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佑的眼泪全都洒了出来,曾经在太常寺的同僚们如今都成了重臣,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商洛看着他们哭成了一片,突然大笑起来,洒脱地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得遇陛下,此生足慰,可惜老朽残年,不能得见陛下功业矣……”
杨佑垂头靠在床边,终于忍不住发出了哀嚎。
广德二年夏,两位老臣接连去世,百官同悲,杨佑亲自为两人守孝三天,以昭告天下。
一月后,崔和大寿,宴请百官,连杨佑都亲自前来。
杨休手下的察事已经彻底改造成功,只留下刺探边情这一用途,察事也改名为暗兵部,杨休在杨庭一朝心狠手辣,结下了许多梁子,风评虽然一时半会转不过来,但也比以前好上许多。
至少京城妇人再不会用他的名号来止儿夜哭了。
杨休在这种聚会上确实是不受欢迎的人物,他也自得其乐,自己找了个清净的地方坐着,恰好遇见了逃酒的刘慧。
刘慧是天子重臣,人又年轻,弟弟也在未来的一流武官之列,自然是旁人巴结的对象。
他逃酒挣扎得衣衫不整,引得杨休连连发笑。
其实刘慧对杨休也没什么好印象,杨佑和杨休似乎很早就达成了一些私密的合作,杨佑在益州的许多动作,都是杨休瞒下来的,皇帝要对自己的兄弟好,他也不能说什么。
何况杨休确实在杨佑的点拨下有所收敛,他也就能心平气和地和杨休说两句。
杨休笑道:“刘郎炙手可热,到底让人眼红。”
刘慧整理衣冠,无奈地说,“王爷闲云野鹤,也让人心生嫉妒。”
他说着叹了口气,“我看陛下近日来消瘦不少,成日深思,今日到了崔府,看见崔相的官服又不免神色不振,想是为了商相劳神,王爷也要好好劝劝陛下。”
“陛下长情自伤,谁能劝解?唯有等他自己想通才是。”杨休道,“其实商相离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刘慧有些吃惊地抬头,眼中确实是赞同之意。
杨休笑道:“商相虽然为国操劳,但你我都知道,陛下想要的是剪除世家,此前商相就对陛下在北方的举措多有微词。如果商相在世,等新法施行后,他们早晚有一天会为了这件事对上。如今商相提早离世,倒是避免了君臣相争,全了他们一段情义。”
第168章
杨休笑道:“商相虽然为国操劳,但你我都知道,陛下想要的是剪除世家,此前商相就对陛下在北方的举措多有微词。如果商相在世,等新法施行后,他们早晚有一天会为了这件事对上。如今商相提早离世,倒是避免了君臣相争,全了他们一段情义。”
刘慧心里明白,杨佑又何尝不明白,只是故人身死,难免悲戚。
刘慧道:“商相壮志未酬而仙逝,让人想起不免同悲。”
杨休笑着劝道:“你的日子还长着呢。”
杨佑从假山后饶了过来,“你们在说什么?”
刘慧和杨休同时行礼,“见过陛下!”
“免礼了,”杨佑挥手,他今天穿了一身黑色的朝服,鬓发乌黑如云,眉眼顾盼生辉,惊才风逸。他比以前瘦了些,颧骨和下颌都露出了明显的线条,失去了少年时的圆润温和,更加俊朗癯瘦,肩膀也比以前单薄了些,让人感觉他随时有可能撑不住沉重的华服,可他挺直的脊梁又偏偏在昭告着此人风骨凛冽,铮铮傲气不可摧折。
“朕只是想找个清净的地方,没想到你们也在。”
杨休和刘慧对视一眼,杨休笑道:“陛下也学会偷闲了?”
杨佑叹了口气,走过来坐在石凳上,“好不容易遇上崔相高寿,怎能不趁此机会好好偷闲?”
君臣三人聊了一会,多是些闲来无事的风雅之词,刘慧和杨休都有意识地没和杨佑谈朝政和商相的事。
坐了一会便到了黄昏,寿宴要开始了。崔琰过来请杨佑入席。
崔琰穿了一身红衣,好不喜庆,“陛下请。”
他一边走一边说,“今日祖父大寿,特意请了北地最好的戏班子来唱台,有几个班子还是特意从山东赶来的。”
北地刚刚过了蝗灾和民变,世家就能如此劳民伤财地办一场寿宴。
杨佑虽然对他们铺排的作风有些不喜,但也不会在寿宴上当场指出,只是淡淡地笑着说,“是吗,朕可要好好看看。”
“陛下赐给祖父的日月连枝青玉如意,祖父感恩不尽,已让珏弟藏于宝匣,供在了祠堂里。”
杨佑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崔相一片丹心日月可鉴,朕不过赏了些凡俗之物,怎能得崔相如此垂爱?”
