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什么而来?又看到了什么而去?”
钟会对此心领神会,他背对着嵇康答道:
“我听到了所听到的而来,看到了所看到的而去……”
等到钟会面色铁青的离开之后,向秀走到了嵇康的身边小声提醒他:
“你得罪了他,对你是没有好处的……”
对此嵇康却丝毫不在意:
“我只是不愿意和自己讨厌的人说话而已……”
(二):绝巨源
从河东回到洛阳之后,对嵇康怀恨在心的钟会便大肆在司马昭的耳边进谗。
司马昭表面上安抚钟会的情绪,但心底里对他有关于嵇康的大多诽谤都不相信,也早就自然没有听到心里去。
不过在钟会走了之后,一旁的裴秀也提醒司马昭:
“虽说方才钟会对嵇康的话大多是出于泄私愤,可是据下臣了解,嵇康在河东的确大肆散播不利于大将军您的言论,以嵇康在儒林之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再这样让他煽动下去,恐怕局面会对您越来越不利。”
听了裴秀的话后,司马昭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不过现在的他还没有打算除掉嵇康。
这时,司马昭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人,便问裴秀说:
“对了,他回来了吗?”
裴秀知道所说的这个人是谁,便笑着答道:
“王昶病逝之后,他与王浑一同将王昶的灵柩护送至太原,在那里他们得到了左贤王刘豹的热情接待,刘豹还积极派人参与王昶的下葬事宜,随后他们一起回到了洛阳,您让他担任尚书吏部郎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现在正等待着您的召见……”
司马昭听后点了点头:
“好吧,这段时间让他远调荆州也算是大材小用了,你去向他传达我的命令,就说从今天开始他就转任我大将军府的从事中郎了,明天让他来见我吧。”
事实上司马昭和裴秀所谈论的这个人,就是在司马师死后被司马昭远调荆州的山涛。
第二天,山涛就来到了高都侯府。
而在山涛进入高都侯府的时候,恰好夜筝从□□经过,看到了山涛。
山涛看到夜筝就低着头给她拱手行礼:
“下臣拜见夫人……”
夜筝俯视着冲自己拱手作揖的山涛,随即笑着抬手示意他起身:
“先生不必多礼,我看您颇有些眼生,好像以前没有见过您。”
这时一旁的裴秀赶紧介绍道:
“禀夫人,这位是刚从荆州调任京都的从事中郎山涛先生,特来向大将军述职谢恩的。”
夜筝一听是大名的鼎鼎的“竹林七贤”,连忙予以回礼:
“原来是巨源先生,妾身对您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今日有幸一见。”
山涛始终低着头做出一副十分谦恭的模样:
“夫人谬赞了,在下不过是一介腐儒罢了,承蒙大将军不弃才得以重用。”
见时辰差不多了,裴秀拱手对夜筝说道:
“夫人,大将军还在书房等候,请容下臣先带巨源先生去面见大将军,稍后再向您请安。”
对此夜筝丝毫不在意:
“哪里,大人客气了,还是快快去见大将军吧……”
与夜筝短暂接触之后,裴秀便领着山涛绕过了夜筝,直接前往司马昭的书房。
在进入书房之后的一炷香时间之内,司马昭久久的凝视山涛却并没有说一句话,而山涛也是一直都没有出声,这可让夹在两人之间的裴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本想主动开口打破这尴尬的氛围,可是又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所以只能保持沉默。
过了一会儿之后,司马昭终于开口了:
“在荆州那几年呆的怎么样?”
山涛拱手答道:
“多谢大将军挂心,在下于荆州得到王老将军的照料与重用,一切都好,也十分感谢大将军不计前嫌给予在下信任。”
司马昭笑道:
“你不用感谢我,当初在你将一切对我们和盘托出的时候,是我大哥选择相信你,而你这段时间的表现也证明了你没有辜负他对你的信任,既然他选择相信你,那我也自然也会相信你,更何况你与我母亲渊源颇深,当年的事情你能够放下也是再好不过,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也希望有你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我身边出一份力。”
山涛拱手答道:
“在下愿意为大将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罢,司马昭话锋一转,对山涛提起了另外一件事:
“听闻你和嵇康、阮籍、向秀以及刘伶等人交好,可知他们对我的看法?”
