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瑜整理一下身上的衣服,正色的摆出帝王之尊,冷然的说:“朕,乃圣祖康熙大帝,艾新觉罗玄烨。”
皇帝打假
听了永瑜的话,高氏反倒笑了。她当然知道眼前这个人是谁,可他上辈子是谁很重要吗?只要知道他这辈子是谁不就行了吗?
“弘历,你不信?”康熙皱眉:“朕可以和你说说当年你被朕养在宫中时的事情,你想听吗?”
高氏传音:“我说你们几个,康熙爷翻底牌了,怎么办?”
凤啸懒洋洋的回:“那是你儿子,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喽。”
高氏:“我也不知道啊。”
凤清:“那要不要我去对付他?放心,我一定骂得他连亲娘都不认识。”
高氏黑线:“我就是他亲娘好不好!”
凤翎:“不能承认他的身份,辈份太大不好处置。”
凤声:“拜托,他这个身份说出去也没人信。”
凤衣:“干脆就以疯病关起来吧。”
凤鸣:“不好吧,养蜂夹道那地方不疯也能把人关疯了吧。”
这几个人八卦的出神,那边永瑜已经滔滔不绝的讲到了弘历七岁时在养心殿陪他批奏折睡觉流口水偷吃点心调戏宫女骗太监爬蟠龙柱……
高氏等几个人商量了半天只得出一个结论:皇帝只有乾隆,不管永瑜以前是干什么的,不听话就骂到他听话,不懂事就折腾他到懂事,不服就把他打服了为止!
高氏有点同情的看看儿子,可怜的康熙大帝啊……
永瑜说了半天见弘历没来拜自己,反倒是看着自己脸上露出怜悯之色,有点怒了:“弘历,朕已经表明身份,你为何还不来拜见皇玛法?”
高氏冷淡的说:“永瑜你热糊涂了吧?朕之玛法早就龙御归天几十年了。”
永瑜大怒:“弘历,你……”这小子竟然不认自己?
高氏还是很冷淡的说:“永瑜啊,这话呢也就是在翊坤宫里说说,出去可别乱说啊。朕可不想让满朝大臣知道朕有个失心疯冒充圣祖爷的儿子呢。”
永瑜差点没气晕过去。
高氏加上一句:“大清宫内倘若有妖人为祸也是麻烦事儿啊。不过乾隆朝没有圈禁的皇子,那就只能关到冷宫去养病了。”
永瑜一下子闭嘴了,他听出了皇帝话里的威胁之意,要是自己再说下去,可能真的会被这个孙子关起来。而圈禁的养蜂夹道和养病的冷宫,他哪个也不想去啊。
看热闹一直不出声的永基笑了,笑得讥讽无比:圣祖又如何?不当皇帝没有权力,就算是□□来了也没用。
翊坤宫一片沉默。
很久之后,高氏才又开口:“永瑜啊,你读过史书吗?”
这话把永瑜气得差点真晕过去,哪个皇子不是通读史书的:“当然读过,皇上要问哪部?”得,既然孙子不认他,那他也不要这个孙子了。
高氏道:“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你知道就好,那朕问你,夏商周立国百年,为何会被秦取而代之啊?”
永瑜不傻,马上明白了高氏的意思,道:“夏商皆是国君残暴,诸侯讨之。周亡于诸侯争霸,秦一统天下,不封诸侯,只立郡县,集权于帝。”
高氏点点头:“倒是明白。好,那你说,三国魏蜀吴最后又为何被晋统一?”
永瑜思考了一下说:“三国之末时,诸侯不知休养生息,起兵争霸,导致子孙凋零,百业无继,晋就中取事。”
高氏又问:“那你说,元朝为何会被明取之?明又为何被清取代?”
永瑜道:“国君不强,奸臣当道,军事不力,民不聊生,天下皆反。”
高氏笑了。
凤清叹气:“这个康熙也不糊涂啊,怎么就钻了牛角尖呢?”
永瑜问:“皇上此言何意?”
高氏道:“永瑜,朕最后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对了,朕就撤销旨意。说错了你就不可再反对改革,如何?”
