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筠忍不住握住了陆策抖动的手:“策儿,自古成大事,都离不开一个忍字。”
发觉握住自己的手有些用力,陆策突然想到陆筠的那些忍耐。
自幼无父无母,天伦之爱一丝半点都不曾尝过,不但如此,还被克父母的流言包围。进了宫后虽得皇上宠爱,但却是后妃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暗地里不知道使过多少绊子,而那些见风使舵的皇亲国戚们,也没少苛责,奚落他。现在名为摄政王,一人之下,却不得不学会向权臣低头,还要忍着满朝说他独断专行的流言。
陆策心头微热,反握住了陆筠的手道:“我省的,不亲政不代表我会无所作为,就让他再自以为是一阵。”
陆筠见他明白过了,终于放下心来,但还似是犹豫,像有话要说,斟酌半响道:“明白了这点,你再想想秦王还是为你好吗?”
电光火石间,陆策明白过来,不显山露水的大哥,打得是渔翁得利的算盘。大哥啊大哥,你又何必苦苦相逼,天家难道真的如此无情吗?
不过,他主意已定,心情渐渐也趋于舒缓,于是小孩心性就显露了出来。
一用完晚膳,陆策立刻唤人取来天子佩剑,将自己最近练的剑法展示给陆筠看,然后事无大小的絮叨了这两个月的生活,又事无巨细的询问了陆筠这两个月的生活。
直到月上中天,福喜在一旁出声提醒道“皇上,已经子时了,王爷回京连府都没回,王妃怀着身孕,恐怕此刻已等到心急了。”
不知为何,陆策心里没由来的有些不痛快,于是淡漠的扫了福喜一言,心道:这太监怕是老了,怎的话也多了起来。
☆、第 3 章
陆筠上马车的时候,一场短促的大雪刚刚结束,加上早过了宵禁,四周全都悄寂无声。
奉命送摄政王出宫的福喜公公打了个哆嗦,似是自言自语的感慨道:“今年冬天忒冷,忒不好过。”
身边的小太监也道:“皇上也真是的,竟然让您亲自把王爷送到宫门口,我看就差让咱们送到家门口去了。”
“休得乱说!”福喜冷了脸面。
本朝的皇子多是十六开阖建府,陆筠被当作皇子养着,但离开皇宫的时间却很晚。
其中缘由,还要追溯到十年前,六岁陆策的一句话。
那天,时任礼部尚书的尚韦正在贺武帝讨论陆筠开府一事,坐在皇上膝头的陆策,却奶声奶气的告诉父皇,想让陆筠在宫里多陪自己几年。
武帝低头看了眼儿子,只道是自己政务繁忙,陪儿子时间终究有限,有些黯然的想:策儿怕是孤单的很,若是景氏还在,又何会如此。于是乎,父爱一上来,完全不管陆筠已到了选妃开府的年纪,就嘱咐尚韦此事压后再议。
再后来或许武帝于心有愧,别的皇家贵胄像陆筠这般年纪,早都儿女双全了,再看这陆筠还是孤零零一个人,因此病入膏肓之时,亲自指了定国公的孙女给陆筠做王妃,又选了京城最好的地段,给陆筠建了大宅子。
先皇驾崩后,又因为建宅子、守孝等事,将开阖建府退后了三年,是以陆筠以二十三岁“高龄”才娶妻建府,这也是梁朝一大奇谈。
不知情人会说,老皇帝真是荒唐,为了自己儿子,就能去坑老哥的儿子。看来那孩子终究不是姓陆,陛下和他亲近不起来。
知情的会说,老皇帝这是料定自己时日无多,想给儿子培养一位好帮手。
陆筠一下马车,就看见等在门口的王妃陈氏和一干家仆奴众。
陈氏指给陆筠时,也只有十七岁,但因为耽误了三年才嫁过来,所以此时早已不是含羞的少女,而是位少、妇了。但因生的俏丽,端庄中倒也不失可爱。
陈氏挺着微微隆起的腹部,笑迎过去:“王爷总算回来了,这一路辛苦,可要用点夜宵?”
陆筠:“夜宵就不必了,已在宫中用过晚膳。我不在这两月,家中可好?”
陈氏:“家中都好。”
陆筠又看了眼陈氏的腹部:“王妃身体可好?太医可有来看过,胎像可稳健?”