其实在司马昭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山涛就已经觉察出了司马昭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所在,那就是“竹林七贤”的政治态度,为此他逐个向司马昭解释汇报:
“我们这些人之中,以嵇康的名声最为响亮,他不仅相貌不凡、文采出众,更重要的是他那一曲‘广陵散’世间无人能出其右,他的确对以大将军为首的司马宗族有些偏见;至于阮籍为人懒散好酒、深不可测;向秀也隐居河东不愿出仕;刘伶与阮籍一样好酒,提倡无为而治,对出仕积极性也很低;阮咸善通音律,但行事略显怪诞,为常人所不容;王戎倒是有意为朝廷效力,也颇有才干。”
上述话语之中,山涛简单的将“竹林七贤”的另外七人做了简短介绍,司马昭也因此得知了他们的态度:
“看样子除了王戎之外,其余的人都不愿意为我所用,真是可惜啊。”
话音刚落,司马昭又问山涛:
“你可听闻最近嵇康到处在文人墨客之中散播诋毁我的言论?”
山涛早就已经料到了他会这么问自己,这也是绕不开的,于是便答道:
“嵇康行事一向率性而为,若是有得罪大将军之处,还望见谅。”
司马昭笑着摆了摆手:
“巨源你误会了,我并非要治他的罪,只是想让他重归朝廷效力而已,若是对我有什么误会的话,我可以和他单独面谈化解矛盾,大家同为魏臣,自然应该同心协力,而不是相互攻击掣肘,你说对吗?”
山涛明白了司马昭的意思,他再度拱手答道:
“在下明白了,如今在下刚刚从尚书吏部郎转任,就由在下亲自写信与嵇康,保举他接替在下的官职。”
事实上山涛非常了解嵇康的脾气秉性,再这样放任他与司马昭对抗下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他才会选择用这种折中方式来尽可能的劝嵇康回心转意,尽管他对于自己的劝说到底能不能起到效果,是半点信心都没有。
对于山涛的这个建议,司马昭表示满意:
“那样也好,就拜托先生了……”
很快,山涛的亲笔书信就送到了嵇康的手中。
嵇康看了山涛的书信内容之后,什么也没有说,直接就丢到了一旁打铁的火炉之中。
对此向秀十分不解:
“我看巨源他说的有道理,就算你不愿为大将军效力,也不应该继续在民间散播诽谤他的言论了,否则等到大将军的耐心被你消磨殆尽,那么等待着你的是什么,你真的不懂吗?”
可是嵇康却丝毫不为所动:
“我知道巨源他一心为我着想,正因为如此司马昭才会让他写这封书信给我,但若是连我都屈从与司马昭的强权淫威,那么到时候还能有谁说句公道话呢?与其这样,倒不如和巨源彻底划清界限,以免到时候他因为我而受到牵连。”
不久,嵇康就回信山涛。
山涛看到嵇康的回信之后表情非常失落,他将信交给了一盘的裴秀,裴秀看后大惊失色:
“这……这不是找死吗?”
这封信的抬头就是“绝山巨源书”几个字,信中不仅拒绝了山涛的举荐,反而列出了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宣布与山涛断绝了友谊。
同时,嵇康将自己的书信公开传扬,由于他的这篇文章风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炼,所以很快传播的面积就越来越大,钟会看到之后如获至宝,立刻拿到了司马昭的面前添油加醋一番,诬赖嵇康有谋反之心。
山涛长叹一声:
“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够救嵇叔夜了……”
(三):广陵散
嵇康对于曹魏的当权者司马昭拒不合作且积极抵触的态度,让司马昭不得不调整对他的应对策略,这给了因嵇康先前羞辱自己而怀恨在心的钟会一个很大的机会,自嵇康回书山涛之后,他便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要整死嵇康,为此他在司马昭面前没有少进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