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180)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不过柳笛到底比不上正经的乐器,不过就是一截树皮罢了,吹几声就坏了。所谓乐音,也只是小孩子们的玩乐。真正高雅的乐礼,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是没有条件触及的。就比如晏校长在编乐理篇时,就从不叫他协助,因为知道他根本就对此一窍不通。

想到这里,他忽然有些疑惑。

皇帝出身亲王府,七岁进宫,根本不曾接触过农家孩童,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吹柳笛呢?

赵受益走到他身边,与他一同进府:“听说昨晚你们家的墙被炸塌了?”

公孙策立刻将柳笛抛到了脑后,苦笑道:“这个……也是一场意外。”

白锦堂知道他是府里管理账目的账房先生之后,就言辞恳切地表示愿意承担后续一切赔偿问题。

公孙策瞧他像是个家大业大的模样,又想到他胞弟白玉堂的丰功伟绩——这人第一次上门就和展昭打架,踩坏了他们屋顶的瓦片。于是新仇旧恨涌上心头,狠狠地宰了白锦堂一笔。

白锦堂自觉心虚,也就都应了。

赵受益道:“昨晚包卿连夜进宫,给我看了那种猛火雷。神异。”

见他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来评价猛火雷,公孙策就明白了。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他低声道:“那位韩壮士,正在蒋老板那里……”

他以为皇帝此番出宫是要找韩彰的。

赵受益摇头:“我昨晚见过他了。我是来找你的。”

公孙策哑然:“我?”

赵受益看了他一眼:“对,就是你。”

平平无奇的数学小天才公孙策先生,请问你有没有兴趣加入我们的队伍计算炮弹轨迹呢?

在亭子里坐下之后,赵受益指着那还没被收走的茶杯问道:“方才这里有人?”

亭中的桌子上共有三个杯子,主位一个客位两个,只有两杯有喝过的迹象,另一杯满满当当,似乎根本就没被拿起来过。

看来两个客人中有一个不爱喝茶啊……

公孙策扶额:“忘叫他们收拾了。”

他们府里仆人不算多,总有人手不够的时候。

叫来仆人将茶杯端下去,重新沏一壶茶上来。赵受益坐在上首,公孙策在下首虚陪。

公孙策心里忐忑,不知道皇帝那句“我是来找你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没想到啊没想到,皇帝居然是来坑自己的。

赵受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问公孙策:“那猛火雷的威力,你也都看到了。”

公孙策点头:“不负其名。”

赵受益转着手里的杯子:“朕打算,将其稍微改造,用在军营里。”

公孙策捧场道:“官家圣明,此物若用来武装新军,真是如虎添翼,必将为我大宋打造出一支常胜之军。”

他还是没想明白皇帝到底来找他干什么。军营相关的问题应该去找狄青,对了,如果要用猛火雷武装新军的话,一定要加以改造,不可能是现在这个形态了。

两军对垒的战场上,不可能让士兵人手一个猛火雷往对面扔。

甚至如今大如鸡子、能炸塌一堵墙的猛火雷,放在战场上,威力也有些不足。如果想用它来攻城略地、打击敌军的话,至少要比现在的模样大出至少十倍。

那么大的猛火雷,一定不可能用人力来扔。那么就要用到机械。机械相关的话,应该去找夏玉奇……

公孙策若有所悟。

果然,皇帝问他:“公孙先生之前似乎与夏老前辈合作得挺好。”

夏玉奇造铁船的时候,曾经和公孙策共事过一段时间。他们两个一个机械师一个数学家,互帮互助,彼此之间配合得挺默契。

公孙策道:“多赖夏老前辈提携。”

赵受益笑道:“有没有兴趣再去合作一次?”

所谓将猛火雷放在投石机里扔出去不过就是一个最粗浅的设想罢了,想要将这个设想实现,那可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抛出去的炮弹到底会落在哪里”的问题。

炮弹不比石头。从前的投石机根本就不必去费心计算石头会落在哪里,反正大体落在敌军范围内就可以了,落远落近都无所谓。但是炮弹会爆炸,如果砸中的地点与预先设想的不符,威力大打折扣还是一方面,万一落得离己方近了,爆炸的余波可是会伤人的。

所以“炮弹轨迹”也就是抛物线问题必须得解决了。

他看向自己手下唯一一位点了数学天赋的能人。

就决定是你了!公孙先生!

