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皇后又作妖(516)

作者:弱水西西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朝上开始吵起来。

国内灾情不断,庆南那里还没收拾干净,就这两样,便如无底洞一般。再出兵,又是一大笔开销,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可又不能不管。

军情图摆出来,辽江兵力确实不够。

若不管不顾,按着眼下鞑子推进速度,打穿辽东都用不了一个月。不像庆南,距离京城都有两千里地。从辽江东境到京城,才不到八百里地。辽江若穿了,京城也将危。

必须做应对!

……

第607章 皇帝的心思

这个早朝,持续了两个时辰。

最后达成了三条意见:

一,命距离辽江最近的几大重镇迅速组织兵力做好防守准备,周围卫所严阵以待,保持待命状态。

二,由于对辽江疑惑太多,朝廷将派遣一支千人的打探骑兵,迅速前往辽江收集各路情报,必须让京城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军情。这任务被交到了虞博鸿手上,虞博鸿迅速组织了一支千人禁军,命自己信任的禁军副统领严鹏领兵,当晚便出发。

第三嘛,皇帝将压力开始往燕安施加。

上至皇帝,下到朝臣,虽然心忧辽江局势,但却不想发兵。既然辽江为燕安挡了灾,那燕安此去帮忙分忧也就理所应当。鞑子可以迅速穿过草场,绕行辽东,那比他们更近的燕安行动起来自然更简单。

对付鞑子本就是燕安王和燕安军存在的意义。所以,原本该出的羊毛还出在羊身上,朝廷就可以省下大笔开支了。

这好主意一出来,就引发了众朝臣的肯定。

是啊,燕安没了鞑子之困,也便闲来无事了。他们出兵,也无后顾之忧,再不用束手束脚,大可以大军压上,甚至可以与辽东打个合作。若运筹得当,说不定可以一举将鞑子赶出个千里之外呢?

再说了,燕安军与鞑子是老对手,对鞑子了如指掌。而辽江之所以节节败退,说不定就是对鞑子套路不熟悉不了解导致。所以燕安兵力一出,没准鞑子一害怕,就主动退兵了呢?

抱着这样的心理,圣意被以最快速度往燕安送去。

皇帝要求让燕安倾尽全力快速组兵,以快速度支援辽江地,与辽江合作收复失地,将鞑子赶出边境。

同时,皇帝还委派了自己信任的武将印远和暗卫路飞,一明一暗各带一路人前往燕安施加压力,务必压迫燕安打起十二分精神去执行军令。

此时,已是三月十二。

三月十三,京中又收到辽江来信。

求援:除了需要兵力,还需要大量粮草和兵器。越多越好。求朝廷迅速组织军资战资。

这事,朝廷再不愿,也不得不开始往外掏银子。谁叫刻不容缓呢?

筹银筹粮成了当务之急。

国库粮仓开始往外掏,前朝后宫,贵族富户,民间百姓也开始发动筹款。

一道道政令开始往江南和两湖大粮仓发,调粮。

朝廷知道,燕安紧急支援,粮草肯定也跟不上。既然要打透,粮草必须充足了……

而随着粮食被一批批调用,粮价也在不知不觉开始往上走。

三月十六,辽江王从中部地区调用的一万兵还未赶到支援地,便被再次绕行的鞑子打了个正着。援兵溃散,支援未成。

据说不像往年野蛮彪悍有余,毫无布局和前瞻,今年的鞑子有如神兵附体,不但战斗力超强,韧劲十足,还因为屡屡得手,气势恢宏,眼光长远。几乎一打一个准。

三月二十二,最新军情:三日前,奉城失守。

满朝哗然。这意味着鞑子距离京城又近了八十里地。

两个时辰后,带领了千人骑兵前往辽江负责打探战局,传送军情的禁军副统领严鹏拖着一条跛了的腿回来了。

他形容狼狈,伤痕累累,浑身是血。

他带的千人,全军覆没,只剩他一人。

满朝震惊。

严鹏表示,他带着打探骑兵按着朝廷命令,是先往战局最严酷的奉城而去。当时暴雨滂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眼看快到地方,他们全力驰骋,用了最快马速冲刺。可这时他们却遭遇了伏击。这个时候他们才知,原来奉城前一晚已被鞑子打下,辽江部队已然退守别处。