崔琰正和他说些场面话,正当这时,一行人已走到了正厅,崔琰躬身道:“恭迎陛下。”
堂前几乎聚集了朝内有名有姓的官员,按照官阶和年齿依次坐好,闻言都起身跪地,长呼万岁。
杨佑实在是觉得这礼数有些烦了,若不是礼部说有损君威,不让他删减繁礼,他定是要第一个减掉这时不时就下跪磕头的礼节。
“众爱卿免礼平身。”杨佑说着亲自上前扶起了崔和,“今日是崔相的寿宴,但听崔相才是。”
崔和须发全白,脸上的肉松弛下垂,仍旧能从骨相中看出当年的英姿,相比他年轻时也是如崔琰兄弟一般风流的儿郎。
他笑得和蔼,“陛下驾临,实乃臣三生有幸。陛下请上座。”
杨佑和他相互虚扶着,一路走到了正坐上,虽然是崔和的寿宴,但坐上座的仍然是杨佑。
百官举觞,共祝南山。
崔琰当场作了一首长寿赋,洋洋洒洒,引得众人惊叹不已。崔和眼底亦是十分欣慰。
崔珏不会写诗作文,只好舞剑,月下舞剑,银光翩跹,英姿飒爽。
杨佑忍不住想起了杨遇春,按照脚程来算,他今日已经出了广武关,关外哭寒,虽说是为国镇关,但要忍受关外恶劣的环境,却也令人心忧。
酒过一巡,该祝寿的也说完了,崔琰叫上戏班上台表演。
他们有心,都找的是歌颂贤君良臣的戏,唱腔华丽婉转,杨佑听了也跟着叫好鼓掌。见皇帝贵人心悦,各路人马表演得更为卖力。
杨佑一边和崔和攀谈,一边看着府里宴会的歌舞升平,眼睛瞟过席间,看见杨玄在被人押着喝酒,脸红耳赤又不敢推辞,杨佑不由得轻笑,将他叫了过来。
“你父王没来?”杨佑问。
杨玄乖乖地站在他手边,回答道:“父王腿脚有疾,不能出行,便派我前来为崔相祝寿。”
杨佑笑着捏了捏他的手臂,“许久不见,又壮实了不少。”
杨玄点头,“哥哥前日寄来信件,言说边关诸事,玄也想日后报效家国,故而今日开始习剑。”
“有这心是好事。”杨佑欣慰地说。
台上咿呀唱得正酣,是一出郎才女貌的好戏,男子为大将军,同青梅竹马终于团聚,共结婚姻。两人唱着往前走,逐渐走到了戏台边上,下面坐着的正是崔和和杨佑。
红装之下,忽闻得剑鸣声声,夫妻二人竟然在洞房花烛夜相对舞剑。
杨佑指着戏台说,“这出戏倒是编排得有新意,洞房花烛夜,不谈情,却要比武。”
杨玄也笑了,但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
戏台上银光飞转,忽如江海清光,忽如银河倒灌,引来无数喝彩。
杨佑低头喝了一口茶,敛眉的一瞬间,,风声呼啸而来,他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听到杨玄大喊一声,“陛下小心!”
接着他就被杨玄连人带座椅一起扑倒,锐器刺破身体,发出沉闷的声响。杨佑恍惚间又回忆起了濒死的剧痛,等了半天也没等到疼痛降临。
眼前天旋地转,最后只剩下了璀璨澄净的银河,杨玄撑着胳膊在他上方低头看着他,小腹被刺穿,胸前的衣服逐渐渗出血花,他嘴里全是血,却还咬着牙不肯吐出来,生怕溅到杨佑脸上。
“来人!护驾!有刺客!”
崔和沙哑的声音先响起,一片兵荒马乱中,杨佑才恍惚回神,他坐起来,捂着杨玄的伤口将他放平,脱**上的衣服为他前后包扎,短短的时间内,杨玄已经因为失血过多而脸色苍白,陷入了昏迷。
“杨玄,杨玄!”杨佑抱着他,不断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快醒过来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