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司马昭还奏请曹髦,敕封邓艾为邓候,封邑两千户,其中抽调出五百户封赏给邓艾的儿子邓忠,敕封邓忠为亭候。
对此曹髦根本就没有不同意的立场,于是便逐条批准。
站在堂上的钟会见邓艾的爵位比自己还要高,而邓忠居然和自己同列为亭候,封邑也比自己多出两百户,这让他的心态进一步开始失衡。他更在意的不仅于此,如今邓艾身处陇右可谓是如鱼得水,以后建功立业的机会必然会比自己多出许多,而自己一直困在这洛阳城内,纵然司马昭对自己还算是礼贤下士,但地位始终无法超越其兄长。
想到这里,他不禁开始为自己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公正机会而愤懑不已。
可冷静下来一想,钟会认为魏境西部邓艾已经扎稳了脚跟,又有司马望在,他已经没有插手的余地了。
此时,他的眼光已经放到了东南……
在邓艾被封赏的同时,作为战败者的姜维此刻方知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回到营帐之中的他失魂落魄的坐在胡床之上,而这时他已经完全弄清楚刘禅这么做的目的了,虽然在战败之后,刘禅并没有追究姜维战败的责任,反而还派出素来与姜维不和的黄皓来传召,宽慰姜维。
可是从黄皓的脸上,姜维看得出来刘禅并不是不要治自己的战败之罪,好彰显他宽待臣下、海纳百川的帝王气度,而是想要让姜维主动认罪,并且这是有期限的,一旦姜维故意不理会刘禅的心意,那么刘禅就不会对姜维客气了……
无奈之下,姜维写下了罪己状交给了黄皓,声称这次战败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辜负了陛下对自己的期望,更令蜀中子弟枉死近两万,使得百姓对他怨声载道,陇西更是动荡不安,所以姜维请求辞去大将军的职务。
刘禅看到姜维的罪己状之后非常满意,而黄皓也小声为恭贺道:
“陛下真是英明,利用这一招使姜维自己将大将军的职位交出来,如此一来就不会有人能够威胁到您呢。”
刘禅也对自己这次所玩的手法颇感得意:
“牺牲了近两万人代价的确是大了一些,不过即便是这样,朕也绝不希望蜀国再度出现诸葛亮那样威高震主的人物存在……”
事后,刘禅批准了姜维了请辞收回了大将军的虎符,贬其为后将军,但是还让他继续行使大将军的职权,可谓是用心深远……
(廿三):自请命
雍州的战事大致落停之后,魏国暂时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可这种安宁对于司马昭来说极为短暂,因为他已经隐隐预感到了位于大魏东南侧的吴国应该不会□□分,尤其是在文钦父子投降了吴国之后,司马昭认定文钦必然不会甘心先前被司马师所败,从而寻找战机利用吴国的势力北伐魏国来向司马氏复仇。
而在邓艾平息了姜维北犯的战乱之后,同样不甘心屈居于邓艾之下的钟会,也敏感的察觉到了东吴方面不寻常的气息。
从邓艾被封侯的那一天起,他便经常把自己困在书房之内察看淮南一代的详图,有时甚至琢磨到连晚膳都忘记去吃了。
由于钟会在进书房之前吩咐过不允许任何人打扰,所以下人们也不敢擅自接近。
身为他夫人的司马静见钟会如此的废寝忘食,便亲自端着酒菜来到了书房之内。
看着钟会手持烛台的钟会站在墙壁上所悬挂着的巨幅地图之前,她发现烛火照得最为通亮之处,便是淮南和徐州一带,司马静便猜到了钟会看图的中心是在这里。
她将饭菜轻轻搁在了案面上,轻声问道:
“怎么突然看起这个地方来了?”
