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马上就遭到了蒋济的驳斥:
“大将军此言差矣,朱然在猇亭一战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吴国上大将军陆逊的器重,对于此人一定要多加防范,决不能轻忽大意,况且荆州一带我大魏并没有可以独镇一方的守将,若是吴军真的大举犯境使得荆州失守,那么整个洛阳就会暴露在吴国的面前。”
除此之外蒋济也对蜀国的动向表示担忧:
“根据线报,蜀国大司马蒋琬这些年来一直屯兵于汉中,积极筹兵备战,意欲再度犯我边境,听闻最近他一直在秘密打造水师战船,随时可能会改变战略方向从西往东进攻,此次吴国大举出动,蜀国恐怕不会无动于衷,万一是他们两国结盟再度合纵,荆州便很有可能会出现西、南两个方向的夹击,那样以来危险性会比以往更大,还请陛下明察!”
曹爽对蒋济公然在朝堂之上反驳自己的论断感到强烈不满,可他毕竟是四朝老臣,自己将他明升暗降已经招致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更何况这次他所说的又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自己就算是有怨气也不能公然发泄出来,只能佯装大度和谦逊的对他说:
“太尉大人多虑了吧?本侯听闻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扬言要北伐我大魏的声音就渐渐消沉下去了,这些年来也不过有几次小规模的摩擦罢了,而且每次都是以我大魏获胜而告终,近几年来蜀国都没有再度起兵的动向,更何况蜀国的元老战将都已经不在人世,就算是蒋琬有这个心,恐怕也没这个力了吧?”
另外曹爽也认为蒋济对荆州战场的未来形式有些过于担心了:
“朱然和诸葛瑾的兵马总计不过是八万人,而荆州集中了我们的兵马近十三万人,兵力对比上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我只需要派遣散骑常侍曹彦坐镇荆州,便能够轻松退敌。”
一听曹爽要让毫无领兵经验的曹彦领兵荆州,桓范心中悬起的石头当即落了下来,因为他很清楚曹彦根本就不是朱然的对手,此次出兵必然会落败,到时候自己就有机会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蒋济再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散骑常侍虽然是曹氏宗亲,地位尊贵,可他并无实际领兵作战的经验,恐怕难以堪当一州防卫之重任,依微臣之见,兰陵候陈泰曾领兵陇右,其指挥才能更是长期受到太傅的影响,微臣愿以性命担保他定然能够不负圣恩,凯旋而归!”
“以性命担保?”
对于蒋济以性命举荐陈泰的行径,曹爽根本不屑一顾:
“我倒是想要请教一下太尉大人了,若是荆州失守了,你丢了项上人头事小,我大魏的国政社稷能够因此而换得平安吗?”
就在蒋济和曹爽两方争执不下之际,同样担任散骑常侍的老臣钟毓站出来对曹芳说:
“陛下,微臣以为可让散骑常侍曹彦都督假节、荆州军事。”
虽然一直以来钟毓都是站在司马懿一边出谋划策的,可除了桓范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如今钟毓向曹芳表奏曹爽的弟弟曹彦而荆州都督,总领一州防务,任谁都看得出来他是为了帮助曹爽说话,也就是说钟毓的立场已经偏向于曹爽。
由于钟毓是钟繇的长子,钟繇又曾经位列三公,在朝堂之上拥有很高的人望,再加上钟毓一般在朝堂之上是不发表言论的,所以他这一突然的开口,顿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而他的这句话对于曹爽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然而却引起了桓范的警觉,他知道钟毓对司马懿是绝对忠心的,万万不可能真心实意的为曹爽说话,他之所以会帮助曹爽提携曹彦,背后一定是有什么盘算和阴谋的。
很快桓范的猜想就印证了,钟毓还没有等曹爽高兴太久,就立刻补充说道:
“只是曹大人(即指曹彦)并没有去过荆州,对那里的军情防务不甚熟悉,微臣认为最好还是派一人辅佐为好。”
曹芳问钟毓说:
“不知爱卿所推荐的人选是谁呢?”