公孙策谨慎地道:“学生不过一介落第秀才,凡有差遣,莫敢不从。”

赵受益点头:“如此甚好。先生于算学一途登峰造极,若能得先生助力,此事自当事半功倍。”

他道不是为了给公孙策戴高帽,而是事实就是如此。虽然晏殊对算学并不如何看重,但也认可公孙策在算学方面的才华,赵受益还听晏殊提起过,公孙策是个徒手画星轨的猛人,连草稿都不用打的那种。

如此可怖的数学天赋,不来算抛物线可惜了。

抛物线不止能应用在炮弹轨迹上,还是几何学、光学、函数的基础知识。

搞不好他还能在造火炮之余打下现代学科的基础呢……

公孙策迟疑道:“只是学生现在正在辅助包大人,如果贸然离去,包大人又该怎么办呢?”

他是包拯的账房兼智囊,包拯没有了他,如断一臂。

赵受益搓了搓手指,心里也很纠结。

这道是个问题,还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他还指望着靠包拯去反腐,结果把人家左右手给抢了,一是不地道,二是恐怕影响人家发挥。

可是不派个数学家去跟夏玉奇一起造火炮,他是真的不放心。

夏玉奇虽然精通机关术数,但到底不是数学家,计算个零件尺寸的能力是有的,从现象中总结规律、提取公理、验算公式的能力是万万没有的。

最终,他道:“等端午过后,先生就去找夏老前辈吧。那边非先生不可,包大人这边……”

他喃喃道:“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人顶替的。”

公孙策垂头道:“遵命。”

赵受益放下茶杯:“听说咱们那位白少侠的兄长进京了?”

公孙策道:“是,如今正在府中做客。”

赵受益笑道:“这位白老板在扬州可是做过不少的事情,弄得朕亦想见他一见。刚巧他就在府上,不如请出来认识认识?”

公孙策起身道:“这却不难,学生这就将他请来。”

赵受益刚想说请个仆人去就成了,四下一望,一个仆人也没看见。

不知是包拯府上根本就没这么多仆人,还是被遣开了,不叫他们窥伺圣颜。

公孙策走在去往客房的路上,心中百味陈杂,遗憾有之,不舍有之,兴奋有之,期待有之……

他走到客房门,叩了叩门:“白兄,赵先生想要见一见你。”

第123章

白锦堂正在客房内与徐庆谈论将来的石炭购买的方案——如今石炭的主要需求来自河道上昼夜不停地运作着的自行船。江南水网比北方密集,所需的量也就更加庞大。现在自行船才刚刚面世,正在运行的也只有五十多艘。它们所需的石炭,是由官府下辖的各地码头提供的。

可总有一天,自行船的数量会爆炸式增长,到那时候,官府势必不能再将石炭供应大包大揽下来。这就是他们这种豪商巨贾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正好,现在晋地最大的石炭矿主还是他多年的至交好友。

白锦堂本是半儒半商的豪族之子,家里不多不少有些祖产,足以让他胞弟在金华衣食无忧地度过一生。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他也从来没有认真地经营过什么产业,甚至连这种想法都不曾有过。

他家的祖产不是田庄就是不温不火的老铺,挣不着什么钱,也不怎么会亏,根本就不需要人去如何经营。

他可是儒商,身上好歹有个功名,经商什么的,哪有读书体面。

但在数年之前,他的好友蒋平要进京,留下在扬州的一大堆产业无人搭理。正巧他在金华,离扬州近,又很闲,没有什么正经事情要做。于是蒋平请他打理产业,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胞弟去了扬州。

谁知居然就做成了。

还做得非常好。

白锦堂回首这四五年的往事,盘算了一下已经膨胀了数十倍的家产,有些不确定地想。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