陈氏看陆筠关心她,有些高兴,语气也带了几分撒娇的意味:“这孩子不是很安分,太医开了很多保胎药,臣妾这两月都要喝成一只药罐子了。”
但陆筠只是点点头,不再多言,一大家子人又呼啦啦、乌泱泱的入内了。
与摄政王府的淡然的氛围相比,太傅家里可谓是热火朝天。
原来太傅拂袖而去后,便急招了心腹幕僚过府商讨,直到子时还未结束,足见这场密谈的重要。
一人揣测周抟心意后,道:“万万不可放权,现在朝中咱们的人不少,公子又执掌十万大军,主上日后再进一步也并非空中楼阁。”
另一人道:“陆筠回来了,皇帝小儿有人撑腰,心意难免摇摆,咱们不妨再加一把火,也好让他知道,太傅所言非虚!”
周太傅似乎很满意这个办法,抖动着满脸横肉森然一笑,那张老脸更显狰狞。
“我马上去修书一封,速速派人送到顾儿手中。”周抟道。
三日后,陆策就派了人去各家府上通知,原定于月末的辅政大臣会议提前了,让各位大人即刻就去皇宫里商讨亲政事宜。
周抟得了信,知道这必是陆筠和小皇帝前几天密谋的结果,一方面,他的手段还未使出,内心有些不安;一方面,他又觉得凭自己现在的势力,让小皇帝推迟亲政不是难事。
周抟心中略定,换上朝服随内侍进宫去了。
除了几位辅政大臣,陆策的二哥齐王陆鸣、三哥楚王陆琅,还有六部尚书也被陆策唤来。会议扩大至此,陆策也是想多看看朝臣宗族对暂缓亲政一事的反应。
得了陆策和陆筠允许后,众臣开始各抒己见,如周抟所料大部分人都表示应暂缓亲政。其实朝中但凡是为陆策、为大梁着想的臣子,都认为亲政该暂缓。反之则不然,在反对亲政的臣子里裹挟着私欲的也不少。
一反常态的是,昨天还支持陆策按时亲政的秦王,却改了口风,力劝皇上暂缓,那理由说的感人肺腑,若不是得了陆筠事先提点,几乎叫人信以为真了,陆策在心中冷笑。
齐王陆鸣自诩谏臣,道:“恕臣直言,亲政后需担一国兴亡之责,天下政务之繁。倘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亲政之事自是顺理成章。然眼下不但危机四伏,皇上也历练颇少,臣认为暂缓亲政,多加学习才是上策。”
被自己亲哥这样不留情面的劝谏,旁的人肯定要说,这齐王以上犯下,图谋不轨,但这陆鸣耿直的名声在大梁是出了名的,所以并没有人做他想。饶是如此,不少臣子还是存了看笑话的心思。
不满足于只看笑话的章寄,煽风点火道:“齐王说的极是,小到着盘中餐,大到对柔然是和是战,亲政后可是全要压在皇上肩上,怕是要忙中出错,可眼下这当口万万不允许犯错,还是先由老臣分担一二的好。”
若说陆鸣说那种话是性格使然,但这章寄就是故意找茬了。
陆筠不怒反笑道:“章大人,皇上是真龙天子,从小受先皇的教诲长大,这些事压在你身上,你自然会出错,未免有错处,所以你只能分担一二,皇上却可以总揽全局。”
陆筠特地加重了“一二”。
不少朝臣差点崩不住笑出声,章寄本想让小皇帝出丑,没想到大家等到的是自己的笑话,有些恼怒,正待反击,陆策却开了口:“众位爱卿,齐王说的没错,朕确实也想再历练几年,和诸位多学些本事,只是有劳各位今后为国分忧,切勿懈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陆策的声音很冷很淡,但是语气很坚决。
众臣齐称不敢,道为皇上排忧解难是臣子本分。
周抟听到皇帝也属意暂缓亲政,感到一瞬意外,然后马上就换上了一份得意的神色。
亲政暂缓这事就此敲定,礼部草拟诏书,表达了小皇帝哀时下民生多艰,不宜铺张变动的意思,特许亲政一事酌时再议。
会议散后,楚王陆琅叫住了先行的陆筠。
陆琅:“堂兄,两月前匆忙出京怎得都没来得及和我辞别?”
陆琅正是弱冠之年,生的仪表堂堂,潇洒无比,家中还未娶妃,是以常年位列京城最有潜力单身汉榜首。可叹这陆琅一心想做个良将,无心儿女情长,一年有半年都混在武场,还有半年则腆脸去四处求教那些身经百战在京城养老的将军,这让不少春闺里的姑娘望穿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