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基地在六零(105)

作者:海沫西陆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因为有了早田这事,张依依并没有直接回去,她在附近逛了好多圈,凭借自己超人的听力,确信没有被跟踪后,找角落进空间换回了之前的装扮,才急匆匆地回了招待所。

晚上洗漱过后,她打开床头柜的手机,里面有很多她跟林国栋一起拍摄的视频和照片,分开的这几个月,她一直靠着这些缓解每天想他的情绪。

可惜林国栋去的是部队,检查太严格,没法带手机过去,要不还能给他多存些照片视频什么的。

不过她从空间找了彩色打印机,把他们的照片洗了不少出来,他衣服的里怀就带了一张他俩的彩色合照,两寸大小,也是有的看的。

想到林国栋心心念念的要跟她领证,却一直被封闭在隔壁省回不来,张依依禁不住感叹,老公快些回来吧,等他回来就去领证,她还没见过这个年代的结婚证长什么样呢。

一夜好眠。

第二天张依依早早就起来了,等着跟田厂长和胡科长一起去吃饭。

也许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几人精神头都很好,吃过饭后就斗志昂扬地往背心厂去了。

海市背心厂不仅是海市,还是全国最大规模的背心生产厂家,南方这边供销社和百货大楼里面的货基本都是这里生产的。

走到背心厂的门口,张依依几人便能感受到这个厂子的与众不同,首先从规模上就要比他们针织厂大上许多。

门口值班的人员看上去也特别负责,就是一点,给人一股牛气哄哄的架势,这让张依依感官非常不好。

田厂长和胡科长倒是一副完全适应的样子,想想也是,这时候的国营厂,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里面工人个个说话都有底气,特别在面对外人的时候。

看到值班人员对自己爱答不理的感觉,张依依觉得如果这是在二十一世纪,她早就去投诉让他下岗了,唉,现在还能怎么办,忍了呗,谁让他们有求于人呢。

“同志您好,我们是宁省阳市大红旗镇针织厂的,这是我们的介绍信,之前跟厂里电话沟通过,是过来参观学习的。”张依依忍着心里的郁闷,好声好气地说。

看门大爷高冷地接过介绍信看了看,确定无问题后,便随便说了一句,“等着”,然后人就进去值班室没动静了。

张依依略微尴尬地回头看向田厂长,田厂长冲她摆了摆手,意思是没事,就等着好了,她只好跟着他站到值班室门口,安静地等着。

海市的七月份,室外的温度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即便这会儿还是上午,太阳还没有升到最高,温室化效应也没那么严重,他们站在屋外的阴凉处,感觉仍然如同蒸桑拿一般。

也不知道那值班大爷是怎么跟里面沟通的,抑或是压根就没有联系,反正三人一直等了有半个小时,张依依眼看着就烦躁地想要揍人了,那大爷终于开门走出来了,“走吧,我带你们进去。”

张依依狠劲眨了眨眼,没有说什么,跟着人往里面走。

其实在她看来,这个厂子并不怎么样,除了看上去面积不小,门口守卫严格,里面包括厂房的布局,和工人们的管理,都有不少的问题。

也就是在六十年代,这要是放到二十一世纪,妥妥滴倒闭!

这倒不是夸张,张依依毕竟是从几十年后过来的,在物流企业工作的时候,也跟着领导去过几次合作厂家,现代化的工厂,她脑海中还是很有印象的。

从门卫进到办公楼的路上,经过一排仓库,有进进出出的工人在搬货运货,张依依一眼扫过去,能从门口望到里面仓储的基本情况,只那一眼就让她发现了个大问题。

张依依撇了撇嘴,没说什么,继续跟着田厂长等人往里走,不过心里却对这趟过来的目的不抱什么希望了。

等他们进了办公楼,值班大爷让他们在会客室等了又有半个多小时后,张依依对海市背心厂的印象已经差到了极点……

第85章

田厂长和胡科长应该是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谁让他们厂子小没地位呢,来到这种全国性的大厂,受冷遇也是自然的。

