛均如今长高了不少,出落得颇有些清秀,加上身上的书卷气,倒是有几分世家小郎君的样子,周皎远远地便看到他坐在那里正专心读书,遂蹑手蹑脚地凑了过去,趁他不备遮住了他的眼睛,笑嘻嘻地开玩笑道:“猜猜我是谁?”

诸葛均果断道:“是嫂嫂。”

周皎有些纳闷地放下手,道:“怎么回事,均儿你怎么猜出来的?”

诸葛均好像在嫌弃她似的,默默道:“除了嫂嫂,还会有谁开这样的玩笑?”

周皎郁闷道:“均儿,我之前怎么没发现,你和你二哥越来越像了,嘴都一样的毒。”

她骤然说起诸葛亮,惹得诸葛均不由一怔,喃喃自语道:“也不知道叔父与二哥怎么样了……”

周皎见他似乎有些失落,笑着拉起他的手,道:“均儿,和嫂嫂来。”

诸葛均被她拉着向外走,只能匆匆把书放在一边,问道:“嫂嫂要带我去哪儿?是夫人有事找我吗?”

“哎呀,和嫂嫂来就知道了,嫂嫂有惊喜给你。”

周皎拉着他向正厅走,边走边道:“本来是想让这惊喜自己去找你的,不过你去见他也好。”

诸葛均因为他的话一头雾水,忍不住疑惑问道:“惊喜?什么惊喜?”

周皎不答,只是带着诸葛均进了正厅。

诸葛均先是向周夫人问好,随后才发觉正厅之中站了一人,看着格外眼熟,好半天才反应过来,那人正是自己的二哥,不由伸手揉了揉眼睛,好像还在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周皎有些好笑,却又知道他是真的太思念他的二哥,于是伸手拍拍他的后背,道:“还不快去见你二哥?”

诸葛均再怎么想要努力保持成熟的样子,此时也绷不住了,快步走到诸葛亮身边给了他一个拥抱。

诸葛亮忍不住也伸手抱了抱弟弟,道:“没事了,均儿,二哥很好。

你长大了不少,不再是过去那个小孩子了,别让你嫂嫂看了你的笑话。”

周皎缓和气氛道:“你自己还不是想均儿想的厉害,还好意思教育均儿?”她走过来轻轻地拍了拍诸葛均的后背,道:“你二哥心里一直念着你呢,就是在这里假正经。

正好你带他去你房间看看,让他知道我们均儿虽然不在他身边,可这读书学习的事情可一直未曾落下。”

诸葛均轻快地应了一声。

诸葛亮与周皎对视一眼,微微颔首,随后便跟着诸葛均去他的房间了。

周皎目送兄弟二人离开,这才与周夫人道:“先前我来的信,母亲已经看了吧?伯符哥哥要将将军府迁往秣陵。”

“家中的东西都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不愿意一同前往秣陵的仆从也都遣散归家,给了些补贴。”

周夫人说完不由轻叹一声,道:“在丹阳住久了,现在要搬往秣陵,我反倒有些舍不得这里了。”

“建业位于江东腹地,相对丹阳更加安稳一些,这样也是为了安全着想。”

周皎接着道:“适合建都。”

周夫人似是有些诧异,道:“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周皎重新坐了回去,抿了一口茶,道:“我们的骑兵打不下北方,北方的骑兵也冲不进江东,我们谁都不能除掉谁,自立是迟早的事情。”

周夫人似是有些好笑,道:“蜀地与汉中还有刘璋与张鲁等人,你口气倒不小,不将他们放在眼里?”

周皎露出一个笑容,道:“我听说刘璋性情柔弱,是个别人怎么拿捏都不会生气的软柿子,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何惧?至于张鲁,他的风评倒是不错,但听说他与刘璋这个新的益州牧不睦,说不定还有我们插手的机会,也不必太过胆怯。”

周夫人无奈地摇摇头,笑道:“你啊,之前你阿兄托人带回来的信还说你要辞官,可现在看来,你心中还不是惦记着这些事情。”

周皎不置可否,道:“不做官不代表我不在意这些事情嘛,有的东西,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要惦记的,不是吗?”

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周皎当然明白。

周夫人笑了笑,道:“你能有这份心就好。”

周皎这才道:“孔明就交由母亲安置了,我也要去工坊那边看看他们收拾的如何了。”

“知道了,你还不放心你的母亲吗?”周夫人摆摆手,道:“去吧去吧,今日早些回来,你今日刚回来,总要一家人一起吃顿饭。”

周皎听到“一家人”三个字,心中一暖,应声道:“知道了。”

工坊那边也早已经得了周皎的消息,东西都收拾得差不多了,一部分人留在这边继续工作,但主要是雇佣更多的人加大生产,至于核心的研究还是要搬到秣陵进行。

周皎又将孙策准许设立机要院的事情与众位工匠说了一遍,询问了他们的意见,开出的条件是在原有的待遇基础上继续提升,同时周皎也承诺免费让他们的孩子在自家的学堂入读,倒是弄得众人对她感激不尽。

读书在这个时代还是太过奢侈,更何况周皎这样免费提供机会,他们怎么能不感激。

周皎倒有些不好意思了,道:“如今诸君都是吴侯治下的官员之一,也不必太过自谦,等到了建业还需要诸位继续帮衬扶持呢。

等到了秣陵,过一段时间便要由黄娘子来与大家交涉,也请诸位多多照拂,让黄娘子尽快习惯我们这里的环境。”

“我们晓得的。”

周皎见翟老立于一旁久久不言,忍不住问道:“翟老可是有话要说?难道是不想前往秣陵?”

其实这个问题才是周皎最关心的,虽说现在是战乱时期,被逼背井离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人们终究是怀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她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工匠不愿意离开家乡前往秣陵。

翟老哼了一声,道:“老头子年纪大了,走到哪里、死在哪里,便埋在哪里,有什么顾虑的。”

周皎笑道:“我敬翟老。”

翟老却开口道:“这倒不必,只是如今我们虽然做出了周娘口中的这些农具,可根本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耕种的土地都被那些世家侵占,即使你将这些农具白白送给别人,他们也没有土地耕种,我们继续做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