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局势对司马懿越来越有利,而这个时候钟毓却站出来再度发出了与蒋济、高柔截然相反的声音:
“太傅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这不假,然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太过巨大,使得我们不能轻易让他领兵出征,否则很有可能会引起吴国的恐慌,到时候要是再把陆逊给逼出来,那这场战事可就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了,为此我建议改派旁人前去为好。”
“哦?不知钟大人所说的是谁呢?”
钟毓的话引起了两派不同意见的关注,他们都好奇此时朝中除了司马懿之外,还有谁够格、够威望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面对众人怀疑的目光,钟毓十分淡然的对曹芳说:
“微臣建议由大司农桓范前去……”
此话一出再度引起了朝堂上下的一片唏嘘,更让桓范和邓飏始料未及,他们没想到出言向曹芳推荐桓范的人,居然不是曹爽而是钟毓。
大吃一惊的不止是桓范和邓飏,就连曹爽也是想都没有想过,惊讶之余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钟毓和桓范之间关系的猜疑,他心想为什么与桓范表面上和钟毓之间没有任何交集,而钟毓却会帮助他说话呢?难道桓范想要掌握兵权事先秘密与之串联的人还不止是自己吗?
当初何晏在自己耳边所说的话与现在的情景交合,使曹爽彻底失去了对桓范的信任。
虽然钟毓是钟繇的嫡长子,依靠其父亲生前的威望在朝中受人尊敬,但钟毓实际上却并没有过度涉足于政事的经验,同样的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那和司马懿、曹爽这样的人相比力度要小得多,就连蒋济也比不上。
此时曹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他若是公开表示支持钟毓所说的话,哪怕是只有一句,那么对桓范的帮助也是决定性的,然而他却保持了沉默。
早在当初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出权力中心开始,曹芳就对司马懿感到有些愧疚,这次蒋济提出来让他去统兵伐吴,于公于私都和他的心理想契合,所以曹芳几乎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蒋济的建议,并且还暗中向大将军曹爽施加压力:
“朕觉得此时荆州局势不容乐观,还是尽早派遣太傅前去结束为好,大将军你觉得呢?”
眼看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曹爽也无可奈何,毕竟若吴国真的全面占据襄阳郡,那么整个魏国都会为之惊恐,到那时自己手里攥着再多的拳头也没有用处,所以只好保持沉默。
(四)
最终曹芳在没有遭到任何阻力的情况之下,颁布了诏书,并且亲自将兵符交到了司马懿的手中:
“太傅一生为我大魏劳苦功高,让您这么大岁数了还要劳师远征,朕实在是于心不忍,可此刻乃是我魏国危急存亡的关口,眼下也只有您能够力挽狂澜了。”
自从就任太傅以来已经多年远离军政的司马懿,跪在地上双手接过兵符向曹芳谢恩:
“老臣虽即将成为冢中枯骨,但若是陛下需要老臣的话,那老臣也会为陛下竭尽全力。”
面对到手的兵权就这么被司马懿夺走了,桓范和邓飏虽然脸色铁青但依旧保持了应有的素养和镇定,桓范也意识到表面上司马懿虽然什么也没做就重新掌握了兵权,但事情绝非那么单纯,自己这次的确是有些轻敌了……
曹爽虽然名义上被迫同意了司马懿再度掌兵,不过他不会傻到坐视司马懿就这样东山再起,所以他采取了一个看似折中的方式:
依旧保留曹彦荆州都督的职位,司马懿领兵却没有任何的职位,并且以司马懿“政务缠身”为理由,规定司马懿在战事结束之后交出所有的兵权马上返回洛阳,由当地主政的官员负责料理后事,也就是说司马懿手中的兵权只是暂时的。
但司马懿依旧接受了这显而易见的限制和防范。
离开洛阳的前一夜,时任散骑常侍的钟毓正坐在家中一个人自斟自饮,但他并没有因为浊酒带来的醉意而失去了敏锐的观察力,所以他在有人在他背后接近到十五六步的距离时,还是在第一时间内发觉了:
“怎么?大半夜的不睡觉找我有事吗?”