他们为了便于马行特意避开山区往北借道,又因为暴雨掩盖了烟火和撤离痕迹,所以没发现辽江战败撤军,也没能接到辽江情报,运气极差地自投罗网。

他们人马奔波俱疲,体力不支,面对鞑子箭雨,他们全员无路可走,只得拼力搏杀。

雨停之时,十里地外,奉城方向,大火冲天,哭声震耳,鞑子烧了奉城,杀人无数。

他们尽力了,全员战死。

只活了他一个。

他之所以能活,是鞑子刻意羞辱,留他一命。他被挑断一条腿的脚筋后被放。他本欲当场自刎,但为了带回军情,还是忍辱而回。此刻消息带到,他愿意以死谢罪……

满堂鸦雀无声。

不久前,才刚收到辽江军情啊!

时间,对上了!

严鹏带的人,和撤离的辽江军只差了一天。辽江王战败的消息还没传开,所以导致严鹏探军没收到消息而被全歼了。

刚好,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

可……总觉得有些巧?

既是暴雨滂沱,严鹏和他的人都没发现奉城失守,那鞑子又如何知晓会有一支骑兵在接近并提前布局来伏击?

说不通!

有奸细吗?

若有,似乎就能解释这支千人军被轻易全军歼灭,也能解释为何他们收不到辽江军已撤离的消息了。

可涉及到军情和应对的,知道的人不多,全都是在核心圈子里的。

奸细是在朝堂?是在千人禁军里?

原本因为奉城是中型城镇,易守难攻,朝廷觉得辽江军至少能再坚持十日,所以才让严鹏带人先到奉城。

可奉城就这么轻易失守了……

这天时地利人和,怎么似乎都不在己方?

而这些事,显然一时半会儿是弄不清楚了。

当然也不全是坏消息。

当晚,燕安八百里加急奏报送到。

燕安王已经开始组织兵力,将由燕安军统领刘贺带三万人先发,十天内,燕安王还将亲自组织五万人前往辽江支援。他表示,定会竭尽全力,将鞑军赶出大周。

算算时间,这信是三天前写的。此刻刘贺的三万人应该至少走出百里了。

皇帝总算舒了口气。

如此,伤脑筋的事,可以暂时留给燕安了。

以燕安往日对抗鞑子的本事,鞑子很难在他们手上讨便宜,更别提这次燕安孤注一掷,投兵已过八成……

当晚,荣安也知晓了这事。

她除了叹气,什么都做不了。

今生的战乱,比前世来得更早。她时不时怀疑,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改变的时局而一点点发展到这个样子的。她厌恨自己的无能。可天灾、人祸和战乱到来时,她却什么都改变不了。

最近的朱承熠也又没了消息,反而能接到的只有一个个坏消息,让她总觉得透不过气。

荣安想要吹吹风,便小心上了以前最喜欢的去处,那假山凉亭。

倒是不想,有人来的比她早。

是阿暮。

他正在喝闷酒。

原来,阿暮心忧燕安,今日特地偷偷找到燕安过来送信的兄弟聊了聊。聊过之后,就觉得憋闷喘不过气。

“是担心燕安军吗?”荣安坐了下来。

“王爷那里,这次迫不得已,几乎倾尽兵力。属下确实担心。且担心的事有好多。”

“你主子不在,没人能给你解忧,你不如给我说说?燕安也是我的家,王爷王妃是我父母,这也是我的家事。我心不安,也想找人排解。”荣安说的是真。她很不安。但她的不安大部分源自她什么都一知半解,她想知道多一点。

阿暮一时却不知从何下口。

“虞将军是皇上最信任最宠信的爱将,哪怕大战当前,虞将军依旧稳坐皇上身边。可我们王爷,我们先前的老王爷们,为大周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一代代,忠心耿耿,在边疆耗尽一生。可得到的,却还是怀疑。……”

阿暮说着说着,眼里就有了水光。

“世子入京,臣服皇上身边,做马倌,混纨绔,娶了您,还是没能完全打消皇上疑心。近年来,本以为好些了。可他不答应您和主子回燕安,甚至为了阻止,将主子调去了最前线。他的目的,谁又不知?此刻又逼迫我们王爷……”

上一篇:不如桃杏下一篇:誓不再做金丝雀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