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固然是表情泰然轻松,可贾充的神经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直到这种紧张的压迫感令他再也没有办法镇定下去了,于是他连忙跪在地上向司马昭请罪:
“请大将军赎罪!下臣……”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的脸上却依旧没有半点愤怒的神情,反倒是起身走到了贾充的面前,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他:
“公闾,你不用担心,他说的话我又怎么可能会轻易相信呢?本来我也不想惊动你的,只是因为你恰好也在。对于那些不听我命令胆敢自作主张的人,我自然是不会手软的。”
说罢,司马昭将手轻轻放在了贾充的左肩之上,意味深长的问道:
“你说对吗?”
贾充很明白司马昭这是在杀鸡给猴看,他哪里还敢说什么。而司马昭随即又说道:
“今天三叔和玄伯兄长都来质问我入城时所发生的意外,我知道以他们两个人的性格肯定会追查到底,炎儿抓住了这个人还没怎么用刑他就全招了,可见背后主使的主使者不会用人,我想经过这件事应该可以让他长个记性,要不然等这个人落在了三叔他们的手上,恐怕结果……”
事实上话说到这里,司马昭想要袒护贾充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这一点贾充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他重重的将头磕在了地上:
“多谢大将军救命之恩!下臣必定肝脑涂地以报您的恩德!”
第三天,这个带头喊“大将军万岁”的男子尸首就被悬挂于他自己家中,廷尉何祯带人查验的结果是自缢而死。
同时何祯也在他妻子的手中得到了男子的亲笔遗书,声称他是因为对大将军司马昭的过分狂热崇拜,所以才会做出大逆不道、亵渎天子威严的事情来,因为担心廷尉追查下来所以才会选择自尽赎罪。
其实在此之前司马孚已经密令何祯调查此事,只是等何祯查到这个人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他只能将这件事的原委详细禀告给了司马孚。
司马孚看了看廷尉所写的结案陈词之后,发现所有的情节合情合理,完全没有任何漏洞,这本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这标志着其中并无其他阴谋。
可是老谋深算的司马孚却不会这么容易被糊弄过去,他立刻就明白了这其中一定是有人故意安排想要息事宁人的。
而有理由且能够办到这件事的人,就只有他了……
(十三):迫舆论
在司马昭刚刚班师回朝后不久,陇西方面又传来了好消息:
姜维得知诸葛诞兵败身亡,而司马昭又班师回朝的情报之后,认为再进攻长城夺取魏军雍州的粮仓大营已经没有了意义,所以他选择放弃继续北上,趁着夜色从沈岭前线退回汉中,此次北伐也就这样无疾而终,而魏国西境的危机也得以解除。
看到司马望送来的战报之后,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对着堂下的众人说道:
“若不是邓艾将军及时率军奔袭赶到,恐怕望兄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我早就和你们说过,只要有邓艾坐镇陇西,姜维就难以掠取我大魏的一寸一地。”
司马昭对邓艾的褒奖在钟会听起来却感到颇为刺耳,在他看来司马昭不止一次在众人面前提及邓艾的功勋,这是有意识的想要把邓艾提拔至心腹之臣的第一位置。
战后司马昭对于此次有功之人的封赏也开出一个详细的名单:
1、邓艾升为征西将军,前后共增加始邑六千六百户,替代司马望接管全部雍州防务;
2、司马望征召回朝,拜卫将军,令中领军,掌管宫中禁军;
3、钟会转任太仆,封陈侯爵;
4、王基转任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封东武候爵;
5、陈骞升任安东将军,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封广陵候爵;
6、胡奋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增加封邑两千户;
7、王昶增加封邑一千户,加上先前所封共计四千七百户,升任司空,但考虑其身体状况不予召回朝中,继续留守荆州持节都督诸军;
8、贾充进封宜阳乡候爵;
其余有战功者,诸如胡烈、州泰等人都不同程度的予以封赏。