虽说钟会吩咐任何人不允许打扰自己,可是身为司马师长女的司马静却是个例外,自从嫁与钟会之后,她深受钟会的宠爱,人前人后皆是如此,钟会也从来没有因任何事与她发生龃龉,不过两人之间过于相敬如宾,反倒不像是普通的恩爱夫妻。
见司马静来了,钟会转过身走到了书案前将烛台放了下来:
“夫人有所不知,我大魏虽然一直将防御重点设置在雍州和汉中的边境,但多年来吴国侵袭我荆州、淮南一线的次数也不少,如今文钦投降了东吴且颇受孙峻重用,不仅被任命为都护、假节,就任镇北大将军,遥领幽州牧,还被封为谯候,由此可见日后文钦很有可能会左右孙峻所做的军事决策。”
司马静还是没有能够领会钟会的意思:
“就算是如此,如今姜维刚刚被击退,吴国已经错失了北伐的时机,他们真的有可能会独自出兵吗?”
钟会笑道:
“虽然我大魏在雍州接连击退了蜀国的北犯,可是对我雍州的兵源消耗也很大,而关中之地的预备兵役也几乎被抽掉光了,事实上大将军已经不得不从兖州和豫州抽调兵马秘密调至三辅了,但大规模的运兵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保密的,再加上文钦虽然人在吴国,但是在魏国还有一定的人脉和眼线,这件事恐怕想要瞒过他很难,而文钦也必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所以我想吴国不久必然会出兵北进。”
说罢,钟会当着司马静的面将自己对邓艾数独立功得到超越自己的封赏表示出不满:
“我的才能不输于任何人,只要给我机会,邓艾所立的功劳对我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而这次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才行……”
之后,钟会在私自面见司马昭的时候,将自己先前和司马静所说的话原样转述给司马昭听,并竭力主张一定要早作防备。
司马昭基本认可了钟会的判断,在赞赏钟会具有深远的战略目光之余,也询问钟会道:
“既然士季看出了东南方向潜在的危险,那想必一定为本候想好了对策吧?”
钟会答道:
“正是,以往东吴主要的进攻方向无外乎两个,其一是以襄阳为中心的荆州,其二便是以寿春为中心的淮南,而这两个地方分别有王昶和诸葛诞这两名身经百战的将军坐镇,城防工事也修筑的十分牢固。恐怕这次孙峻和文钦会反其道而行,改由位于长江出海口的江都港沿中渎水直取高邮,进而对青徐两地发起进攻。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荆州和淮南一带的防线,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要派遣一员得力干将领兵驻扎淮泗,严防吴军。”
司马昭听后点了点头,随即又问:
“那依士季之言,何人能堪当此等大任呢?”
事实上在钟会向司马昭进言这些的时候,司马昭就已经察觉到了钟会有毛遂自荐之意,但是他却不说破,想要让钟会自己说出来。
而司马昭的这个问题也直接说到了钟会的心坎里,他见司马昭主动问了,便拱手对司马昭说道:
“下臣虽追随岳丈(即司马师)与大将军多年,备受重用却鲜有功绩报答,令下臣这些年寝食难安,如今青徐大战在即,恳请大将军准允下臣领兵南下,击退吴军以报效大将军。”
先前司马昭就曾经在和王元姬的探讨之中聊起过钟会,王元姬认为钟会虽然有才能,但是因为其胸怀野心所以具有不确定性,用起来一定要谨慎才行,所以司马昭一直以来都没有给予终于领兵上阵的机会,而是将其留在洛阳以参政文官待之。
如今钟会主动向自己提出要领兵的请求,司马昭认为如果不给他这个机会的话,恐怕钟会真如王元姬所说的那样会被憋出毛病来了,更何况对于司马昭来说现在也是时候该放钟会出来了,从而为将来的局面提前做出准备……
于是他便笑着抬手示意钟会起身:
“士季不必如此,其实我早就有意要让你参与军事,可是令兄钟毓老先生年事已高,不久将的将来就是钟氏一门的继承人,同时你又是静儿的夫婿,先前与静儿有婚约的张固战死疆场,我和夫人都不想让静儿为你而担心。不过你这样的大才始终是需要机会展现自己才能的,既然如此,徐州方面我就交给你了,如果吴军不来犯固然最好,若是果真如你所言来了,我想凭你的能力也是不需要担心的,我就在洛阳城等你凯旋归来……”
钟会见司马昭终于答应让自己领兵前往徐州,当即跪在地上信誓旦旦的答道:
“下臣必定不会让大将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