这名年约十七岁的少年本想蹑手蹑脚的走到钟毓身后吓他一下,但是没想到还是被钟毓发现了,于是他便光明正大的绕到了钟毓的正前方,乖乖的坐了下来:
“也没什么,我只是来恭喜兄长您达成计划罢了……”
低头端着酒盅刚刚放到唇边的钟毓,一听面前的少年这么说,马上微微抬起头注视着他的眼睛:
“士季,你在说什么?”
这名少年,便是钟毓的弟弟、也正是钟繇的老来子:
钟会。
“难道弟弟猜错了吗?”
见钟毓仍旧打算和自己装糊涂,钟会笑了笑:
“先前你极力促成由曹爽那不成器的弟弟曹彦就任荆州都督一职时,恐怕就已经料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了吧?这位新任的荆州都督还真是和他的窝囊废兄长如出一辙啊,居然再度上演了战败后嫁祸他人的戏码,实在是半点新意都没有……”
听着钟会的分析时钟毓始终保持安静,他没有插嘴打断他,更没有否定他的意思,而钟会也从他的眼神之中得出了钟毓想要继续让自己说下去的意思,于是便继续着他的推论:
“局势如你所预测的那样,荆州的战事陷入了濒临崩盘的险境,而貌似还存在着别有用心的人在惦记着荆州的战事,兄长你以及你身后的那位大人物为了对付这个人,所以才会特地在朝堂之上举荐他吧,如此一来既能打乱那个人的计划,又能造成曹爽对他的猜忌,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钟毓听后笑了笑:
“你的推论是不是有些太过武断了?我若是举荐这个人,万一得到了曹芳和朝中大臣们的拥护,那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对此钟会也自有一番解释:
“这正是你们的高明之处,虽然兄长你的才能不亚于已故的父亲,但是你常年都很少过问政事,更很少参与朝堂的纷争之中,所以在文武百官之中的声望并不高,说出的话分量自然也比不过两位辅政大臣,反而会让他们措手不及,将那位胸怀野心的人物暴露出来。”
的确,事实几乎和钟会所说的相差无几,事情会演变到这个地步完全在司马懿和钟毓的计划之中,而绕了这么打一个圈子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针对想要通过战功累计声望的桓范。
不过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除了制定计划的司马懿、司马师和钟毓三人之外,先前钟毓并没有将这件事透露给任何人知道,包括自己的亲弟弟的钟会,然而钟会却仅仅凭借着自己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就猜到了真相,着实还是让钟毓暗地里捏了一把冷汗的……
在出征之前,司马师曾明锐的察觉到荆州的局势可能不止是吴国那么简单,所以他对司马懿建议说:
“父亲,虽然眼下蜀帝刘禅并没有与吴国配合出击,袭取魏兴、上庸两地的行为,但蒋琬依旧在积极筹备水师战船,可见如果一旦荆州的局势发生大的变化,蜀国可能会改变初衷参战,到时候我们要面临西、南两个方向的敌人。”
司马懿也注意到了蜀国的动向,于是他问司马师说:
“师儿,那依你的意思应该怎么做呢?”
早就已经想好对策的司马师从容答道:
“由孩儿亲自前往上庸,以视察为名义暗中调度兵马,以防蜀国随时趁虚而入,同时将这个消息故意泄露到南郑和成都两地。”
一开始司马懿要暗中前往上庸调度兵马,这的确是未雨绸缪的好手段,不过他却又故意将消息走漏出去让敌人知道,这就让邓艾就有些不理解,不过他很快就想通了:
“我明白了,长公子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蜀国知道我们已经有了防备,如今太傅重新掌兵必然会在吴蜀两国引起波澜,由长公子坐镇上庸的话,即使蒋琬不怕,那刘禅也必须要好好掂量掂量了,趁此机会我们可以集中全力对付朱然。”
最终司马懿同意了司马师的建议,让他前往上庸公开调度兵马,然后自己带着邓艾和诸葛诞二人南下襄阳,此时朱然已经攻克了隆中,对襄阳完成了全面合围,而年过六旬的司马懿,则不得不去收拾这已经混乱不堪的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