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826)

作者:夜雪行寒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此时王元姬心中已经有所预感:

“父亲说的是……”

两人仅凭眼神交流,王元姬便从王肃的眼神之中确认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按照这则谶语之上所说,再结合“初阅者王也”的断言,王元姬推断出所说的应该是四个人,而如果将这则谶语和司马家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前三个的顺序应当是司马懿、司马师,以及自己的丈夫司马昭……

她的猜想再度得到了王肃的证实,随即王元姬也意识到到了另外一件事:

司马昭必然会在有生之年戴上王冕……

那么第四段所说的人,会是谁呢?

如果以这个顺序继续往下看的话,王元姬难免会想到司马炎和司马攸,而“有命自失继”的谶语,也让王元姬感到格外的忐忑与不安……

王肃最为关注的也就是这一点:

“眼下前两则已经应验,司马懿有王者之血却无王者之相,司马师有王者之相却并没有等到王者之实,至于你的夫婿司马昭,以他现在的声势与地位,恐怕不久就会戴上那顶王冕,恐怕最为关键的就是后继之人的选择了,我之所以把他支开和你说这些,就是认为现在说这些太早,但还是想让你心里有个数,将来若真有这么一天,不要让司马家重复袁绍和刘表那样的结局……”

其实王肃的话外之音指向已经非常明显:

司马师去世了,继承司马家的理当应该是司马攸,而因为司马攸年幼所以才像当年的孙权和孙策一样,由司马昭代为掌权,司马昭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只是代替亡兄司马师打理司马家和魏国的朝政,从未有过取而代之的意思,这就给将来司马昭之后的继任人选留下了一个不确定的伏笔。

接着王元姬又看了第二份简牍,结果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的事实……

这份简牍之上的内容同样简短,只有一行文字:

鸯出淮扬,其武勇非元上不可平,然剑锋过盛二者仅存其一……

相对于第一则管辂所留下的谶语来看,第二则显得不那么容易理解,不过王元姬与常人不同,她曾经在司马昭的案头之上看到了当初文钦的详细情报,其中就包括文钦之子文俶的内容。

虽然有关于文俶的记载十分稀少,几乎只有寥寥数语,可是王元姬却被他这份情报个吸引了,因为司马昭特地用朱笔在文俶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儿……

之所以看到这则谶语就让王元姬想起来文俶的原因,在于文俶有一个乳名叫阿鸯,很多与他私底下亲近的人都不叫他文俶,而叫他文鸯。而当初文钦和毌丘俭在淮南叛乱之时,文俶就是作为叛军的前头先锋,接连挫败了邓艾等将领。

至于接下来的谶语内容,在王元姬看来也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元上将其拆开,分别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字(司马师字子元、司马昭字子上),也就是说唯一能有能力压制得住文俶锋芒的人只有司马昭和司马师,但是两者只能存一,也就代表着无论谁去都没有办法活着回来了……

看完了这则谶语之后,王元姬的心情显得更加沉重。

直白一点来说,司马师等于是替司马昭去死的,而那时的司马师眼角上的毒瘤并不适合切除,但司马师却决定在平叛战争开始之前匆忙切除,将原来已经定好的三军统帅司马昭替换掉,以至于虽然平叛成功,却未能活着率领得胜之师返回。

在刹那间,王元姬意识到,文俶可怕到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才能收拾这件事,外人根本是不可能知道的,毕竟这卷写有谶语的简牍只有王肃有,而司马师之所以会突然改变心意,不惜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也要选择替换司马昭南征,理由也就只有一个了……

想到这里,王元姬的目光忍不住看向了已经命不久矣的王肃,更从他那充满自责和歉疚的表情之中,认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父亲,难道您……”

王肃眼含泪光的点了点头:

“没错,当初是为父把这两卷简牍交到子元手上的,因为我不想看到你失去自己的丈夫,从而眼睁睁的让子上死在文俶的剑下而坐视不理,所以我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将这件事告诉了子元。当初我的确是做了一个痛苦的抉择,因为子元是我一手教出来的好学生,他的成就足让为父引以为傲,更何况司马家和整个魏国在他的治理之下越来越稳定,如果不是我去找他的话,恐怕他也不会……”