从这份名单的受赏顺序来看邓艾是排在第一位的,而这恰恰是钟会最不能够容忍的,毕竟邓艾这一次只有牵制的作用,根本就没有和姜维正面对战,而钟会却认为自己在讨伐诸葛诞的战事之中屡献奇策,功劳绝对应该在邓艾之上,可司马昭却很少在人前提及自己,这次的封赏自己也是最少的,这让钟会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失衡。
在朝会之时曹髦看到了这份奏请封赏的名单,发现司马昭将该有资格得到封赏的人,一个不落的都写了进去,但是唯独有一个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名单之中,那就是司马昭本人。
其实细想一下也很简单,司马昭总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写应当如何封赏吧,这也将曹髦明目张胆的架空了,更会遭至朝堂上一些对魏室忠心耿耿之臣的反对和排斥。
不过这也等于将难题又丢回给了曹髦,因为司马昭此次身为平定诸葛诞之乱的军事总指挥,功劳理应是最大的,如果不封赏的话对外也难以交代。
然而相比起其他的人来说,司马昭的封赏才是令曹髦最为不愿意也是最为头疼的,他的爵位已经到了侯爵的最高等,如果再升高爵位的话,那就只有封公或是封王了,可是自从曹魏开国以来,从没有任何一个非曹氏宗亲封得公爵和王爵,一旦让司马昭得到了公爵甚至是更高的王爵,那么会更进一步的威胁曹髦的地位。
左思右想之后,曹髦决定暂时搁置对司马昭的赏赐,同时对于司马昭所提出来的所有封赏臣工一律予以批准。
这个时候朝中已经开始有些人对曹髦迟迟不封赏司马昭进行私底下的议论,但司马昭本人却似乎并不在意。
很快就有三个人上表推辞了朝廷给予自己的赏赐。
头一个就是坐镇徐州的胡奋,他认为自己在此次讨伐诸葛诞的战事之中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之所以能够斩杀诸葛诞也全都是因为之前陈骞和王基等人的功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享受这么高的荣宠和封赏;
第二个就是王基,他也认为自己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之所以最后能够获胜全都是底下的将士文官们筹谋作战得力,应当将功劳分给他们才是,这样一来也能够彰显司马昭对基层官员的重视。
这两个人的请辞表司马昭看后都对他们大加赞赏,他对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和妻子王元姬说道:
“玄威和伯興都是识得大体的人,他们的目光都看得很远。”
不过对于这第三个上表请辞的人,司马昭可就没有那么高的评价了。
他就是钟会,钟会在请辞封赏的奏疏之中声明自己并未亲自上前线与将士们奋力厮杀,实在难以担当如此丰厚的赏赐,他愿意以一个中郎官的身份在大将军幕府之中担任记室,继续为司马昭出谋划策。
司马昭看后不过是付之一笑:
“他这是在怪我没有让他得到领兵独自作战、建立军功的机会。”
王元姬历来对钟会就持保留看法:
“我看得出来,她一向以邓艾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如今邓艾身在雍州并未与姜维开战,就得到了整个雍州的兵权,可他却还是隶属文职,心生不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不过钟会这样的一个人是不能够被赋予过多权力的,否则恐怕他会做出格的事情来……”
司马炎听得出来母亲对钟会始终存有防备之心,不过他并没有就此发表任何的意见。
之后洛阳城内对于司马昭有讨伐叛逆如此大功,却没有被封赏的议论越来越多,而且这种传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到大街小巷人人皆知的程度。
更令曹髦感到紧张的,是讨论这些事的人大多数都是对曹髦和朝廷表示出不满的情绪。
这一次的事情让司马孚和陈泰想起了之前城门口入城式时所发生的事,于是他们立刻开始分头追查此事。
然而他们刚刚调查不久,就发现这次和上次明显不同,上次他们很快就查到了第一个高呼“大将军”万岁的人,不过很快这个人就自杀身亡了。
可这次他们连一丝蛛丝马迹都查不到,可见如果这两件事是有所关联的话,那么明显这次幕后主使的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完全没有露出任何马脚。而且他也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迫使曹髦不得不做出了封赏司马昭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