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看得出,崇元太后确实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除了吩咐内务府为母后皇太后预备后事,皇帝自己带着宗亲王永玺、和亲王弘昼、果亲王弘曕在内廷侍疾,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永珏、和亲王世子永瑛都被分派了祭祀天地、祈福祷寿的差事,皇后率领六宫妃嫔、公主福晋跪经求告,盼望神佛显圣,增添母后皇太后的寿数。
天命不可违,孝子贤孙的孝心诚意终究抵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崇元太后于紫禁城宁寿宫升遐,享年七十八岁。
母后皇太后遗命,死后不许厚葬财帛、不许加恩亲眷、不许坐罪御医;自皇帝以下,孝期以日代月,不许耽误朝政、不许因守孝取消来年春季的南巡之行;免有孕、七旬以上命妇哭灵守丧之礼;二十七日后除孝,后宫妃嫔、皇子福晋当以繁衍子息为尽孝之本;宁寿宫积蓄交予皇帝处分,宫人去留,听凭皇后安排。
当妈的处处为儿子着想,与之对应,弘历对嫡母的后事也算十分尽心了。
除亲率文武大臣冒寒送葬以外,皇帝明发上谕,以“大行皇太后作配先帝四十年,母仪天下三十载”为名,额赐乌拉那拉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与承恩公爵位并袭罔替。
崇元太后的丧事规格比在圣祖康熙朝过世的孝惠章皇后还要隆重一分,原因是永玺向皇父谏言:孝惠章皇后为世祖继后,但世祖元后被废,孝惠章皇后的地位高于一般继立皇后(依照规矩,皇后升祔太庙,应遵循元后、继后、本生之母的顺序,孝惠章皇后虽为继立皇后,在祔庙时却占据了世祖元后的位子);崇元太后则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位以元后身份升格为母后皇太后的正宫皇后,据此推论,大行皇太后的葬礼规制理应高于孝惠章皇后。
永玺本人是继后所出,他要推崇嫡正名分,汉臣们只有大力支持的份儿,国丧总管是傅恒,身为孝靖皇后胞弟,富察国舅附和一个“好”字,朝堂上理所应当便失掉了许多异样的声音。
礼部奉旨为母后皇太后拟谥,呈“正、元、齐、贤”四字以备择选,宗亲王奏陈:“正”犯先帝年号,“元”与大行皇太后徽号相合,宜于“齐”“贤”二字之中择定大行皇太后尊谥”,皇帝深以为然,御笔圈出“齐”字,追尊大行皇太后为“孝齐宪皇后”;虽遵大行皇太后遗命,以二十七日为国丧之期,仍命减免所有年节礼仪,自皇帝为始素服一年,以此表达对孝齐宪皇后的追思孝敬之心。
不能选“正”、不能选“元”的理由绝不是永玺陈述的那样简单:母后皇太后虽然过世,还有一个“不正”、“不元”的圣母皇太后在,如果一味抬高母后皇太后的身后待遇,崇庆太后当然不会没有意见,这也正是宗亲王的圆滑之处。
“主子,嘉妃娘娘的侄子病了,听说她有意将钮祜禄承恩公家的阿哥举荐给十一阿哥做伴读——”成霜点到即止,“咱们是不是要做些准备呢?”
寒苓微微颔首:“其他人呢?”
成霜踌躇了一下:“舒妃娘娘送给皇太后的年礼比往年厚重几分,不止如此,还有外头的几家王府——”
“要起风了!”于那拉皇后而言,崇元太后的离世绝非是少了一位需要侍奉的长辈那样简单,自此刻起,再也不会有一方强大的力量为其遮风挡雨,她所需要面临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中部完)
作者有话要说:不出意料之外,这篇文的篇幅又超过了预期计划的二十万字上限,感谢陪伴至今的读者!
☆、130
“皇后娘娘,微臣老迈昏聩,再这样下去,必然耽误宫里主子的病情。”吴谦磕头回道,“求主子娘娘恩准微臣致仕归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这算是招弟吗?一个引一个的半年光阴便收到了第三份退休报告,寒苓叹了口气:“刘裕铎走了,黄元御走了,连你都要离本宫而去,在这内廷六宫,本宫还有多少能信得过的人呢?”
