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430)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举一个例子。一个读初一的女孩每天放学都带着脏饭盒回家,她的解释是“忘记洗了”。妈妈很生气,提醒过几次之后,母女的争吵终于爆发。

女儿除了嚷嚷“我就是不爱洗饭盒”之外,什么也不说。为了避免冲突激化,妈妈转身离开。

晚上,妈妈耐心地询问女儿不洗饭盒的原因。女儿才对妈妈说,她的饭盒又老又旧,全班同学属她的饭盒最“土气”,感觉特没面子。

之前,跟妈妈要过新饭盒,妈妈没同意,所以才开始不洗饭盒。

女孩的行为也是在寻求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不是指向家庭,而是指向学校和同学。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同学不一样,或者比别人都差,那她的归属感就受到了破坏。

女儿跟妈妈顶撞、对着干,其实是在保护她在同学群体里的归属感。”

楚丽华想起自己每次转学遭到同学们排挤的时候,确实如此。可是,那个时候,除了挨打,就是挨骂了。

想到这里,楚丽华内心深处像被什么拉扯一样生疼。

找到症结所在,就自己分饰两个角色,把小时候的心结慢慢打开,从而从根本上去治愈自己。

原来,当时记笔记的时候,根本没有把自己代入,只是想着以后用的上,就记录下来了。

如果,那个时候自己是边听讲,边把自己代入去理解了。也许,现在早就……

学以致用,学以致用。

虽然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是,记录下来如果束之高阁,不做再次深入回顾,理解,那么,就永远无法消化其中精髓,仅仅是知道罢了。

怪不得网上会有这么一句话流传甚广——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没有融会贯通的道理,听过再多又有何用。

就像是通讯录里的联系人,哪怕加满了5000人,却只是加上就躺在通讯录里,没有了再次深入的交往。

单凭朋友圈里的点赞互动,真正需要人脉的时候。他们就不过是你听过的一个名字,仅此而已。就好像,哪怕机缘巧合下你加了马云,也不见得有什么用。

——“遇到孩子的顶撞行为,父母需要询问和观察,放低身段,观察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愿望没有满足。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大人可以用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询问。

比如:你是不是想要什么东西?你是不是想做什么事情?根据具体的情况,说出能猜想到的具体的东西或者事情。

如果感觉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不满意,可以这样问:你是不是对妈妈的上次批评不满意?你是不是感觉委屈?你是不是因为我的严厉而讨厌我?等等。

当孩子被这样询问时,他们可能用摇头或者点头来回答。只要孩子用点头回答,那就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台阶。

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孩子也就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说出真实的想法。

无论孩子的想法对不对,这毕竟是孩子内心的症结,我们虽然不一定满足他,但要接受孩子“有需求”这个现实。

父母要明确表示理解孩子坚持意见的理由,并且告诉他:“你有权利坚持自己的意见”。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诉求被理解,自己的权利被尊重,他就不再觉得自己被强迫,他们的状态也就由坚硬变得柔软,觉得没有必要跟父母对着干了。

最后,父母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提出一个能让大家都接受的方案。

孩子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在琢磨解决方案时,也就不那么强硬,也一定会考虑父母的要求,争执也就有了大家都接受的解决办法。”

第579章 爱的小船

原来,自己小时候一直没有被理解和尊重过。

听母亲说小时候的自己是非常爱哭的。那个时候,只要一哭,就会被放在灯光下一个人待着然后就不哭了。

这一切都是源于自己刚出生时哭泣声止于医院里那个明晃晃的大灯泡。

可是,那个时候,小小的自己,分明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安慰。

只可惜,会发光的灯也会发热。从母亲那里感受不到温暖的自己,才会迷恋那会发热的电灯。

原来,自己对父母的“恨”,是源于求爱而不得的怨念。

怨念他们,在自己需要温暖的时候,把自己交给电灯等到自己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了,却以爱的名义来对自己的生活多加干涉。全然没有照顾过自己的想法。

找到了根源,楚丽华深深吐出一口气以后,才继续刚才的整理。

——“在自己的权利得以实现之后,孩子的怒气就会消除。而针对有怨气的孩子,他们的报复行为,应该怎样教育呢?

具体方法是:不要还击孩子的报复行为;孩子如果总犯同样错误的,大人更要平心静气,不能被孩子的怨气所“激怒”。

另外,保持和孩子沟通的大门一直敞开,要平等地和孩子说话,不要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话。

举个孩子说脏话的例子。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忽然学会了说脏话,可能他感觉特别有意思,整天把脏话挂在嘴上。

孩子是不懂脏话的含义的,也更不明白这是不礼貌的。他只是在习惯了正常说话后,接触到了新鲜的词儿,而且用起来每次都会让大人惊讶、紧张或者生气。

孩子会这么想:“我只是说了一个好玩儿的词儿,就能让大人这么反常,真是太好玩了。”

孩子说脏话,大人如果立刻批评纠正,他会觉得这是一个掌控大人的妙招儿。以后只要对大人不满意,他就用说脏话激怒大人,而且百试百灵。

纠正孩子说脏话毛病的正确的方法是:冷处理。父母一定要保持平静的外表,用正常语气告诉他,说脏话是不对的。

如果下次又说脏话了,大人甚至可以根本不用搭理,就这样晾着他。总之,大人不能被说脏话的孩子激怒,要不然孩子会不断地用说脏话来捉弄大人,这也算是一种报复。

孩子觉得,自己的坏习惯可以让父母紧张和生气,那他就像是有了一个武器,随时可以拿出来,收拾爹妈一顿。

孩子的坏毛病就像是风,而父母就像是船帆,风一起,船帆就鼓起来。这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如果我们保持平常心,就能“让孩子的风,无帆可吹”。

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不会再用说脏话来激怒父母了。当然,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办法,除了冷处理之外,还可以阻止他和爱说脏话孩子的往来,用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正确说话,转移他对脏话的注意力。

针对反复犯错误、有报复行为的孩子,父母的讲话方式也要改变。建议父母要“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对”孩子说话。

和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跟孩子平等地交流,都是说话者,也都是倾听者。而对孩子说话的意思是,父母居高临下对孩子说教,孩子只有听的资格,没有表达的权利。

那些反复犯错误,采取报复行为的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其实是听不进去大人的话,也就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大门关闭了。

和孩子说话,是要让孩子感觉你是他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权威。”

爱不是拔河,非要来个谁输谁赢。而爱应该是划船,共同努力,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而最后一种,自暴自弃的孩子,则几乎不释放任何信息。

自暴自弃的孩子,是没有归属感和自信心的。而且更麻烦的是,这样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可能有所归属,所以干脆放弃。

这里再举一个学习的例子。一个读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老师告诉妈妈,孩子在阅读方面尤其困难,其他科目也跟不上。无论老师怎么辅导,男孩的成绩就是不见长进。

老师问妈妈,孩子在家都帮忙做什么事情?妈妈说,我早就不让他帮忙了,他什么都不想做,即使做了也是笨手笨脚的。

一个彻底气馁的孩子,会完全放弃自己,他觉得无论做什么事儿,他都不可能成功。

他觉得非常无助,进而利用这个无助夸大自己的弱点,有时甚至夸大自己想象出的弱点,目的就是躲避做那些他预料自己会失败的事情。

看起来笨手笨脚的孩子往往都很不自信,他们是在用表现出的愚蠢回避努力,仿佛在说,如果我做事情,你就会发现我是多么没用,所以别理我,我就是这样的人。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