(二)
钟毓答道:
“微臣建议襄阳太守胡质就任荆州刺史,此人曾担任东莞太守,为官多年颇有政绩,先前在任的九年之内百姓安居乐业、将士恭敬从命,后来被征调为襄阳太守,使得襄樊一代的民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朝廷征召了数万兵丁,他对荆州和吴国的情况非常熟悉,由此人辅佐曹大人的话,会更加稳妥一些。”
在曹爽看来,刺史虽然是一州的父母官,可说到底不过是个敲图章的角色罢了,他真正想要的是荆州一地兵马的掌控权,如今钟毓已经帮助自己达到了这个目的,至于谁去担任荆州刺史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借此还钟毓一个人情也不是不可以。
就这样,曹爽同意了钟毓就提携胡质为荆州刺史的建议,曹芳也下诏了。
散朝之后,邓飏和桓范追上了得意洋洋的曹爽并且叫住了他:
“大将军且慢……”
曹爽转过头看着满脸严肃的桓范和邓飏,觉得他们肯定找自己肯定没什么好事,于是便皱着眉头问道:
“二位大人找本将军有什么事吗?”
因全盘计划被曹爽一人鲁莽的打乱,从而使得自己跃居军职进而逐步攀升的计划受到影响,桓范的心情很糟糕,一时间也就顾不得什么礼仪素养了:
“大将军为何要答应让胡质擢升为荆州刺史?”
自从把持军政、权倾朝野之后,曹爽的眼界便越来越高,已经容不下不同意见的声音,见桓范用这种质问的口气对自己说话,显然他是不赞同自己这个做法的,这让曹爽心里感到很不舒服,自然也是没有什么好脸色的:
“怎么?大司农对此有什么意见吗?”
因为自己方才过于心急,使得对曹爽的口气有些失去控制,桓范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态度:
“下官方才言语冒犯了,还请大将军恕罪。不过既然已经让令弟曹彦担任荆州都督了,为什么还要让胡质就任荆州刺史呢?他可并不是大将军您的人,这么做是不是有些冒险?”
“冒险?”
曹爽对桓范的话不屑一顾: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胡质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大司农这话说重了吧?现在所有先前追随司马懿的人都已经投靠了我,就连和司马家有姻亲的羊家也被司马懿父子疏远了,本将军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说罢曹爽也不打算再和桓范讨论这件事,随便找个理由便离开了:
“本将军还要回去统筹抵御吴国的具体事宜,就不奉陪你们二位了……”
目送曹爽离去之后,桓范的内心始终感到不安,他转而问身旁的邓飏说:
“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注意过胡质这个人,你给我好好调查一下他的背景,看看他是否与司马懿之间有什么牵扯……”
曹彦到达荆州之后,便正式从刚上任的荆州刺史胡质手中接过了荆州所有的兵权,而胡质对此显得非常配合,完全以曹彦马首是瞻,这让曹彦非常满意。
可曹彦想起了临走之前邓飏对自己所说的话,那就是不要让胡质参与对吴国的战事指挥之中,曹彦知道平素曹爽十分仰仗邓飏的谋略,所以也受其影响非常尊敬邓飏,因此他以“坐镇后方、督运粮草”为由,将胡质支到了新野。
不久,朱然和诸葛瑾的大军就攻破宜城,然后诸葛瑾按照原定计划分道柤中,朱然则集中全力沿维水向樊城推进,从曹彦到荆州不到十天的时间内,他便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处境……
为了防止朱然攻下樊城危及襄阳,曹彦慌忙之下调集人马到中庐城内防守,抵挡吴军。
与此同时,先前未能与王凌交手被孙权强令召回的诸葛恪,此战亲自领兵依然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带领着五万大军与全琮分兵两路,自己率兵经由先前让他饮恨半途的舒县进发,突破无强口后直奔六安而去。
而麾下拥有八万之众的全琮则绕过了吴国多年未能攻克的战略要地合肥,打算沿着肥水在诸葛恪牵制六安城内守军的同时进逼成德,等到诸葛恪攻克了六安之后再合兵突破芍陂直取王凌的大本营寿春。
对于诸葛恪和全琮此次的大举来犯,王凌是早有准备的,他与扬州刺史孙礼商量之后,决定将有限的兵力收缩至芍陂一带,在这里设立防线与吴军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