吴谦十分感慨:“主子娘娘内外归心,太医院人才辈出,微臣若要尸位素餐,反倒有损万岁爷与主子娘娘圣明。”
哪怕有个能干的皇后顶在前头,不能否认,太医是一个压力山大的行业,刘裕铎和黄元御没能享到几天清福,致仕后数月便相继离世,刘裕铎倒也罢了,咽气时已经是古稀之龄,黄元御才五十多岁,吴谦比刘裕铎小不了两岁,寒苓在头疼之余也不好执意挽留:“人各有志,本宫不能强求,只一条,你得为本宫想两个妥帖的接替之人出来。”
吴谦踌躇片刻后方道:“娘娘不说,微臣也要僭越保举,徐大椿、赵学敏、薛炎、李茂盛都是医德并修的杏林大家,有此四人佐助娘娘,太医院再不会生出差池的。”
“本宫记下了。”寒苓看向侍立一旁的内侍,“小雷子!”
张雷躬身应道:“主子娘娘!”
寒苓说道:“赐吴院使白银千两、锦缎二十匹、茧绸二十匹,粳米十石、山参一株,算是万岁爷与本宫酬犒供奉的一番心意吧。”
张雷答应一声,吴谦尚且苦辞:“微臣多蒙主子护庇,今日告老,不能再对娘娘略尽忠心,本心而言,早已羞愧难当,不敢再领如此厚赏,求皇后娘娘收回成命!”
“后宫稳妥,太医院厥功至伟,你做了多年堂官,这点子东西并不值得什么。”寒苓补充道,“吩咐御膳房,赐太医院御馔一席,命本院同僚为吴院使送行。”
吴谦感激涕零:“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所谓术业有专攻,皇后是医术方家,太医院自来是景仁宫的直辖地,搁在从前,选一个信任之人接替院使之职也不过就是寒苓一句话的事儿,现在不成了,后宫大权易主,宝塔尖已经变成了寿康宫的圣母皇太后。
用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来形容崇庆太后现在的心境也算是贴切的很了。
当然了,这个婆婆指的是已故的孝齐宪皇后。
崇庆太后于康熙四十三年入侍世宗潜邸为格格,基本上没有与婆婆打交道的机会(一是康熙克妻,嫡婆婆们死的早;二是身份不够,等她身份够了,亲婆婆离上路的那天也就不远了),在老公的后院,除了孝齐宪皇后这个主管上司,顶头还压着齐妃与敦肃皇贵妃两座大山(这两位是有名分、有冠服的侧福晋),一路熬啊熬,熬死了公公,夫荣妻贵坐上了后宫第四把交椅;熬死了敦肃皇贵妃、熬废了齐妃,熬成了一人之下的熹贵妃,然后继续刷副本熬“BOSS”,终于熬到了圣母皇太后的宝座上。
表面看来,弘历登基后是嫡母、生母两宫并尊,实质则不然,在所有“红头文件”中,一定会把“母后皇太后”放在“圣母皇太后”前头,在宗亲眼中,孝齐宪皇后的地位也远非母以子贵的崇庆太后能比(这个容易理解,崇庆太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侍妾,地位比她高的命妇车载斗量,孝齐宪皇后起步就是皇四子嫡福晋,到弘历登基,地位曾经比她高的外命妇都已经死绝了),优先尊奉嫡母又是礼法大义,崇庆太后固然不甘,皇帝儿子既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又有心头朱砂是孝齐宪皇后的外甥女,姨甥二人互为表里,后宫的格局决然不是她一个圣母皇太后所能轻易撼动的。
现在不同了,孝齐宪皇后驾崩,皇后年长色衰,辉发那拉氏守孝隐退,而寿康宫却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皇太后。
崇庆太后曾经以子嗣之名意图撤换太医院高层,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陷入流产的境地(一是寒苓阴差阳错得了先帝眷顾,二是撤换理由莫须有,最关键的是皇后的最大靠山孝齐宪皇后还在),现在干预太医院的人事问题要名正言顺的多:正常的更新换届,身为皇太后,提提意见的资格总应该有吧?
赶在请安的时点,寒苓向婆婆汇报了吴谦致仕的问题。
崇庆太后明显是早有准备的:“太医院关乎皇家命脉,院使院判的位子不宜长久闲置,皇后如果没有合适人选举荐,我倒觉得刘太医老成持重,堪当掌院大任。”
寒苓对太医院的掌控,一是基于本身专业能力树立起来的权威,二是倚仗弘历对她的信任,皇后本身却没有任免堂官的权力(太医属于朝廷命官,后宫不能干政),崇庆太后当然不是在跟儿媳商议,否则也不会直接提出吴谦的接任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