永瑜道:“皇上请问。”
高氏慢慢的问:“永瑜,你说说看,大清自康熙年间迁界禁海之后,就不再与外国交往。那么,等到大清也到了国君不强、奸臣当道、军事不力、民不聊生、天下皆反之时,取大清而代之的,又该是谁?”
忽悠高手
永瑜大惊,这个问题他不可能回答得出来啊:“这……我大清怎么会……”
高氏冷冷的问:“怎么会有那个时候对吗?每个朝代的开国帝王都曾这样说过,到了最后又如何呢?”
永瑜愣住了,他呆呆的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是啊,每一个朝代最初的时候不都是想要千秋万代的吗?可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些朝代最后都会灭亡呢?
高氏道:“国之刚立,往往百废待兴,国君都知建国不易,自然战战兢兢,用心治理。等到后来,经济恢复,国富民强之时,守成之君往往志得意满,懈怠国政,沉于享乐而不思进取。再到后来,奸臣当道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永瑜,你敢保证大清日后的君主都如朕皇父一般勤政爱民,只以一人奉天下吗?”
永瑜听弘历提到了四儿子胤禛,心中有些难过。他的四儿子啊,当年选他为帝只是因为这个孩子心够狠,手段够硬。因为他自己也承认大清到他死的时候已经是国库空虚,贪腐横行了,不立一个心黑手狠的人根本无法治理。谁知道胤禛竟然如此拼命,硬是以一己之力把大清给挺了过来,反倒是自己生生被累死了。
高氏接着说:“永瑜啊,你可能告诉朕,何为君?何为民?”
永瑜冷汗下来了:“民为重,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何为天意?何为民心?”高氏喝道:“你说你是圣祖康熙,那你来说说看,天意何在,民心何在?”
永瑜跪下来,汗流浃背:“顺民意即是顺天意,公道自在民心。”是了,这是他为君之初孝庄太后教导过他的,他当了六十年皇帝,竟然忘了。
高氏走过来,蹲下看着永瑜:“永瑜,现在你可明白了?”
永瑜全身发抖,无言以对。
高氏说:“海外诸国实力雄厚,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我大清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总以□□大国自居。永瑜啊,你就不怕将来那取大清而代之的就是你口中说的洋夷之人吗?”
永瑜抬头:“不会的,我大清、不,汉家文化根基不变,大清永远不会被外国人征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一刻,他的脸色变得坚定。
高氏把他拉起来道:“那你说,我大清不变,何以自强?”
凤清看热闹看得纳闷:“这个高氏怎么比我还会洗脑啊?”
永基:“孤上几辈子都没听过这么好听的话。”
和孝在啃水果:“果然还是修仙好吧,不然高氏哪里会有这个觉悟?”
凤翎切:“人家没修仙时就是才女,你以为她在玉里上万年是白活的?”
这个时候,永瑜已经抱着高氏哭起来,保证再也不反对改革了。
高氏见儿子回心转意,很是高兴,把永瑜好好的安慰了一下又带他回养心殿了。
这个时候凤衣才疑惑的问:“高氏刚才说的和康熙反对改革有什么关系吗?”
众人:“……”
唯有凤清表示,这个高氏果然是个利害人物,怪不得能与主子交好。就这么三两句不着边的话就能把康熙大帝给忽悠了,人才啊人才!
永瑜也不知道究竟从高氏的话里听出了多少东西,回到养心殿后居然帮着永基一起来训斥那些反对派,不但当众表示会坚决的支持改革还当众向太子永基跪拜,发誓要永远忠诚于太子。此等表现不但吓傻了那些被他劝进宫来“造反”的老王爷们,连永基都找不到北了。
从此,永瑜积极的投身于改革的事情之中,不但对太子恭敬有加,对之前不甚交好的永璋永珹等兄弟们也都热情了起来,直让众人不适应啊。
到了乾隆二十年底时,外交方面的事基本上都办好了。永瑜被封为对外大臣,学外语学得不亦乐乎!
六个新部门成立之后要从六部分权,大清内部别看平时挺和睦的,可一旦涉及到了权力时大家就都不客气了。好在有官头子凤清坐镇指挥,倒也没什么大动静。
就在这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片和谐之中,十三阿哥永璟的抓周礼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