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我滚出去……我永远不想再看见你……”
面对精神状况已经接近崩溃的夏侯玄,何晏笑道:
“如果侯爷您不想看见我,那么我当然可以现在就离开,不过还要请侯爷您想清楚,就这么放任司马师,难道会是您九泉之下不能瞑目的妹妹想要看到的吗?”
最终何晏仍旧是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不过他与夏侯玄这番极不愉快的交谈,但就连何晏自己也没有料到,他刻意提起了这件当年的往事,却无形当中勾起了夏侯玄对夏侯徽之死的怀疑,也为日后他与司马师之间彻底决裂埋下了伏笔……
下:三子尽落子上封侯,父子决裂搬离侯府
何晏的铩羽而归早就在桓范的预料当中,为此他在事后与邓飏的密谈之中戏言道:
“看样子你给我们这位驸马大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啊,要不然他也不会以如此自讨无趣的方式来吸引曹爽对他的重视了……”
虽然表面上邓飏被世人与何晏、丁谥三人相提并论,他们三人是曹爽身边最为亲近的谋士成员,也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了,不过在邓飏眼中来看,最瞧不起的人就是何晏,比起智谋他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比个人素养他更是离丁谥差了一大截,被桓范利用完遗弃之后便投靠了曹爽这座未来的靠山,却基本没能起到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谈到何晏时,邓飏也将对他的看法毫无保留的说与桓范听:
“当日何晏一直暗中帮助曹植,后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他为了自保杀死了同为驸马的荀恽,间接帮了以你一个大忙,之后他对你来说可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你还要留着他呢?要知道他可知道你的真实身份,万一到时候……”
“现在说一点作用也没有还为时过早……”
桓范的话引起了邓飏的好奇,自从桓范准备清楚所有知晓自己面目之时,就已经暗地里和邓飏、令狐愚以及何晏接触,并且和他们达成了共识,然后才会有董白、郭配、荀恽的相继死亡,就连郭淮和司马孚也险些命丧他手,可是因为桓范看透了何晏爱慕虚荣且华而不实的本质,所以后来就迅速将他排挤出核心之外,只是没有公开撕破脸面而已。
“怎么?难道你先前所说那足以彻底改变朝中局势的第三颗棋子,不是夏侯玄吗?”
面对邓飏的疑问,桓范笑而不语,他端起了面前席案上的茶盅轻轻放到了唇下,微微闻了闻茶盅内飘散而起的香气后,他才稍稍喝了一点,随即又将茶盅放回了案面:
“夏侯玄在夏侯家中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先帝曹睿对他比较厌恶,但曹睿去世之后,他原本可以执夏侯家之牛耳来影响整个朝政的格局,可是他却放弃了这个机会,使得夏侯家的另外一个人有机会可以站出来,那个人就是夏侯霸。至少目下来说夏侯玄就算是摆明旗鼓站在曹爽这一边,对于朝臣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根本形不成什么大的冲击……”
这倒是让邓飏愈发对桓范口中的这“第三颗棋子”感到好奇了:
“那这个人不是夏侯玄,有会是谁呢?”
即使是面对邓飏的再三追问,可桓范依旧没有告诉他,而是露出了神秘的笑容对他说:
“现在说出来游戏就不好玩了,过不了几天你就会知道了……”
三天之后,曹爽在朝堂之上突然向魏少帝曹芳上表了一份奏章,曹芳看了之后忍不住大吃了一惊,而群臣看到曹芳的反应之后也感到唏嘘不已,站位比较靠近的蒋济小声对高柔说:
“真不知道这位大将军又要提携哪个心腹了?”
不过很快曹芳的目光就转移到了司马懿的身上,他随即又问曹爽说:
“大将军,你奏表之中所举荐之人的性命可否有误?”
曹爽脸上露出了十分确信的表情反问曹芳说:
“陛下为何有此一问?莫非微臣举荐的这个人选陛下您不满意吗?”
