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蒙面人则趁这个机会,一个侧身冲破窗户逃出了书房。
而此时闻声赶来的家丁们还没有到,等到司马炎冲出书房想要追的时候,却发现蒙面人早就趁着夜色的掩护迅速消失了……
家老带着家丁匆匆忙忙的跑过来,见书房的窗户已经被撞破,而夜筝也似乎被吓得不轻,便上前询问司马昭:
“公子,方才我们听到夜筝夫人的呼叫声,是不是有贼子闯入?”
司马炎点了点头,家老看四下除了夜筝和司马炎之外也没有其他人了,再看向已经被撞破的书房窗户,便猜到了贼子已经逃走,便领着家丁们向司马炎和夜筝叩首谢罪:
“小人救援来迟,让公子和夫人受惊了……”
这时司马炎注意到被撞破的窗户损坏木角处,粘有鲜红色的血迹,他上前伸出右手指摸了一下这道血迹:
“这倒未必……”
随后司马炎对家丁吩咐说:
“你们立刻加紧对府中上下排查,任何一个身上有新伤的人只要发现就立刻拘押,我现在就去给母亲请安。”
吩咐完家老之后,司马炎便转身朝着王元姬的卧室走去。
在刚刚转身之际他看向了朝自己行礼致谢的夜筝:
“方才多谢公子及时出手相助。”
司马炎冷冷的说出了一番令人难以听懂的话:
“你不用感谢我,你的死活与我半点关系都没有,但如果你真的是那个人,就算是为了攸弟我也不会让你有闪失,不然他会伤心的……”
之后司马炎便直接前往了王元姬的卧室门口,而王元姬的卧室并没有半点动静,司马炎觉得有些奇怪,便上前伸手去敲房门:
“母亲,您没事吧?”
不一会儿屋内便传来了王元姬的声音:
“外面发生什么事了?如此吵闹……”
司马炎听到王元姬的声音安然无恙,总算是放心了:
“有贼子闯入了我们府中,还差点伤了夜筝夫人,不过刚刚已经被孩儿逼退了,现在家老正组织家丁在府中上下搜查可疑之人。”
王元姬听后回道:
“好,我知道了,没别的事你先退下吧,有什么收获再和我说……”
就在这时,家老慌慌张张的跑到了司马炎身旁禀报说:
“启禀公子,家丁们搜查至外院之时,见哑女手臂受伤倒在地上,她一个劲儿的指着围墙的方向,告诉家丁她听到了府中的动静便起身出房门想要出去看看情况,没想到蒙面人刚好和她打了个照面,蒙面人刺伤了她的左臂便慌慌张张的跳出围墙逃了出去……”
家老的这番话瞬间引起了司马炎的警觉:
“真有这么巧的事情?”
对于他来说,从一开始见到这个来历不明的哑女之时,他就从哑女的身上感觉到一股隐约熟悉的气味,这种气味硬要形容的话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却无法令他视而不见。
虽然先前她不顾生命危险替司马攸挡住了刺客的羽箭,但这并未打消司马炎对她的怀疑。而如今他刚刚发现贼子负伤逃走,刚好哑女在就被逃跑的贼子刺伤,这样的巧合是司马炎无法接受的。
不过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司马炎并没有立刻将自己对哑女的怀疑付诸于行动。
第二天,他趁着哑女跟对王元姬和夜筝夫人一同出城前往女娲庙,替讨逆的司马昭大军祈福之时,悄悄潜入了哑女的房间仔细搜查,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蛛丝马迹。
不过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哑女的房间里根本就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整个不大的屋内被收拾的齐齐整整,除了王元姬赏赐的衣物之外,连一本像样的书籍都没有。
与此同时,女娲也和自己的心腹箕伯再度接触。
一见到箕伯,女娲就表现出些许的急躁:
“看样子她也开始采取行动了,居然来碍我的事……”
而箕伯趁着四下没有旁人则对女娲说道:
“要不要我去除掉她……”
虽然女娲对当初没有杀死她而感到后悔,不过她之所以能够与伏羲和神农并列,深受盘古的器重与信任,正是在于她具备无能何时都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所以她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摇了摇头对箕伯说道:
“现在她和我都在王元姬和司马炎的眼皮底子之下,想要除掉她还不是时候。”
可对于诸葛绫的存在,箕伯还是很担心:
“可她见过你的真正样貌,也必然会知道你的真正身份,如果她挑起了你的面纱,那你不就危险了吗?”