说到这里哽咽的王肃实在是有些说不下去了,而一直不知道此事的王元姬虽然先前就已经想到了表面上的一层,那就是对阵文俶之时如果是司马昭在军中的话,恐怕他早就没命了,所以司马师突然变更计划无形中保住了司马昭的性命。

不过时至今日,王元姬才彻底明白,司马师不是无形当中保护了司马昭,而就是代替司马昭去死的……

这时王肃握着王元姬的手哭诉道:

“子元的事情我已经错过一次了,但司马家的下一代绝不能再错,你一定要好好看着他们,切莫让司马家步上曹家的后尘呐……”

王肃的这番话说得很重,甚至有些意同谋反的嫌疑,但是王元姬却很能够明白他的苦心,其实她自己早就已经有所预感了……

不久王肃便撒手人寰,终年六十二岁。

由于他本人在学术之上有着很深的造诣,王家的门生故吏也遍布朝野,所以在他出殡之时,自发参与送葬队伍的儒生高达数百人之多,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嵇康以及慵懒的阮籍也都参加了出殡的队伍,送王肃最后一程。

而为了表彰王肃生前为朝廷所作出的贡献,在司马昭的倡议之下,魏帝曹髦下诏追赠王肃为卫将军,谥号为景。其长子王恽袭其兰陵候爵。

王肃的去世对王元姬来说打击的确不小,但更让她感到忧心的,却远不止这些……

这也是为什么当她听司马凡提到“龙虎之孙”之时,神经会高度敏感的原因所在。

(二十):暗较劲

散播司马攸为“龙虎之孙”的消息来源,王元姬派遣留在洛阳的杜预去暗地里搜查,不过杜预暗访了许久依旧是一无所获。

当他将这个结果告诉王元姬的时候,加重了王元姬的担忧,她对杜预说道:

“竟然连散播消息的源头都找不到,可见这个人是有心散播而且做事不留任何蛛丝马迹的,其用意实在是令我感到心惊和不安……”

杜预也认为刻意散播司马攸是“龙虎之孙”的人动机已经不纯:

“恐怕这个人就是直接冲着炎公子和攸公子去的,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引起他们二人之间彼此的猜忌和敌视,他目光如此长远而且善于诛心,不可谓不狠毒……”

既然这件事已经引起了王元姬的警觉,她就不可能再坐视不管,于是她吩咐杜预道:

“这件事一定要追查到底,还有,以我的名义警告那些还在散布‘龙虎之孙’流言的人,如若再犯必定严惩,要遏制这种流言的进一步扩散。”

杜预领命而去之后,王元姬的心中仍旧是不得安宁,她总觉得自己好像还有什么是没有注意到的……

入夜之后,高都侯府陷入了一片静谧之中。

但是却有一个人的身影出现在了司马昭书房门外,她趁着没有注意到自己悄悄的推开了房门,然后潜入进去开始在书架和案头上寻找些什么东西。

而就在这个时候,书房的门突然被推开……

手执小蜡烛的蒙面人立刻抬头看向了门口,结果发现站在书房门口的人,居然是夜筝……

一看到有蒙面人在书房鬼鬼祟祟的,夜筝当即吓得大叫起来:

“你是什么人!”

她的叫声立刻惊起了高都侯府其他人的警觉,而离书房最近的是司马炎的卧室。

他一听到夜筝的叫声,连外衣都顾不得穿就提着长剑冲出了房门。

当他赶到的时候,蒙面人已经挥舞着手中的匕首打算杀夜筝灭口了,幸好司马炎及时挥剑将其逼退。他挡在了被吓到花容失色的夜筝面前质问面前的蒙面人:

“你到底是谁?”

蒙面人并没有回答他,她看到司马炎手中的那柄长剑就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于是她在看了一眼身旁的窗户之后,便突然伸手将一颗婴儿拳头般大小的红色球体丢向了司马炎,司马炎本能的挥剑将红球劈开,瞬间一股红色的烟雾在他的面前米散开,遮挡了他的视线。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