年仅八岁的曹芳就算是天资聪颖,也很难理解曹爽到底想要做什么,于是他只好将话挑明了问:
“你的奏章之中写得非常明白,请朕册封司马昭为新城乡候……”
当曹芳说出这句话后,殿下的群臣一时之间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目光,他们谁也没有想到,曹爽居然会向曹芳请求册封自己头号政敌司马懿的儿子:
司马昭。
就连蒋济和高柔一时之间也很难猜透曹爽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整个大殿之上鸦雀无声,臣子们甚至连大喘气也不敢了。
而群臣会有这样的反应完全在曹爽的预料之中,他随即对曹芳拱手说:
“启奏陛下,微臣认为太尉之仲子司马昭德才兼备,颇有太尉大人良臣的风范,将来也必定会成为我大魏的栋梁之才,因此微臣愿意向陛下担保司马昭,请求重用于他……”
若是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说出这番话,或者退一万步,由出去曹爽之外的任何一人趁此对曹芳说出这样的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向曹芳提出建议的人偏偏就是最不可能的曹爽,各种原由实在是耐人寻味……
这下子倒让曹芳有些不知所措了,他看着脸上同样露出震惊之情的司马懿,好半天之后才缓过劲来问他说:
“既然如此,不知太尉大人意下如何?”
此时朝中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司马懿的身上,等待着他会做出何种答案。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司马懿站出来对曹芳拱手说道:
“陛下,承蒙大将军错看,有提携重用犬子司马昭之意,老臣在此先行谢过了,然而犬子生性顽劣、才疏学浅,更无半点功劳于大魏,根本没有站在朝堂之上帮助陛下处理国政的能力,所以还请陛下让他在野继续历练一些时日,到时候……”
还没有等司马懿说完,曹爽就脆生生的打断了他:
“诶……太尉大人过谦了,令郎在蜀地困居多年,非常熟悉蜀国的军情民情,他日若是陛下下令挥兵伐蜀的话,令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还请老太尉您不要再推辞了,这毕竟是于国有利的大事,况且举荐他的人并非是您而是本侯,没有人会说您任人唯亲的……”
“可是……”
正当司马懿准备进一步出言推辞之时,曹爽又一次抢过了他的话语权,并用阴阳怪气的口吻问司马懿说:
“我先前曾经和令郎打过几次交道,也曾亲耳聆听他治国□□的策略,他的成就将来绝不会在你之下,难道说,太尉为了证明自己的名声,想要让司马昭这样的大才埋没于府上,或者说,您是担心地位会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所取代吗?”
(二)
曹爽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无疑是将司马懿逼到了角落了,他只好放弃推辞。
见司马懿不反对这件事,而单纯的曹芳认为曹爽之所以举荐司马昭,完全是出于想要和司马懿缓和关系的目的,这样一来对曹魏的政局稳定无疑是有好处的,所以也就没有多想,批准了曹爽的奏疏,敕封司马昭为新城乡候。
起初群臣也都认为曹爽是想要和司马懿握手言和,但是仅仅在散朝之后不久,很快在群臣之中就开始渐渐流传出这样一种言论:
就连追随司马懿东征西讨立下无数战功的司马师,也不过才到中护军的官职,还没有论及爵位,而司马昭却抢在了自己的大哥前面封侯,一下子跃居到和他父亲司马懿同等的地位。
而曹爽之所以会极力推荐司马昭,完全是因为司马昭一向与他的父亲司马懿关系不和,其水火不容的态势直接促使司马昭背弃了自己的家族和亲人,投奔了司马家的敌人曹爽,否则曹爽又怎么会极力向曹芳推荐司马昭呢?
这种言论很快就传到了高柔和蒋济的耳中,他们听到之后马上追上了准备离开宫门回家的司马懿,想要提醒司马懿一定要小心防范。
蒋济对司马懿说:
“仲达兄,依愚弟之见曹爽之所以这么做,乃是用心险恶,意图利用册封司马昭这件事来给外人造成一种错觉。”
高柔也认可了蒋济的论断:
“如果就连你的亲生儿子都对你没有信心而背弃了你,那么还会有人继续站在你这一边吗?到那时你身边的拥护者会越来越少,直至被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