对此女娲却并不担心:
“如果她想的话早就可以这么做了,但按照现在的情势来看她要么是真的伤到了脑子,要么就是有其他的盘算,我不想过早的去刺激她,还是静观其变为好……”
同时,女娲也对诸葛绫为什么会出现在书房感到疑惑:
“她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难道她也想找什么东西吗?”
(廿一):擢玄武
公元257年(魏甘露二年)七月,距离司马昭率领大军抵达丘头已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
为了保证魏帝曹髦和郭太后的安全,司马昭特地将他们留在了自己身后的项县,而自己则在丘头和陈泰等人一同指挥前线的战事。
而此时魏军和诸葛诞的叛军还没有任何的交锋,王基只是奉了司马昭的命令在寿春城外进行工程浩大的挖沟筑垒作业,同时遵照钟会的计策向寿春城内传达朱异援兵被击溃的消息,除此之外并未采取任何攻城的实质性军事行动。
站在城楼之上俯视王基动静的诸葛诞,从魏军的行动之中看出了他们的目的,他对身旁的文钦说道:
“看来司马昭的目的是想困死我们,所以才会用这种方法切断我们与城外的一切联系。”
而文钦手拿着刚刚从外围防卫军队之中所拿到的吴军旗帜,冷冷笑道:
“司马昭想要用这种骗三岁孩子的方式来削弱我们的军心士气,实在是太幼稚了。”
说罢,文钦便将这面军旗不屑一顾的丢在了地上,而诸葛诞在瞥了一眼吴军旗帜之后,顿是心中有了叛国之人并非是司马昭,而是自己的想法,因为是他向身为敌国的东吴求援,使得居巢、无强口的战略防御之地门户洞开,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他低声询问文钦道:
“现在军中的士气怎么样?”
文钦答道:
“放心吧,大家都没有受到司马昭这种幼稚伎俩的蒙骗,更何况城中的粮草尚可支应半年,王基又没有那个胆子强攻,我们就以逸待劳等待吴国的援兵到来,那时里应外合王基必然会被我们所歼灭,随后我们再去好好收拾司马昭。”
虽然文钦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诸葛诞此刻对能够击败司马昭已经不是那么有信心了:
“但愿如此吧……”
城中诸葛诞和文钦的不作为,反倒给了司马昭专心对付外来吴国援兵的空隙。
司马昭很快就得到了朱异正率领第二波援兵赶赴寿春的战报,而从荀顗定期从洛阳传来的书信之中,所提到的另一件事也引起了司马昭的注意,他看了看先前为自己献围点打援之策的贾充笑道:
“公闾啊,现在的局势果真如你所预料的那样,不过你预料到了开头,有人不在军阵之中,却连是谁会率领这次的援兵都猜到了。”
贾充不免对此感到有些诧异,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跟随司马昭身边多年并深受器重的荀勖,也有可能是太傅司马孚。在贾充看来荀勖比自己还要早效忠司马昭,资历自然是要比自己还要高的,至于司马孚就更不用说了,再加上他与急功近利的钟会不同,所以暂时被这个人所压制,他也没什么好不甘心的:
“下臣不过是说了一些浅见罢了,哪里比得上太傅和荀勖大人呢?”
见贾充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司马昭又再度大笑了起来:
“你猜错了,猜到朱异会再度领兵前来的人不是三叔和公曾……”
说罢,司马昭起身将手中的书信递到了贾充的手上:
“你自己好好看看吧……”
接过书信之后,贾充惊讶的发现荀顗在心中所提到的这个人,居然是年仅十岁的司马攸……
虽说司马攸从小就展现出他异于常人的天赋,不过仅仅凭借着四岁时和司马懿一同征讨王凌的唯一军事经历,他就能够如此精准的判断出孙綝会亲自驻军镬里,同时再度派遣先前被石苞和州泰所击败的朱异领军,实在令人感到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