等背心厂接待他们的副厂长过来时, 这人说话语气听上去稍微好一些, 不过眼神中的傲慢与不屑还是掩不住的。

虽然说来, 在当前情况下,他们也算是有牛气的资本,但张依依仍然在心中坚定了要把针织厂发展壮大的决心,眼下自己实力不如人, 只能尽力适应。

背心厂的副厂长跟田厂长简单寒暄了几句, 更多聊的是背心厂有多么牛叉, 产品有多受欢迎,省里的领导甚至国家的领导过来视察工作时都是如何对他们厂子进行赞许的等等。

田厂长还好, 估计这类的话没少听,张依依坐在他们一边, 都快睡着了, 这个副厂长还真是一点都不知道谦虚。

好在又过了会儿, 副厂长便在田厂长几次明里暗里提出要去车间看看的提议下,带着他们一行人往车间走去了。

张依依恢复了精神,准备看看这背心厂车间那边会不会也有很多问题,还是她之前误会了。

一行人来的是背心厂的缝纫车间,里面是将面料制成背心的工艺流程。

这是一个有四五百平的房间, 里面基本都是缝纫女工,看到有领导过来检查,大家一改之前懒散的工作状态,都低头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张依依唇角微抬,就这样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现状, 还不如他们针织厂呢,要知道经过她提出的绩效考核,他们针织厂,还有阳市下辖不少厂子,现在情况都要比这好得多。

背心的样式没什么好看的,她之前在供销社和百货大楼已经了解过了,在她看来,这里这样知名,估计也是跟地方政府的扶持有关系。

这个年代是计划经济,跟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有很大区别,就说这个厂里生产出来的背心,能够畅销并不是它有多么好,而是老百姓没有更好的选择。

本身就是卖方市场,商品供不应求的,再次的东西,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也仍然会卖的不错。

就比如供销社里不怎么样的糕点,即便再难吃,也还是会有人买的。

当然,计划经济也有计划经济的好处,最起码厂子都是国营的,只要生产出来就不会卖不出去,不怕有破产那一天,工人也都端着铁饭碗,不怕下岗。

但这也造成了工人们磨洋工的普遍现象,因为不管怎么做工作,只要没有犯严重的错误,铁饭碗就是铁饭碗,不怕被开除,还能传给儿子闺女。

张依依提出的绩效考核一个最吸引工人注意的,就是工资中加入了绩效部分,俗话说就是多劳多得,考虑到当前政治环境,她并没有把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也加进去,多得的那部分也是在现有工资水平的基础上额外增加的。

这样虽然不比几十年后真正的绩效考核制度有效,但怎么也不会比当前更差了,厂子效益上来了,自然也不在乎多付出的这些奖励。

不过这些政策还没有传到海市来,所以背心厂仍然是国营厂的老样子,整体看上去要比一般厂子强,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在车间走了一圈后,张依依发现了这里比别的针织厂强的地方,就是这里对质量的要求较高,尽管出产的东西跟别家厂子没有太大区别,但质量要好一些。

这也让她明白了百货大楼里面海市背心厂最受欢迎的原因,看来背心厂的领导也是有一定水平的,不过肯定不是眼前这个副厂长的缘故,因为从他跟工人说的那几番话,似乎都在对质检环节效率低表示不满。

这倒让她对背后做决策的那个人有兴趣了,也许是没见到面的一把手?

“副厂长您过来了。”一个浑厚的中年男声传来,张依依不由循声看过去。

来人腰背挺直,满脸正气,一看就是部队出身,男人大概四十多岁,穿着深蓝色工装裤子和半袖,说话不卑不亢。

“曹主任来啦,我带宁省的田厂长等人转转,刚才我看了质检那边,用不上那么仔细吧,你看车间堆了多少货等着呢,销售科昨天还跟我抱怨,说苏省那边百货大楼一直催着要,你这什么时候能出厂啊?”

副厂长语气多少有些显摆的意思,张依依一下子就听出来了,但也明白这个曹主任估摸就是她刚才好奇的那人了,不由想听听他会如何应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